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路 周晨琛 熊明瑞
摘 ?要: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心理育人工作面臨著多重挑戰。針對大學生的4個現實心理困境,結合現實工作的探索,本研究構建了“3+4”高校心理援助服務體系,為心理育人工作在重大疫情特殊時期提供了思路和路徑。
關鍵詞:常態化疫情防控;高校;心理援助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4-0085-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mal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aces multiple challenges. Aiming at the 4 practical psychological dilemma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work,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3+4" college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ervice system, which provides ideas and paths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 periods of major epidemics.
Keywords: normalized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ervice system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向常態化防控轉變,復產復工正在穩步進行中,但是國內局部地區疫情防控仍然面臨挑戰、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疫情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疫情的爆發和持續發展威脅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也對公眾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巨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重大疫情防控中心理援助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病人心理康復需要一個過程……要高度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1]“要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2]。重大疫情造成了深刻的社會影響,對于剛剛步入成年早期的大學生,其身心發展具有鮮明的特點,這也導致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在疫情下更易波動。從生理層面,其生理機能發展基本成熟,但是掌管情緒和控制能力的額葉腦區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這會導致大學生群體在面對重大疫情這類突發事件時,情緒波動較大,更易造成其社會功能的受損。從心理層面,大學生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開始整合各方面信息,形成對于自我穩固的認識,所以疫情影響下產生的現實困難會阻礙其自我意識的整合。另外,大學生具有相當的抽象思維能力,開始理性判斷和認識事物,但是其思維方式較為主觀、片面[3],這一思維上的沖突,容易導致大學生在面對重大疫情時產生偏激或極端想法,甚至釀成不良后果。因此,在國內疫情防控的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所以高校如何在有效的保障舉措下,根據重大疫情的需求有效建構心理援助服務體系,這既是疫情防控的工作需要,也是“心理育人”的基本要求。
一、重大疫情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困境
新冠疫情作為一項重大的突發事件,對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擾動,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這些心理挑戰表現在情緒上引發的心理恐慌,認知上產生的心理盲區,環境上形成的心理黑洞,癥狀上加深的心理困擾。
(一)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感和失控感,易引發“心理恐慌”
