賁友林
【摘 要】課堂,是教師和一群學生“在一起”學習。面對數學學習任務與數學問題,一個班級的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當想法有所不同時,多樣化也就出現了,課堂成為多聲對話的世界。教師應該參與對話,實現師生共享共識,互學共進。
【關鍵詞】數學課堂 多聲對話 教學
鐘啟泉教授認為,課堂,不是懂的人向不懂的人告知現成的“知識”的世界,而是相互傾聽、共同求索未知問題的探究的世界。
一、現狀:課堂中難見多聲
“多聲”是本來的面目,但在課堂中,我們能遇見真實的多聲嗎?學生有著多樣化的想法,那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會真正地呈現全貌嗎?實際教學中,有三種情況阻礙了學生多樣化想法的表達。
1. 學生不讓教師見到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了揣摩教師教學意圖。學生覺得回答問題要說“對的”,說那些“老師想要我說的”。即便有不同想法,也不輕易表達。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教師“釣魚式”的問題,讓學生知道只有符合教師預設的想法,才是所謂的“好想法”。例如,快下課的時候,教師通常會問全班學生:“對于今天所學的內容,大家有什么問題嗎?”全班學生此刻會異口同聲:“沒有。”教師繼續追問:“真的沒有?”學生依然回答:“真的,沒有。”教師接下來雙眉緊蹙,滿臉詫異,語氣急促,音量也提高了八度:“真的嗎?”此時,學生會改口回答:“有!”學生究竟有沒有問題呢?為什么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其實,在不少老師的課堂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學會了看老師的臉色,聽老師的語氣,揣摩老師的想法。他們“見風使舵”,回答異變成不是“說自己想說的”,而是“說老師想要的”。其他學生有不一樣的想法,如果不是老師所要的那樣,就會保持沉默不語。
2. 教師并不想見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與教師預設一樣的想法,還是呈現學生自然而然生成的、教師預設之外的多樣化想法?顯然,后者對于教師教學的挑戰性更大。教師內心期待學生直奔自己預設的路徑。當學生說出教師預設的那些想法時,課堂順順當當,師生雙方“萬事大吉”。一切都按教師的計劃進行,在教師的預設之中,在教師的可控范圍內。即便呈現了一些所謂的多樣化想法,也只是課堂門面上的點綴,是教師對學生的“恩賜”。說到底就是教師并不想見到真正的“多聲”,或者教師在課堂中未能真正讀懂學生的想法,不知如何應對,為了自己的“面子”,就以“視而不見”的方式把學生的想法屏蔽了。
3. 課堂難以讓師生見到
課堂中要展現學生多樣化的想法,是需要比較充裕的時間的。但是小學數學課堂也就40分鐘,讓每位學生的想法都能展現出來,時間上不允許。這些在課堂時空中存在的客觀上的阻礙因素,是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課堂,是完成線性的預設流程,還是在展示、交流多種想法的過程中,變成多聲對話的世界?這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應對:課堂中如何能見到多聲
要想課堂中能見到多聲,教師不僅要注重交流“對的”,更需要交流“真的”;不僅優秀的學生要和全班交流,一個班級中的每位學生都可以并且也應該和全班交流;交流不僅要言說,更要傾聽。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必須“多聲”,但數學學習過程中核心、關鍵、重要的問題,必須“多聲”,課堂教學時,教師在這些地方要舍得花時間,要慢下來。
1. 共建觀念,每一種想法都是有價值的
為了保證學生想法的多樣化,教師要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多聲的前提是學生獨立思考,產生自己的想法,學生對自己的想法要“接納”,但又不“固守”。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課堂是將各自的想法進行交流分享的場所。想法只要真是自己思考的,就是有價值的。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常常把課堂中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或任務,前置到課前,讓學生先充分思考,記錄下自己的想法,再帶著自己的想法、困惑與問題走進課堂。課堂中,在同桌或小組交流前,教師指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想錯了、做錯了,可以修改,但不要把原來的想法與做法擦掉、涂掉,可以在原來做的地方打個叉,然后在下面重做。要注意的是,要自己能說清楚錯在哪兒。教師這樣的指導,帶給學生對“錯誤”的重新認知,讓學生建立“每一種想法都是有價值的”觀念。以往,學生一般都覺得錯誤“見不得人”,該隱藏起來。重建的認識是:出錯了,要弄清楚錯在哪里,不讓對的想法與做法簡單地覆蓋原先的想法與做法;錯誤也有價值,出錯了,留下痕跡,同樣可以成為后續交流的內容。
這樣,課堂上形成了多種想法交流的氛圍,有了交流的基礎,學生有話說,也愿意說出來。
2. 共同行動,每一位學生都在交流的主場
課堂中,誰與全班交流,通常都是由教師指定,并且有著某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潛規則”:公開課,優秀學生亮相;家常課,教師提出問題后,對那些學習較弱的學生“窮追不舍”。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一些調整,既有教師指定,更鼓勵學生主動“請纓”,還用“抽簽”的方式隨機決定與全班交流的學生。總之,每一位學生都應當在交流的主場。以往,課堂中發言交流的學生的順序,一般按照其想法由淺顯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由錯誤到正確排出來,這樣我們覺得是層層遞進式的“完美”。其實在問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不應當有這樣的“劇本”,有這樣的“限定”。在教學中,我們要打破這樣的“序”的拘囿。即便先和全班展示交流的是正確、完美的想法,教師依然可以指導學生“接著說”。例如,可以說說之前的想法在哪兒出錯了;說說沒有想到什么,只想到了什么,下次思考的時候要注意什么;說說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比較,發現了什么……這些都是打開學生“話匣子”的方法。課堂不是少數學生的“秀”場,而是每位學生展示自己想法的平臺;課堂交流沒有“觀眾”,每位學生都應是主角。
交流,不僅是以“說”輸出想法的過程,也是以“聽”輸入信息的過程。學生要說,更要會聽。教師鼓勵、接納、尊重學生的每一種想法,還要關注學生是否在聽,是否聽清、聽懂。
3. 共創生態,教師和每一位學生都是學習者
