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解決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作文質量監測的水平,該文從“依據課標和教材,明確考查知識點”“梳理作文能力點,列出考查目標”“投身教學實踐,動態調整與優化”這三個方面論述如何編制出一份科學、有效的敘事類作文雙向細目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敘事類作文;雙向細目表;編制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2-0009-02
【本文著錄格式】張坤.小學語文敘事類作文雙向細目表的編制[J].課外語文,2021,20(12):9-10.
隨著《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不斷深化,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學科的教學評價工作。但是,很多一線教師對于考查知識和能力并不明確,導致質量監測結果不理想,教學效果不佳。考試命題雙向細目表是一種考查目標(能力)和考查內容之間的關聯表。它明確了要測試的知識內容,也明確了學生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因此,充分開發利用雙向細目表,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內容和過程更具方向性和計劃性,減少了教學活動的失誤,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和考試評價質量。那該如何編制雙向細目表呢?本文以小學語文敘事類作文雙向細目表的編制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依據課標和教材,明確考查內容
要想編制出一份合格的雙向細目表,明確教學內容和目標是第一步。教學內容和目標應該是語文課程中的核心知識、方法和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就是教師必須提前認真研讀的文本材料。在編制小學語文敘事類作文的雙向細目表時,教師必須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把握作文課程目標與內容,明確作文教學與評價的理念。教學指導用書是教師教學的幫手,也可以幫助我們對每一個單元的作文知識點進行歸納。同時,通過研究近年的作文考試題目,也有助于總結敘事類作文教學的側重點。
在厘清敘事類作文知識點時,筆者認真閱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參見表1),發現:敘事作文重在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周圍的世界,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豐富他們的見聞和感受。而在具體作文中,要求學生要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接著,筆者認真研讀了統編教材3—6年級各個單元的作文,篩選出敘事類的作文進行分析與歸納。同時,參考教學用書中的目標解讀和作文要求,筆者設計出了敘事類作文知識點的一個縱向表格,總結出作文的主題以及具體的寫作要求,初步設計出敘事類作文的知識內容框架。(參見表2)
二、梳理作文能力點,列出考查目標
語文課標指出:寫作的評價,應按照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綜合考查學生寫作水平的發展狀況。特別是第三學段要通過多種評價,促進學生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五六年級的敘事類文章的重點是要圍繞一個意思,按照一定的順序把一件事情寫清楚,還要突出重點,把感受深刻的部分寫具體,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如《生活萬花筒》的能力點是:選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順序把這件事情寫清楚,側重點要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寫清事情。而《_____讓生活更美好》的能力點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用具體事例寫清楚某事物讓生活變美好的經歷,并把原因寫具體。通過前后聯系,發現教材在呈現習作內容和能力上是前后勾連、螺旋上升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整體把握習作知識和能力。同時,研究最近幾年的語文作文試題和評分標準發現,一篇好的作文應該具備以下幾個關鍵點:①能圍繞中心選擇恰當素材,內容具體明確;②學會分自然段表達,文章結構合理,條理清晰;③語言表達通順流暢,恰當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和基本的表達方法;④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書寫工整美觀,達到規定字數。
根據對以上內容的研究,筆者歸納出了敘事類作文的一般特點與結構,從開頭、中間、結尾這三個部分,對敘事類作文的能力點進行細化,初步理清了學生應該達到的一些作文能力點(參見表2)。當然,不同類型的作文,所對應的能力點也有所差別,要進行相對精準的判斷。但是,這只是一個初步的分析,還應該結合具體的作文內容,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以《多彩的活動》為例,這篇習作要求學生能按照一定順序,把活動過程寫清楚,其中印象深刻的部分要重點寫,并要學習點面結合的方法寫場面,在點的描寫上,要把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等寫出來。因此,在這類活動類作文的能力點中,就要特別關注學生運用點面結合來寫好一個場面的能力。批改學生的作文時,筆者發現學生在寫場面的時候,經常分不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文章僅僅敘述了活動的過程,語言比較蒼白,不能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場面描寫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環境中,由一定人物活動構成的。既然是場面,必然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詳寫主要人物的表現,運用細節描寫,刻畫生動形象的人物特點,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而次要人物可以略寫,這樣整篇文章就能突出重點。此外,還應注意把握場景的氣氛,寫出場面的整體氛圍,讓讀者身臨其境。所以,針對不同類型的敘事作文,考查的能力點也要有所調整和變化,這樣才能使雙向細目表更加規范、科學。
三、投身教學實踐,動態調整與優化
理清了敘事類作文考查的知識點和能力點,是否就意味著雙向細目表已經確定了呢?這時的表還未達到科學和有效,仍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與豐富,使之不斷優化。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些作文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存在不匹配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對作文的課程內容和目標把握不到位,對知識點和能力點理解不準確;另一方面,因為教師缺乏必要的作文教學實戰訓練,對學生某一類作文存在的問題不夠明了。正確把握課程目標和教材要求是細化雙向細目表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當然,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細化具體能力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筆者在作文復習階段,首先利用2—3周的時間,開展“圍繞中心意思,抓住重點來寫”的專項訓練。如布置題目“我找回了_____”“我是一條幸福的蚯蚓”“有趣的跳蚤市場”等,并提出明確要求:以“是否圍繞中心,突出重點”為評價作文的重要標準。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寫作實踐后,已經積累了一些寫作經驗,教師就趁熱打鐵,利用一節課來展開交流匯報,讓學生分享在作文中是如何突出重點部分來寫的,并明確作文必須“圍繞中心,突出重點”。經過這樣為期幾周的訓練,學生逐漸領悟到寫事情必須突出重點內容,才能把事情寫具體生動。除此之外,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問題開展專項訓練,比如如何寫好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如何運用細節來表現人物,如何寫好人物動作、神態、心理等,如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教師就更加明確了某類作文得分的關鍵點,也對同一類作文的能力點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就可以對雙向細目表作進一步的優化與調整。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才能設計出一份科學、有效的雙向細目表。借助雙向細目表,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育質量檢測水平,使其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彭小彬.雙向細目表制作“點、線、面”三步法[J].新課程·下旬,2019(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張坤,1991年生,福建廈門人,本科,二級教師,教育學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