當人們意識到災難和危險來臨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恐慌感[4]。恐慌的情緒一般主要包括恐懼和焦慮,人們會害怕危險來臨危及自己或親人的安全乃至生命。本次疫情的傳播具有隱蔽性,加上當前醫學領域對新冠病毒尚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會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感和失控感,這種感覺是人類面對未知的共性心理反應。要緩解恐慌感就需要個體采取必要的行動增強應對能力,加之疫情趨勢及疫情防控階段的轉變,大學生急需讓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步入正軌,但往往又缺乏有效的應對能力。如1月29日,教育部發布“停課不停學”,倡導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宅”家學習,在這一學習模式的轉變下,大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主感也會感到焦慮和擔心。2月下旬的一項調查發現,有16.4%的大學生每天學習的時間不到1小時,更有10.9%的大學生主觀判斷自己的自主學習效果不佳。尤其對于畢業班學生,除了常規學習任務外,他們更面臨著畢業論文、出國考試、考研安排、擇業就業等一系列關系人生發展走向的重大決定,而疫情現狀又給這些重要選擇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綜上,處于自我意識整合階段的大學生,如何應對人生選擇中面臨的不安和阻力并最終行動起來,是疫情帶給大學生的一項艱巨任務,更是一次巨大考驗。高校如何幫助大學生面對疫情肆虐期間、宅家學習期間、復學返校之后的內心恐慌,用理性平和的心態面對變化并重拾行動力,這是疫情下高校心理援助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二)面對居家隔離的不便和阻隔,易產生“心理盲區”
疫情期間,隔離在家的大學生主要的信息渠道來源于網絡,但是由于大學生思維方式既有其獨立、自主的一面,又有其主觀、片面的一面,導致在面對疫情信息時,他們更傾向于從自我的思維層面判斷各種信息,成人的引導作用減弱,這就不可避免導致有些大學生陷入不良思維循環,帶來心理盲區。這種心理盲區一方面表現為大學生忽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隔離自身感受,被隔離的感受可能會通過情緒的突然迸發或軀體化方式顯露出來,對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沖擊;另一方面表現為大學生過度焦慮自己的心理狀態,會疑惑“我怎么這么焦慮”“我這么焦慮是正常的嗎”。為了掃清上述心理盲區,高校的心理引導工作至關重要,但是由于疫情下學生不在校,學校雖然能夠通過網絡與學生溝通,但是網絡溝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依然缺乏相應的抓手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如何健全心理監控和跟蹤機制,增強疫情期間心理援助工作的實效性是高校面臨的另一個重要挑戰。
(三)面對心理支持系統失靈和不暢,易形成“心理黑洞”
疫情給大學生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是交流方式的改變,他們與家人的交流變得密切,與同學朋友的交流則更多通過線上形式實現,交流方式的轉變也極大改變了大學生原有的支持系統。具體地,處于成年早期的大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如果長久的居家生活讓他們的獨立意識得不到滿足,就會讓大學生受挫,甚至爆發家庭矛盾。此外,對于原本就存在較大家庭矛盾的大學生來說,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讓他們無法“逃離”家庭矛盾,這部分大學生更不容易在家庭中獲取期待的社會支持。從同伴角度,疫情下大學生與同伴的面對面交流大大減少,網絡交流會降低交流質量,因為社交網絡中個體的情緒更不容易表露,或者表露之后得不到理想回應。另外,大學生的社交網絡交流較為被動,導致相當比例的大學生在疫情期間只與親人和戀人交流,甚至還會面臨戀人分手,與同伴交流質量的下降無疑讓個體的同伴支持也隨之減少。此外,疫情威脅下,個體對社會支持的需求提高,但是由于此次疫情波及范圍廣,幾乎每個個體都卷入其中,導致大學生原有支持系統中的很多重要他人也受困于自己的心理困境,無法給大學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社會支持系統的受損和缺失讓一些大學生深陷心理黑洞之中,在這一特殊時期,如何幫助和指導大學生自身以及他們支持系統中的不同群體保持有效的、穩定的、有功能的心理狀態,這是高校心理援助工作的又一個重要挑戰。
(四)面對疫情刺激和生活方式改變,易加深“心理困擾”
雖然疫情慢慢進入平穩期,但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卻更加顯露出來。一方面,疫情刺激、誘發了新的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恐懼等情緒問題,強迫等行為問題;另一方面,疫情加重了原有的心理問題,或導致曾經的心理問題復發。突發的重大事件對個體心理狀態的影響,往往在個體回歸正常生活后通過創傷的方式凸顯出來,并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創傷表現形式被命名為“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體現了創傷所造成傷害的延時性;另一種創傷形式是替代性創傷后應激障礙。大學生懷有較高的同理心,能設身處地地將別人的痛苦慢慢轉化成自己的痛苦,將對別人的傷害轉化成對自己的傷害。一項針對汶川地震后青少年身心狀況的研究結果表明:“地震發生8.5年后4.75%的青少年有明顯的PTSD癥狀,29.98%的青少年有明顯的抑郁癥狀”。這次高校心理援助工作中,心理干預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大學生個體層面的心理創傷,更是彌漫的、集體性質的心理創傷,這也意味著高校心理援助面對的創傷范圍更廣,不僅局限于大學生身心癥狀,而是整體的生存狀態、經濟狀態、學習狀態、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改變,甚至也將面臨疫情持續期間內持久的壓力應對,這些都會加深大學生原本的心理困擾。這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高校心理援助工作需要面對的一個長期挑戰。