在以往的課堂中,教師的“先知先會”容易讓教師自以為是、居高臨下。讓“多聲”出現在課堂中,教師需要克服身上那種高傲自大的毛病。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如何“教”,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
例如,比較優秀的學生,愿意與老師分享,那么,在一個班級中,每一位學生都愿意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嗎?尤其是那些相對弱一些的學生,他們愿意與老師、同學交流不一樣的想法嗎?他們的錯誤想法也愿意告訴老師、同學嗎?學生能否合理、適度地“堅持”自己的想法?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能做到同樣認真、細致與耐心傾聽嗎?教師真的會慎重、妥當地對待學生不一樣的甚至非常規的想法嗎?學生多樣化的想法,在教學中需要優化,但優化不應當是在肯定一種想法的同時,否定了其他各種想法。這正像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地方的方言仍然有保留的必要一樣。
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會說、會聽,還要“管住自己的嘴,用好自己的耳”。教師的傾聽,要保持開放、守望的心態。在學生交流時,教師可能在聽到學生想法的一剎那,或者在學生的想法完整呈現之后,就發現學生的想法錯了,教師不要立即做出對與錯的評判。教師此時的“退”,是讓班級中其他學生“接著說”。這樣,其他同學可以更大程度地參與,在不同想法的互動過程中,之前出錯的學生自己完成想法的重建。
教師還要注意的是,課堂中放手讓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但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這樣“放開”。到處開花,最后難以結出好果。果樹,需要修剪;課堂中研討的問題,也需要教師適時、適度地調控。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時間,要花在關鍵處。課堂中的多聲,應該是在學生學習的核心、關鍵處,體現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誤點。同時,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想法的各種可能性,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釋放給學生信號—我們都是學習者,真正去思考,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和大家坦誠交流,不讓“多樣”呈現得只有“一樣”,也不“硬造”出“多樣”。
三、再思:課堂中僅僅見到多聲是不夠的
多聲是開始,對話是關鍵。多聲對話,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學習,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
1. 讓學生在“想法關聯”中建構自己的認知
課堂中,多聲的價值不僅僅是開放性地呈現學生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打開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在多樣中比較,引發思考,實現自主、深入學習。
教師一要幫助。小學生聽了一種又一種的想法之后,容易不知所云,“暈了”“聽糊涂了”。因而,教師在多種想法呈現之后要及時地幫助學生進行梳理,讓學生清楚有哪些不同的想法。二要指導。指導學生聯系思考,對想法進行分類、鑒別、對照、比較,讓學生在“多聲”的過程中比較,把不同想法溝通聯系起來。這樣的比較,既有橫向層面上不同想法之間的比較,又有縱向維度上自己先前的想法與當下的想法之間的比較。三要組織。組織、促進學生在新的想法生成的基礎上,通過表達等外化方式讓各自內在的想法完成清晰構建。
2. 讓學生在“聽、想、說”互動過程中學會學習
“學會學習”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六大素養之一。“學會學習”,我們耳熟能詳,但不應停留于這幾個字的空洞言說,而要具體到學習過程中。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成人的“學會學習”有不同的表現。小學生怎樣算是“學會學習”呢?在情意表現方面,“主動”是重要維度。多聲對話過程中,學生專注地聽,深入地想,主動地說,這些都是“主動”的表現,長期如此,也就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在行為表現方面,“會聽”“會想”“會說”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征。
教師要從“學會學習”的角度認識多聲對話的意義與價值。多聲對話外在表現的聽與說,都是由內在的“想”支持著。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這是多聲的基礎。通過表達促進有理有據的思考,這是有質量的多聲。學生要把不同的想法聯系思考,進一步深入思考,靈活地發散思考,對他人的發言能夠做出贊同、補充、反駁、質疑、綜述等回應。這樣,學生在課堂中學會思考,同時也影響并支持著課外與未來的學習。
3. 讓師生在“共享互學”中形成共進的課堂文化
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者。課堂以師生的學習為中心展開,教師和學生一起學,互教互學。學習者,自己與世界彼此之間都是“打開”的。在課堂上進行多聲對話的時候,學生對教師、對同學是開放的,教師對學生也是開放的。在這個過程中,師教生學,生教生學,生教師學,多種場景交互混合在一起,師生互相尊重、接納,相互學習。
心理學家卡羅爾 · 德韋克在《看見成長的自己》中描述了兩種心智模式—“成長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s)和“不變型心智模式”(Fixed mindsets)。所謂不變型心智模式,就是用固定的、守舊的思維習慣去思考問題。而成長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種開放式的思維習慣,不斷拓寬思維范圍,想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問之前沒有懷疑過的命題。做教師時間長了,一切都變得熟悉起來,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就形成了不變型心智模式。課堂中的多聲,使教師對學生的想法始終保有好奇:學生是怎樣想的呢?他們為什么會這樣想?學生的想法打開教師的思考,學生的想法開啟活潑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共享共識,互學共進。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