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俚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新媒體逐步普及,它以方便快捷、提供溝通平臺、共享性、擁有形式多樣的內容等特點備受人們的青睞,并廣泛地應用在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而舞蹈藝術作為人們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是指將提煉過的人的肢體動作作為主要的呈現手段,運用節奏、表情、舞蹈語言等多種重要組成要素,塑造出直接、動態的舞蹈形象。基于此,將新媒體技術引入舞蹈藝術,能夠很大程度上拓寬舞蹈藝術的發展空間,使舞蹈藝術更加形象具體,提高舞蹈藝術的表現效果,給觀眾帶來更好的感官體驗。
關鍵詞:新媒體;舞蹈藝術;舞蹈表演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舞蹈藝術領域。新媒體舞蹈藝術有著虛擬性、互動性的表現特點,是傳統舞蹈藝術與科學技術的結合,打破了以舞蹈表演者的肢體動作為主體的傳統舞蹈藝術形式,擺脫了傳統舞蹈在舞臺布局、時間等方面的限制。運用多種信息技術來詮釋舞蹈的含義,很大程度上擴充了舞臺的時空感,與觀眾保持互動,帶給觀眾更加震撼的視覺沖擊力和更加濃厚的情感體驗。基于此,本文就新媒體環境下舞蹈藝術發展的優勢進行闡釋,并對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更好地發展新媒體舞蹈藝術提出幾點建議。
一、新媒體環境下舞蹈藝術發展的優勢
(一)舞蹈藝術的傳播形式更豐富
舞蹈表演者的肢體動作是傳統舞蹈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以此來傳遞舞蹈藝術作品的情感、思想,訴說故事。而新媒體環境下的舞蹈藝術,將傳統舞蹈藝術和新媒體技術結合在一起,更加注重舞蹈表演帶給觀眾的視覺沖擊,并配合舞蹈表演,使舞蹈的表演形式與舞蹈本身想要傳達的內容更好地融合。新媒體有著傳播速度快、多元化、途徑廣泛等特點,新媒體平臺豐富了舞蹈藝術的傳播形式,促進了舞蹈表演的廣泛傳播和普及。
近年來,關于舞蹈的電視娛樂節目不斷推陳出新,熱度持高不下,使觀眾從中感受到了舞蹈的藝術魅力。比如《這!就是街舞》《舞林大會》《舞林爭霸》等舞蹈節目,乃至當下熱門的《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等選秀節目,都為舞蹈表演者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節目邀請在舞蹈領域深有造詣的藝人或者專業領軍人物當評委,給節目增加了曝光度和受眾率。同時通過參賽選手的舞蹈表演和評委犀利幽默的點評,以及與觀眾的互動等方式,讓觀眾在欣賞舞蹈表演的同時,了解舞蹈深層次的藝術內涵和舞者的故事,以此來拉近觀眾與舞蹈藝術的距離。此外,通過新媒體傳播途徑,舞蹈藝術有了更多的受眾,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增強了生命持久力。
(二)舞蹈藝術的呈現方式更多樣
傳統的舞蹈表演需要舞臺場景、實體道具、燈光等工具進行輔助才能正常進行,而且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大,同時舞蹈表演者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到場表演,不能延誤。而且為了呈現更好的舞臺表演效果,通常會需要多種實物道具的配合,這樣容易出現舞臺雜亂的情況。而新媒體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運用科學技術、先進裝置等輔助舞蹈表演的進行,為舞者創造表演環境,營造特殊氛圍。可以說,新媒體充分擴充了舞臺場景的空間感,使舞臺效果得到了更好的呈現。
將新媒體技術引入舞蹈藝術,可以通過其虛擬化、數字化、信息化的特點,把舞蹈藝術想要表達的呈現出來,突破傳統舞蹈中只是單純的肢體表演的局限,擺脫肢體動作對舞蹈表演的限制,讓觀眾更直接地看到表演效果,深入理解和感受舞蹈表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增強了舞蹈表演的藝術感染力。各大衛視的跨年晚會以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蹈表演很多就運用了新媒體技術,與傳統舞蹈中精心編排的舞蹈動作結合起來,使舞蹈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與虛擬場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二、新媒體環境下舞蹈藝術的發展策略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不斷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傳統的舞蹈藝術受時間空間等條件的局限,很難滿足觀眾的需求。而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的新媒體舞蹈藝術,將傳統舞蹈中的精華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能夠給觀眾帶來感官享受,推動了舞蹈藝術的發展。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環境下,不僅要對傳統的舞蹈藝術進行改革創新,而且還要在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舞蹈動作和內容,新媒體環境下的舞蹈藝術必須與時俱進。
