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紅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學科教學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難題。本校充分汲取多方經驗,借鑒多元智慧,援引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搭建了由六個步驟組成的特色化、階梯型融入機制。融入知識類學習:建好多元選修課程,培養學生背誦、記憶能力;融入理解類學習:改變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感悟、理解能力;融入應用類學習:增強社區互動聯系,培養學生展示、表達能力;融入綜合類學習:創設賦權增能機制,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融入評價類學習:開展多彩鑒賞活動,培養學生思辨、論證能力;融入創作類學習:建設詩詞創作組織,培養學生創新、創作能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有機融入的同時,培養起學生的多元核心素養。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 階梯路徑
一流人才的培育需要一流文化的滋養。中國人才的培育,無疑需要中國一流文化的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國一流文化的代表。“從2000年到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各部、委、辦共頒發了43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政策文件。”[1]在此期間,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明確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至此,“以文育人”成了新時代教育建設的重要議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也成為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學界同仁已經提出了很多策略,如從漢語言文字、愛國主義和革命戰爭傳統、文學藝術、歷史人物和事件、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節慶等六方面設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2],“學校從‘項目化、本土化、常態化出發,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來抓”[3],但同時一些學者也客觀地指出,有關策略在實踐應用時往往會出現整體內容偏少、內容分配不合理、未達到相關標準等問題,語文課程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有待統一,工具理性目標和價值理性目標有待整合,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有待顯性化,傳統文化教育過程的體驗性有待提升[4]。大部分學校在設計和實踐時,或重知識而輕實踐[5],或重方法多元而輕系統統整,從而使實施效果大打折扣。有鑒于此,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以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學思想為理論指導,以系統化方法設計為路徑遵循,通過“活動鏈”設計生成了“能力環”,從而形成了一個有機統一的階梯式融合體系。如此系統的打造既促進了自組織,又激發了內生性,從而產生了頗佳的教育教學效果。以下是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創設的六大類學習活動的具體內容。
一、融入知識類學習:建好多元選修課程,培養學生認知、記憶能力
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中的知道(知識),指向于學生的認知、記憶能力。著眼于此,本校構建了多元化、特色化的選修課程體系,通過多元課程的浸潤、滲透、陶冶、感染,培養學生的認知、記憶能力。具體策略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本校選擇《論語》《三字經》《弟子規》《孝經》等作為學習材料,借鑒山東名師韓興娥的小學語文教學智慧,為學生提供海量課內外閱讀材料[6],豐富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第二,有選擇地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詩書中華》《經典詠流傳》等節目的視頻錄像,讓學生樹立學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和勇氣。第三,通過校園廣播在學生剛到校時播放“每日一詩歌”,在學生放學走時播放“每日一故事”,潤澤學生的心靈。第四,與專業機構合作,開發建設學生知識學習APP,鼓勵學生每日打卡,每周開展一次知識比賽活動,評出“班級學習之星”和“學校學習之星”。上述策略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和豐富知識儲備,也鍛煉了學生的認知和記憶能力。
二、融入理解類學習:改變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感悟、理解能力
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中的理解,指向于學生的領會、領悟、解釋、區別、歸納、比較等能力。在此方面,學校大膽創新,通過改變教學組織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感悟、理解能力。第一,把二十四節氣活動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每個班級自行設計、排練,節氣當天集中展演(半天時間),有詩詞朗誦、課本劇展示、經典故事講述、歷史人物扮演等。第二,開展“大主題”教學,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內容、重要內容(如孝、仁、禮、忠、義、廉等)設計語文教學,學校每月舉行一次集中展示比賽,讓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三,打破學科間的邊界和壁壘,開展學科合作教學活動,充分激活學生的腦神經和思維網絡,如邀請音樂教師(唱詩歌、彈鋼琴、吹笛子)、美術教師(課堂簡筆畫)參加語文教學設計,共同上課,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的特點,打造融合課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以項目的形式提供資金支持。第四,開展校外研學活動,學校與旅游公司進行合作,利用節假日開展游學活動,走進田間地頭、博物場館,讓學生感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文化氣息。
三、融入應用類學習:增強社區互動聯系,培養學生展示、表達能力
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中的應用,指向于學生對所學習的概念、法則、原理的應用。在此方面,學校經常與周邊社區、兄弟學校、市內場館、社會團體聯合開展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展示、表達能力。第一,定期到周邊社區“送文化”,選送學校新排練、有特色、有品位、質量好的節目到周邊社區展演。第二,與兄弟學校聯合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比賽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青少年兒童的風采。第三,與市內場館聯合設計、組織特色文化活動,讓學生感悟傳統精神,養成良好性格品質,如與文廟、博物館聯合開展“江陰英雄人物扮演活動”,讓學生熟知儒家文化,了解江陰歷史,熱愛家鄉。第四,組織開展地方文化進校園、進班級、進課堂活動,讓學生研究地方地理、歷史、人文,通過思維導圖、小視頻、小話劇來書寫地方地理、記錄地方歷史、表演地方人文。學校積極為學生搭建各種展示平臺,讓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得到培養與提升。
四、融入綜合類學習:創設賦權增能機制,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
