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基礎,對職業教育提升內涵和創新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已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但目前校企合作現狀并不令人滿意,規模小、穩定性差、自覺性、規范性和約束力不強、層次和密切性不高等問題仍十分普遍。尤其是面向小微新類企業的職教融合方面,幾乎還是一片空白,一方面,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改革中,迫切需要深化校企合作關系,拓寬校企合作渠道;另一方面,小微新類企業受制于自身規模實力的限制,又難以找到契合的校企合作機會。文章針對上述校企合作面臨的現實問題,聚焦小微新類企業的現實需求,搭建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總結已有合作實踐經驗,分析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的關鍵成功因素,探索提供專業化協同育人對接服務的內容與方法,以期促進高職院校職教改革和小微新類企業健康成長,實現學校、企業、平臺三方多贏。
關鍵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服務平臺
中圖分類號:G71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4-0188-05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learning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However, the statu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not satisfactory. The problems of small scale, poor stability, consciousness, weak standardization and binding, low level and closeness are still very common. In particular,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small, micro, and new enterprises is still almost blank. On the one hand, in the practice processof teaching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rgently need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broaden the channel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On the other hand,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re restricted by their own scale and strength. So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suitable opportunities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e above-mentione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actual need of small and micro-new enterprises and builds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ervice platform. It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cooper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analyzes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explores the provision of specialization cooperating with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education and docking service.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healthy growth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nd achievesa win-win situation among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platform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ervice platform
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和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在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對國家未來發展繪就新藍圖,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要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只有在堅持立德樹人基礎上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才能持續推動我國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特色化發展。
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整體上并不令人滿意,校企雙方在合作育人方面的規模、深度和效果還很有限,“校熱企冷”的現象急需改變,總體質量有很大提升空間。同時又明顯存在著校企合作需求錯位的現象:一方面,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改革中,迫切需要深化校企合作關系,拓寬校企合作渠道,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諸多小微新類企業的業務發展又急需人力資源補充,管理提升也急需外腦智力支持,但受制于自身規模實力限制,傳統人才補充和咨詢服務合作難以奏效,必須創造性地尋求突破的路徑和方法。