二、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心理援助服務工作的保障體系
要更好地應對重大疫情下大學生心理的多重挑戰和沖擊,高校需要在重協同、強溝通、有指導的前提下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和支持,這就要求高校搭建專業、有效、可持續的保障體系。
(一)組織保障
為保障心理援助工作科學規范地開展,需要完善相應的組織架構,并在該組織架構下協同工作。首先,需要在學校層面成立“學生心理援助專業工作指導委員會”負責心理援助工作中法律、倫理、服務方向、規模、培訓、督導、危機干預等重大事項的決策和指導。其次,需要組建專家團隊,成立專家委員會,專家以各自專長領域、多種形式投入到心理工作的培訓、督導、危機干預、法律保障等相關事務中,比如建立培訓組、志愿者篩選組、督導組、危機處理與法律保障組、倫理組、科普文案撰寫組、數據記錄與分析組等。最后,要建立具體工作團隊,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協調、運營保障等,使心理援助工作順利開展,包括公益合作組、專家聯絡組、志愿者管理組、技術支持組、媒體協調組、財務組等。
(二)技術保障
由于疫情嚴重,此次心理援助相關的專業培訓、督導、一對一援助,全部以線上形式進行,這就需要強大的線上技術為心理援助工作提供網絡平臺,因此高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心理援助團隊需要加強與學校技術服務支撐部分的交流合作,打通多個援助平臺。這些援助平臺主要包括:云視頻會議系統,支持較大群體在線參與心理培訓;心理熱線平臺和后臺,后臺可支持來電記錄、通話時長記錄、撥打區域記錄、全程錄音等;在線問卷填寫平臺,用于問卷的填寫和查看,危機信息識別和追蹤;技術保障平臺,支持線上完成電子保密協議、電子合同的簽署,線上課程直播回放,資訊發布等;線上保密平臺,支持對熱線錄音資料等關鍵性數據的加密,保障內容安全和不可篡改等。
(三)質量保障
線上的心理援助體系尤其需要保證服務質量和專業性,并應在“三個服務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援助。其一,堅持公益服務。所有面向學生的心理服務都要遵循公益原則,服務要切實響應學生的需求并面向全體學生開放,數據資源要與全體師生共享;其二,堅守倫理準則。參與心理援助工作的所有老師、咨詢師和心理援助志愿者,均簽署保密協議,遵守善行、責任、誠信、公正、尊重的職業倫理和職業精神。其三,堅持專業要求。通過篩選、培訓、選拔、上崗、督導等多環節措施,保障心理服務的專業水平和質量,為求助者提供規范的情緒疏導、情感支持、危機干預等服務,同時為志愿者提供專業支持。
質量保障的具體作法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嚴格篩選志愿者。心理咨詢師或熱線接線員需要具備心理學專業相關背景,制定相應的篩選標準;科普宣傳工作團隊的大學生志愿者需要具備心理學學習和培訓經驗。第二,持續專業培訓。志愿者上崗前必須接受上崗專業培訓,才能獲得上崗服務資格,并持續接受相關培訓和專業學習。第三,三級督導體系。第一級是學生同輩督導,幫助上崗志愿者設立工作小組,組內不定期開展小組交流和討論,無法解決的案例提交上級督導;第二級是工作督導,工作組每周接受學校專家委員會的督導;第三級是專業督導,針對疑難問題,按需求邀請校外心理危機或者心理援助專家進行督導。第四,質量監督保障體系,包括設立《疫情期間心理援助工作倫理規范》《志愿者上崗流程及服務規范》《志愿者工作記錄與自評體系》《志愿者勝任力反饋機制》《危機個案處理流程》《反復來電處理》等相關制度,保障心理服務的高質量和志愿者隊伍的專業勝任力。
三、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心理援助服務體系的內容
在保障體系的建構下,疫情下高校心理援助工作需要創新原有的工作形式,迎合大學生的切實困擾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援助和心理支持工作。作者結合自身和其他高校心理援助服務工作的實踐和思考,嘗試從預防科普、監控追蹤、指導支持、咨詢干預四個維度構建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心理援助服務體系,為突發重大事件后的心理援助提供可行性參考。
(一)依托網絡平臺,開展心理預防科普,緩解“心理恐慌”
面對大學生的心理恐慌,高校心理工作應該構建多層次、多媒介、多形態的公眾心理健康科普工作體系,緩解大學生不確定感和失控感。第一,可以借助高校心理中心網絡平臺,發布原創抗疫心理疏導文章,及時精準滿足學生當下心理需求,內容可涵蓋疫情帶來的心理沖擊、對應的情緒調節策略、居家生活指南等;第二,以課堂為主要陣地,針對全體師生及心理委員開設針對性、系統性、專業性的主題課程,充分利用抗擊疫情的經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理性平和的積極心態;第三,與出版社合作,快速出版心理疏導科普讀物,免費開放給大學生閱讀,拓展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媒介;第四,積極舉辦在線心理健康實踐活動,增加集體敘事空間,維持生活的穩定感,豐富學生居家生活,促進人際溝通,實現自我完善。第五,有條件的高校,應積極為學校其他部門建言獻策,幫助其他部門在制定疫情期間相關工作內容時考慮大學生心理需求,促進疫情下多部門合作與資源共享。
(二)定制化疫情需求服務,啟動心理監控追蹤機制,明晰“心理盲區”