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中的綜合,指向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又具體表現在扮演特定的角色、建立多元的組織、制訂合理的計劃、參與有意義的活動,等等。在此方面,學校創設多元賦權增能機制,充分挖掘學生的多維才能和多方潛能,賦予學生多元領導權力,通過具身體驗和自我組織來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第一,建立“校園廣播站”“校園記者站”“校園接待團”“校園環衛隊”等組織,讓學生分別扮演“校園廣播員”“校園小記者”“校園講解員”“環境(衛生)督導員”,讓學生學會宣傳學校、采訪師生、接待賓朋、管理校園。第二,設立“教師小助手”“校長小助手”崗位,讓學生幫助教師和校長管理班級、管理學校,傳達教師教學任務、傳達學校領導教育教學意見,幫助教師或校長組織開展校園活動。第三,在教師的指導下,跨班級、跨年級建立“閱讀興趣小組”“詩歌朗誦小組”“故事講解小組”等學習小組,學生自主推選小組組長或副組長,學校小組定期舉辦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環境的熏陶下養成興趣。第四,讓學生在學校對外聯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學校開設“專家講座”和“家長課堂”,讓學生擔任“聯絡員”“主持人”“校長助理”等。通過機制創設,通過活動組織,通過賦權增能,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
五、融入評價類學習:開展多彩鑒賞活動,培養學生思辨、論證能力
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中的評價,不是指根據現象觀察和直觀感受來做出判斷,而是深刻地、理性地對事物的本質做出價值判斷,做出有說服力的表述。它需要綜合運用內在與外在的資料和信息,做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推理與判斷。簡而言之,就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論證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個“思想者”“哲學家”。在此方面,學校改革教學角色和評價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表達熱情和辯論激情,通過“說一說”“講一講”“評一評”“辯一辯”等形式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第一,“說一說”。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學生在課堂學習時,不僅要仔細聆聽教師的講解,還要在教師提問時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此時的學生不只是單純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在運用思維整合信息進行表達,是雙向的交流。在語文課堂上,學生不僅是一位知識的學習者,還是一位故事的評論者、人物的評價者和歷史的講述者。第二,“講一講”。本校建議語文教師每周為學生提供機會進行自主展示,可能是“課前三分鐘”,可能是“(大)課間三分鐘”,也可能是“課后五分鐘”。有學生主持,有學生匯報表演,表演新知識、新方法、新思考,或者新才藝,實現浙江名師王崧舟所說的“美其所美”“美美與共”[7]。第三,“評一評”。前文所述的觀看《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參加二十四節氣活動、體驗社區互動活動、參與組織管理活動等,學校建議學生不但要參與體驗,而且要“評價”“議論”,要把自己的觀察所得、體驗所感、議論所想寫出來,向校報投稿,向國內外報社、雜志社投稿。第四,“辯一辯”。學校定期組織“校園辯論會”,各個班級往往會提前組織,選拔出參賽選手。學生在唇槍舌劍、斗智斗勇中,也鍛煉了思辨、論證能力。
六、融入創作類學習:建設詩詞創作組織,培養學生創新、創作能力
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中的創作,指向于學生的創新、創作、創造能力,使學生獲得最高階的自我效能感,激發更高層的目標追求。針對此目標,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在語文教學中創設了如下教育教學機制:第一,“詩歌補寫機制”和“故事續寫機制”。教師知識的講解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旦被打開,就不要隨意封閉,要讓它“綿延”“蕩漾”開去[8]。為此,本校借鑒山西語文名師張桂蕊的教學智慧,建議語文教師鼓勵學生“仿寫”“補寫”“續寫”[9]。如此,不但能夠體現民主、彰顯學生的才華、展示學生的個性,也讓課堂煥發出生機、活力。第二,“流水作文機制”和“輪流隨筆機制”。本校的作文課堂不是固定于一兩節課,而是隱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小組共用一個大作文本,教師在周一安排寫作主題,學生輪流寫作、輪換批改,教師周五集中點評。這樣的文章寫作形式可以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充分交流,展示不同學生的想法和寫作能力。學生們相觀而善,自然大受裨益。第三,“課本劇創作展演機制”和“詩歌賽創作評比機制”。創作“課本劇”、舉辦“詩歌賽”是本校的特色語文教學活動,每學期1~2次,每個班級精心組織、提前排練、自主評議、集體匯報,既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管理、展示表達、創作設計的能力。學校培養出一批“小詩人”“小作家”“小編劇”和“小評論員”。第四,“研究性學習制”和“小教師教學制”。學校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學長指導、家長指導、專家指導下開展“研究學習”,研究的“成果”要在班級或學校匯報。同時,還鼓勵學生來做小教師、上小課(10~20分鐘),可以在本班給同學們上課,也可以到低年級給學弟、學妹“開講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自主學習以及讓同學“教授”,對學生而言是不同的感受,看待學習對象的角度有所差別,學習效果也有不同,由此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和鉆研能力,為將來的學術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本校借助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思想,創新建設了階梯型、互動式的小學語文特色化教育教學機制,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從實踐層面來看,良好地搭建了“知識環”,使之成為學生語文學習和發展進步的階梯,也良好地構建了“能力鏈”,科學合理地塑造了學生的知道、理解、應用、綜合、評價和創作等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了新時代各個學校所追求的全面育人、綜合育人等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瀅.21世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政策發展研究—從“三進”的角度考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19(5):8-15+25.
[2] 彭菊花.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淺探—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理論月刊,2015(1):60-65.
[3] 趙彤,郭雙宏.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三化”[J].中國教育學刊,2021(1):105.
[4] 張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課程深度融合的路徑探析[J].教育研究,2018,39(8):108-112+147.
[5] 張秀梅.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需有實踐支撐[J].中國教育學刊,2021(2):106.
[6] 韓興娥.韓興娥與課內海量閱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0.
[7] 王崧舟.美其所美:王崧舟講語文課怎么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
[8] 王開東.王開東與深度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72.
[9] 張桂蕊.張桂蕊與語文拓展式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3.
本文系江蘇省教研室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古詩文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小學)”(課題編號:2015.JSSJYS-17)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