針對上述校企合作的現實需求與對接痛點,搭建聚焦于小微新類企業的校企合作服務平臺,通過專業化的校企協同育人對接服務,將小微新類企業“小、散、雜、變”的合作需求,轉化為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創意、創造”的空間與契機,促進高職院校職教改革,助力小微新類企業健康成長,實現學校、企業、平臺三方多贏。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與問題
高職院校實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辦好高職教育、幫助部分企業解決用工難、引進人才困難等問題、促進企業科技進步、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而培養人才的一種有力手段,也是辦好高職教育、增進合作企業活力、實現校企共贏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作為一種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由封閉辦學轉為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融入社會、融入企業的辦學,是培養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必要條件。《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制定校企合作促進辦法。
改革開發40多年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職教教育作為向社會實體經濟培養輸送技術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內容在不斷擴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國內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可簡單歸納為四種:一是借鑒英國職業教育的“工學交替”實習實訓模式,尤其是“2+1”模式,即兩年學校教育為主,一年企業實踐為主,這是我國高職教育中最常見的人才培養方式。二是“校中廠、廠中校”的教學工廠模式,在面向制造業領域的生產技能型人才培養中比重較大,雙師型教學融入較好。三是“訂單培養模式”,通常面向人才需求量較大的行業企業,教學中需要“量身訂做”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改革教學內容,企業參與程度較高。四是“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模式,主要面向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專業,高校、企業與學生構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培養效果取決于最終是否能夠為企業帶來創新活力和整體經濟效益。
“以能力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是我國高職教育的基本辦學原則,各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有著比較明確且急迫的需求,也在不斷嘗試著模式創新與突破。但受到高校、企業、政府三者自身不同角色定位的限制,在合作過程中相互之間有時難以達成目標的一致性,使校企合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效果大打折扣,無論是合作形式與內容,還是合作成效與緊密度,相比于發達國家仍處于較低水平階段。
目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現狀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形式大于內容,主要體現在校企雙方利益不統一、合作熱情不高、企業參與動力不足、校企雙方師資不協調、缺乏強大有力的合作平臺支撐,以及國家還缺乏相關的政策制度支持等。具體而言,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如下:
第一,企業和社會對職業教育還有偏見,對校企合作價值認可度有限,企業參與熱情不高。
第二,校企合作的實施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規,考評制度不完整、規范、科學,一線教師的動力不足。
第三,校企合作的責權利不明晰,權益與成本分擔不明確,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容易流于形式。
第四,校企合作缺乏能夠統籌全局的管理職能機構,缺乏運行有效的第三方市場服務平臺。
二、小微新類企業校企合作的需求與機會
2019年國家對小型微利企業的認定標準有所擴大,即資產總額不超過500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300人,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0萬元的企業,其目的是為了在更大范圍內更好地支持小型微利企業的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共有微型企業1543.9萬家,比2013年末增加929.1萬家,增長151.1%,是2013年末的2.5倍,占全部企業的比重為85.3%,比2013年末提高了12.4個百分點。同時,隨著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倡議和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精神,眾多創新創業型小微新類企業取得了蓬勃發展。
小微新類企業的快速增長,一方面為高職學生未來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客觀上對自身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的需求急劇增長,為基于小微新類企業的校企合作探索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業務機會。