為了增強疫情期間心理工作的實效性,明晰大學生當前心理健康狀態,高校心理工作應當不斷健全心理監控和跟蹤機制。第一,應編制或者使用針對疫情期間專門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為學生提供測評結果和心理調試建議,增加學生在疫情期間對自我心理狀態的了解程度和應對策略;其次,有條件的高校,應對全校學生進行心理狀況測評,了解整體學生的心理狀態,以便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政策制定和服務形式提供必要的依據;第三,特別關注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如身處疫情嚴重地區的學生、有自己或親人確診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畢業班的學生、留校的學生等,明確疫情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做好心理健康狀況追蹤。
(三)區別服務對象,提供心理指導和支持系統,消除“心理黑洞”
面對缺乏支持而可能存在的心理黑洞,應該強化專業指導服務,構建全面的學生社會支持系統。具體舉措包括:其一,從疫情下的心理防護出發,針對不同群體的獨特心理需求與區別化的心理調適方法,組織編寫《心理抗“疫”手冊》,分別面向助人者和受助者提供恰當的心理支持策略和心理紓解辦法。其二,考慮不同群體的需求提供指導性培訓,包括針對心理援助志愿者及輔導員的助人技術培訓、針對學生家長的親子關系培訓,針對研究生導師與學生溝通技巧的培訓,針對大學生群體心理調適的培訓、針對畢業生的求職心理培訓等等。在直接為學生提供社會支持的同時,強化其支持系統中各部分的功能,讓學生確實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同伴的幫助、學校的溫暖。
(四)基于宅家限制,實施多種咨詢干預手段,疏導“心理困擾”
面對特殊時期大學生加深加重的心理困擾,應提供多種形式的咨詢干預服務進行疏導。具體的形式可以是心理熱線服務,郵件問答,網絡心理咨詢,網絡團體輔導等。疫情下,同質性的團體輔導或因其本身的群體支持特性而顯得更為高效,如可開展畢業生團體輔導,留校學生團體輔導,身處疫情嚴重地區學生團體輔導等。對有嚴重困擾的大學生應提供即時的心理危機干預服務。
根據以上應對策略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重大疫情背景下基于大學生心理需求的“3+4高校心理援助服務體系”,3指的是三個保障:組織保障、技術保障和質量保障;4指的是四類服務,包括預防科普、監控追蹤、指導支持和咨詢干預,具體見圖1。
面對重大疫情下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面對的挑戰,各高校雖然采取了很多舉措進行應對,但依然還有一些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首先,面對面開展心理服務工作(包括心理輔導、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等)的效果是有實證研究支持的,當前在線服務的綜合運用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明確;其次,如何使用更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數據反饋拓展心理輔導的廣度和深度,如虛擬現實技術,情感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調查等,均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最后,目前高校提供的心理服務更多依托于網絡平臺,增大輻射面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群體忽視,對于那些身處經濟欠發達、居住地較偏遠、通訊多不便地區的學生,如何獲得多樣的線上心理服務,這一問題也值得思考。
雖然目前全國疫情趨于平穩,但是心理防疫依然任重道遠,高校心理工作者應繼續在實踐中對創新方法進行總結,對經驗教訓進行反思,這對于日后健全和完善突發危機事件的高校心理響應機制,形成完整、成熟、高效的工作方法,必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新華網評:筑起戰疫“心”防線[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03/05/c_1125661165.htm.
[2]大家手筆:加強心理疏導,做好心理防護[N].人民日報,2020-3-16.
[3]陳曉蕾,單常艷,田云平.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2):15+17.
[4]劉經緯,郝佳婧.重大疫情中大學生的心理波動與引導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66-70.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社科計劃重點項目“年齡和互動模式對離異家庭中個體心理狀況的影響研究”(編號:SZ201910005002);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科研計劃一般項目“系統生態理論視角下研究生專業認同與其導師關系的相關性研究”(編號:SM201910005007)
作者簡介:趙嘉路(1986-),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周晨琛(1993-),女,漢族,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通訊作者:熊明瑞(1989-),女,漢族,河北滄州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發展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