(一)推動新媒體舞蹈藝術發展,提供多方位支持
新媒體的進步為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開辟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不僅保留了舞蹈藝術中的精髓,尊重舞蹈表演者的主體地位,并且吸引了人們觀賞舞蹈、學習舞蹈、熱愛舞蹈,使傳統的舞蹈藝術得以發揚傳承,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們的審美能力。基于此,相關部門需要重視其積極影響,出臺一些對新媒體舞蹈藝術的扶持政策,使更多專業技術人才積極投入舞蹈藝術的再發展中,為舞蹈藝術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同時還可以為從事舞蹈行業的工作者、多媒體舞蹈專業的人員等專業人士提供實踐訓練以及理論學習的機會,使其思想能夠不斷更新、與時俱進,從而為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作為舞蹈行業的人員,也要積極接觸新媒體平臺,開闊視野,將舞蹈藝術作品通過互聯網傳播,保證新媒體舞蹈藝術的良性發展。而對在新媒體舞蹈藝術發展方面做得好的工作者,可以提供適當的物質獎勵。同時重視保護舞蹈創作和表演的原創性,堅決杜絕舞蹈作品的剽竊和模仿,嚴懲抄襲現象。
(二)注重舞蹈內容本身,避免形式大過內容
在新媒體虛擬化特性的輔助之下,舞蹈表演藝術可以得到更好的呈現。然而新媒體更加注重帶給觀眾的視覺效果,提高舞蹈表演的渲染力,但是舞蹈表演的中心仍然是舞蹈本身,是通過肢體動作而表現出來的思想內涵。有些晚會節目在邀請舞者進行表演時,現場舞美在燈光、場景配合方面過于鋪張炫技,使新媒體技術“喧賓奪主”,讓現場觀眾觀感不佳,眼花繚亂,被過于嘈雜的場景吸引目光,注意不到舞蹈表演。而且在錄制現場表演后,有些舞蹈視頻還會加上重影、濾鏡等剪輯特效,通過電視、手機播放時,造成形式大于實際、華而不實的消極影響。因此,在通過新媒體發展舞蹈藝術時,要著重避免因為過于使用技術,而忽略掉舞蹈表演本身的內涵和藝術之美;在選取和運用新媒體表現形式時,必須以舞蹈的思想內涵為中心,正確把握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相互配合,展現出新媒體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
(三)運用立體化思維創作,實現科技化舞蹈編排
舞蹈的編排創作是舞蹈表演的基礎。在傳統的舞蹈創作中,通常以創作者個人意志情感為主,觀眾本著“演什么,就看什么”的心態觀看舞蹈表演。而在新媒體環境下,舞蹈創作必須更加迎合觀眾的良性審美需要,將觀眾的審美體驗作為舞蹈創作的主要導向。基于此,在舞蹈編排方面,要從傳統的創作思維中突破出來,更加注重體驗感、審美藝術、互動性等多要素融為一體的創作思維。此外,舞蹈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不能以單一的正反向思維方式創作,而是要采用立體化的思維方式,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進行構思。
新媒體環境下的舞蹈創作,必須要跳出文本敘述、畫面注解等傳統方式的拘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比如動作捕捉、虛擬成像、編舞軟件等,有效率地進行舞蹈的創作和編排,以此減少舞者在舞蹈編排中所占的比例,減輕舞者創作表演的負擔。甚至有些公司直接運用虛擬成像技術,推出虛擬舞蹈表演者,比如洛天依、初音未來等虛擬歌舞者形象。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繼續發展和運用,舞蹈藝術的主題也不斷得到拓展,科技化舞蹈編排顯著。總之,要科學運用新媒體技術,豐富舞蹈表演的語匯,幫助舞者突破自身局限,使舞蹈表現形式多樣化。
三、結語
新媒體環境下舞蹈藝術的發展,是科技進步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增強了舞蹈藝術的生命力、表現力、感染力、傳播力。在傳統舞蹈表演的基礎上,新媒體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豐富了舞蹈藝術的傳播途徑,擴展了舞蹈藝術的呈現方式,提升了舞蹈藝術的表演效果,帶給了觀眾更強烈、更直白的感官體驗,與觀眾產生共鳴,促進了舞蹈藝術的廣泛傳播和普及。為此,可以從提供多方位支持,平衡表現形式與內容,運用立體化思維創作、實現科技化舞蹈編排等方面入手,順應時代形勢,以促進新媒體舞蹈藝術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丹.新媒體語境下舞蹈藝術的表達[J].藝術教育,2019(1):246-247.
[2]楊燕.論新媒體環境下舞蹈藝術發展[J].中國報業,2018(4):91-92.
[3]馬臨芳.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舞蹈藝術的表達[J].藝術大觀,2020(31):100-101.
作者單位: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