小微新類企業尤其是新創業的小微企業受自身規模和企業成長階段的限制,既依賴人才的補充去支撐業務快速發展,又在人才聘用、培養與使用方面缺乏必要的資源與能力。對于和高職院校間的校企合作,也常常因用人需求規模的小而散、缺少業務培養規范性,很少能夠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錯失雙方對接機會,高職院校往往更青睞于與大企業間的校企合作,即便在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上做出較大的讓步與調整。
但小微新類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是客觀而具體的,盡管缺乏明確的業務崗位規范和人才使用培養計劃,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也為人才成長的可塑性和創造性工作的靈活性,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而這些需求特征剛好符合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定位。
可以肯定地講,小微新企業與高職院校間校企合作的需求與機會是明確而現實的,缺乏的只是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創造性地破解合作障礙的方法與途徑。
三、校企雙方的合作需求分析
當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向是走校企合作發展之路,同時校企合作也是創新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因素,是高職院校與企業互動共育人才的一種有效形式。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實行校企合作有利于緩解資金投入不足、校內外實訓基地缺乏、“雙師型”教師素質提升、畢業生職業技能提高、增強就業能力等難題。對于企業方來說,參與校企合作發展之路,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企業儲備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節約人才培養的成本,企業現有員工的綜合素質與技能也可以逐步提高,同時也增加了經濟與社會效益。
(一)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現實需求
一是通過校企合作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將企業一線崗位需要提前同學校教育要求相結合,使得學校對人才的培養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同時可以增加學校的社會聲望,有利于推動高校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是通過校企合作辦學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與能力增長。借助校企合作的平臺,學校老師可以積極深入企業一線,獲取實踐知識,提升技術水平,拓寬經營視野,得到全面鍛煉,進而豐富課堂教學,真正達到“雙師”素質。
三是通過校企合作辦學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創新。讓學生深入企業一線,將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對企業崗位要求有所理解和適應,而且能準確把握行業動態,增強就業的信心與能力,課堂不再是理論知識的灌輸,而是集中解決實踐問題的一種途徑。
(二)小微新類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現實需求
一是通過校企合作為業務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小微新類企業在業務拓展過程中,受成本費用限制和業務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通常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源配置計劃,校企合作方式能夠為小微新類企業在現有約束條件下,得到靈活的人力資源補充與支持。二是通過校企合作為管理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小微新類企業在創業成長過程中,隨著業務規模的增長和市場服務的深化,同樣面臨著諸多企業內部管理提升、組織優化和技術升級的挑戰,借助于高職院校的智力資源與咨詢服務能力,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管理與技術提升。三是通過校企合作為優秀人才引進提供備選渠道與評估手段。小微新類企業一般缺少大企業人才補充與培養的系統機制與實力,校企合作可以在具體業務實踐中鍛煉人、評估人、選拔人,減少選人用人的盲目性,提高優秀人才引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服務小微新類校企合作的業務定位
針對校企雙方合作育人的現實需求,充分考慮校企合作服務的專業適用、能力可及、地域可控、資源可用、成果可靠等影響和制約因素,可以首先立足某一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開展校企間的合作服務與業務推廣。通過公司化運營來支撐平臺服務,探索服務模式,總結服務經驗,形成服務平臺,不斷深化與校企間的合作關系,在業務探索和服務積累過程中,逐步擴大專業面向和地域服務范圍。
依托校企合作服務平臺來不斷深化公司與小微新類企業、各高職院校間的合作關系,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與挖掘小微新類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各自需求,再通過服務和產品創新,最終使服務平臺成為小微新類企業管理提升專業化的咨詢與培訓服務商,成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專業顧問與實訓方案提供商。
服務平臺可能提供的具體業務描述如下:
一是信息挖掘與需求匹配鏈接。圍繞高職院校,了解專業構成、學生概況、教學安排、師資能力和合作要求,建立校方資源數據庫,選擇與評估需求明確且有較強專業服務能力的院校為首選對象。同時,面向小微新類企業,了解企業的產品定位及業務發展概況,分析可能的業務性或項目性用人需求,設計適合方案,匹配與對接校企雙方的合作。二是實習實訓過程的指導、服務、支持、管理。根據校企間合作項目的實際情況,在學生的專業實習、崗位實訓過程中,配合校企雙方,提供專業化的過程指導、服務、支持與管理,將實踐指導教師從繁瑣的程序性事務中解放出來,專注實踐研究、指導與服務,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與有效性。三是面向小微新類企業提供管理顧問與培訓服務。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小微新類企業的管理現狀與改進空間,有針對性地設計經營管理和人才領導力提供計劃,成為小微新企業戰略性管理服務伙伴。四是面向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實際要求,在系統總結校企合作案例的基礎上,依托自身對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研究成果,并整合深入合作的教師資源,創新設計,開發專業化實踐教學解決方案、實驗實訓信息化等合作項目,成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領域的專業顧問與系統供應商。
五、以北京為例的市場分析與實踐探索
(一)市場機會與競爭分析
據中國產業信息研究網報道,2018年北京地區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35萬家,僅2018年一年小微企業創建數量就達到8242家,潛在服務需求廣闊。同時北京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已有24所,均開設有經管類相關專業,這為以經管類專業為切入點進行校企合作服務提供了便利。
之所以選擇經管類專業為校企合作平臺服務的切入點,主要考慮三方面的現實意義:一是需求共性,無論小微新類企業屬何種行業、何種業務,管理提升是其共同需求,相比于其它專業(如電子技術、旅游酒店等)更易于達成合作意向。二是專業基礎,依托經管類高職專業探索校企合作,可充分吸納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他們具備工商管理的知識背景,可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基礎性服務工作,同時參與服務平臺建設的核心指導教師,研究領域也屬于經管方向,熟悉學科領域,個別教師具有豐富的管理咨詢培訓經驗,對開展平臺服務業務提供技術保證。三是價值空間,運營校企服務平臺的公司核心價值盈利點并不在服務平臺本身,而在基于服務平臺深化關系后的專業性服務,包括面向小微新類企業的咨詢培訓服務和面向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服務,這解決了小微新類企業“小、散、雜、變”需求特點帶來的難以獲利的矛盾。
在啟動服務平臺的城市選擇方面,北京地區的校企合作相對更加規范,沒有出現專門以“共享實習生”為名,賺取學生“人頭費”為目的的校企合作對接公司。對于服務供給,因小微新類企業規模、需求及購買力有限,傳統管理咨詢與培訓公司通常也極少關注該類企業,服務深度有限。同時,專門面向高職院校提供實踐教學服務的公司(如開發教學實訓軟件公司等),也均未提供校企間的合作服務。核心原因在于無論是面向小微新類企業的管理咨詢培訓,還是面向小微新類企業與高職院校間的校企合作服務,單獨的價值空間與服務收益均難以支撐公司的業務運營。
聚焦小微新類企業與高職院校間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服務,搭建服務平臺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化與雙方的關系,為接下來的專業化服務提供支撐,從而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和業務組合互動使之具備可行性,該商業模式目前還沒有類似的提供者,為服務創新與業務探索提供廣泛的想象空間與可能性。
(二)服務某小微新類公司校企合作的實踐探索
在近五年的實踐教學中,我們有過多次與小微新類企業的成功合作,在校企協同育人方面做出了一些嘗試與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同時,也深感小微新類企業對外部校企合作的強烈需求,由于服務于校企合作間的專業化平臺公司的缺位,使得校企合作過程中程序性、制度性的規定與約束較多,嚴重制約著校企合作關系的有效對接和深入發展。
這里我們僅以2018年與某空氣凈化器公司(以下簡稱A公司)的協同育人實踐教學合作為例,來呈現小微新類企業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實踐探索。
A公司創立于2015年初,屬于技術型創新創業公司,座落于北京市海淀區的核心科技區中關村東升科技園。A公司運營團隊的前身是國內較早從事靜電式空氣凈化技術、產品市場推廣的經銷商和服務商,曾參與過眾多國家重點項目的空氣凈化服務。從2011年起,受北京地區嚴重的霧霾影響和爆發式市場空間吸引,A公司技術研發團隊獨立創業,投入巨資研發完全脫離于美國原版技術的空氣凈化技術和產品,并于2013年5月研發成功AC-500型靜電式空氣凈化器,該產品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作為典型的技術型創新創業公司,A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專業技術及產品設計,為了完成核心技術的產品化,創業團隊抵押了私人房產,投入大量資金于模具設計、工藝準備以及產品的量產投入。同時,新的空氣凈化器產品也從之前的工程服務定位轉向民用及家庭消費者。市場目標對象的轉變給產品的市場推廣帶來挑戰,為此,公司曾嘗試與多種渠道展開洽談,包括線下和線上渠道,但收效一直不佳。未達預期的市場銷售,直接影響到公司的人員擴充,而缺少人員又進一步限制了產品推廣力度,公司急需創新市場推廣模式,并需要增加人力資源投入來支撐新模式的市場開拓。
A公司市場拓展的業務需求,非常適于高職院校的教學實踐。一方面,市場業務處于探索期,為智力引進及創造性發揮師生的創新力提供空間;另一方面,公司受市場投入資金和整體組織能力的限制,難以通過招聘等方式快速補充業務人員。
在清華大學繼教學院組織的管理者培訓項目中,筆者作為外聘講師前往授課,進而有機會與A公司的創業者結識并進行了深入交流,之后又多次洽談,圍繞營銷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實踐與公司達成合作共識,并在畢業年級企業實習學期展開合作。期間,學校的指導教師、營銷專業的學生和企業管理團隊共同研討市場推廣方案,確定了以租賃服務為主代替產品銷售的業務模式,集中圍繞中高端商務人士及高檔服務會所,提供空氣凈化服務,如高級美容院、月子中心、高檔會所、餐飲貴賓廳、高檔娛樂場、外企駐京機構等。
指導教師與學生一邊設計業務拓展方案,一邊指導學生進行實地推廣,每周開例會系統分析市場情況并復盤業務過程,總結梳理業務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研討辦法,然后再進行新一輪的業務實踐。A公司在此間為學生們提供必要的銷售費用,并明確簽單后業務獎勵機制。學生們也被這種能夠發揮自身創造力的工作所激勵,參與熱情極高,能夠主動總結提升。三個多月下來,每個實訓項目團隊的業務水平及實際市場拓展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高,同學們明顯增強了業務自信,提升了未來就業能力。
通過本次校企合作的嘗試,A公司決定聘任指導教師為企業管理顧問,并愿意與學校保持長期深入的合作關系,可以講,學校、企業、學生通過本項目的校企合作均收獲滿滿。
六、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的關鍵成功要素
通過對上述校企合作實踐案例的系統研究,我們認為聚焦小微新類企業提供校企合作的平臺服務應重點關注如下幾項關鍵成功要素:第一,積極尋求與小微新企業的信息溝通與需求理解。通過適當的渠道與小微新類企業取得聯絡是識別合作需求的重要一環,傳統式簡單的電話洽談或陌生拜訪并不會取得好效果,必須具備其它渠道的合作資源及關系引流,如培訓會、管理沙龍、行業聯盟年會、中小企業協會等。第二,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教師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專業指導能力。對于小微新類企業而言,各項業務能力均對公司成敗影響重大,簡單的人手并不能滿足業務拓展需要,即便是臨時性項目(如參加展覽會的臨時性人才需求)也需要展現專業化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自身的專業指導能力與企業服務水平對項目成敗影響至關重要。第三,努力挖掘并拓展校企合作項目的內在成長空間。與大企業對頂崗實習業務相對有固定模式的需求不同,小微新類企業提出的校企合作項目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業務拓展彈性,為學生的教學實踐與工作努力提供創新空間,也為校企合作成果的有效達成提供保障,同時也為深化合作關系后拓展合作深度提供成長空間。
七、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的創新、價值與挑戰
(一)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的創新點
第一,服務平臺本身僅為深化關系的載體而非利潤訴求點,解決了面向高職院校與小微新類企業間校企合作服務本身難以盈利及未來成長空間有限的困境。第二,校企合作服務、小微新類企業咨詢培訓服務、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服務三者相互支持與聯動,增強了行業進入壁壘,提升公司競爭力。第三,將教學實踐與經營實踐有效對接與融合,提升未來面向高職院校設計開發實踐教學產品與服務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二)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的價值
第一,有助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擴大了校企合作的空間。第二,通過校企合作,既有利于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升,又有利于小微新企業的業務發展。第三,可為目前由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設立的職教聯盟,提供業務的具體化,使得職教聯盟在促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方面,發揮實際作用。
(三)校企合作服務平臺的風險與挑戰
第一,在初創期,校企合作服務模式尚未成型,能否最終選定并不斷拓展具備實踐服務能力的教師,進而在合作中探索與積累服務模式,成為啟動校企合作服務的關鍵因素。而此類教師通常機會成本較高,擁有較強的選擇自主性,其個人合作意愿、參與深度對服務平臺的業務發展帶來不確定性。第二,在成長期,需要考慮并協調好高職院校教師參與項目開發的利益關系,這將給未來的實踐教學產品開發及公司運營資金帶來不確定性。第三,隨著服務平臺業務拓展和更多專業教師的融入,如何協調與平衡實習實訓項目在各高職院校間的分配,也是平臺能否良性發展,深化與高職院校關系的關鍵影響因素。
總之,聚焦小微新類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服務,具有極大的市場空間和創新探索機遇,也是高職院校突破現有校企合作模式的重大實踐創新。服務平臺的核心價值在于深化公司與小微新企業、高職院校間的關系,進而挖掘需求,開發產品,為小微新企業提供咨詢和培訓服務,與高職院校開展實踐教學合作,這兩項服務是服務平臺未來的價值利基和成長關鍵。我們相信,隨著實踐項目的增加與研究深入,聚焦小微新類企業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必將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潘建華.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黃文偉.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變遷的漸進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6(01):52-57.
[3]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原理與開發[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劉杰.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5]覃慶華.校企合作教育對創新型人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
[6]譚俊峰.職業教育能力本位教學設計模型的構建與解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8(33):128-129.
[7]趙蒙成.校企合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職教通訊,2016(04):24-32+38.
[8]江奇.德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9]曾玫菱.小微企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9(17):80.
作者簡介:譚俊峰(1971-),男,滿族,遼寧開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組織學習、職業教育、變革與創新、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