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論語》是一部格言錄,其中記載四百九十九段文字,多為孔子所言或與弟子、時人相互問答的話。《論語》中有很多優秀的教學方法都值得我們當代教師去借鑒、去學習、去運用:因材施教法在日常教學中必不可少,啟發式教學法要抓住教學中的契機,學思結合法在教學中需要落到實處。
關鍵詞:因材施教;啟發;學思結合;運用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作為一名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我更多關注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方法。現結合本人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來介紹《論語》中三種具有很高借鑒價值的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因材施教法在日常教學中必不可少
記得在《論語先進篇》里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路和冉有都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回答子路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而回答冉有是:“聞斯行之。”對于同一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這就是最早提出的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平時做事退縮,孔子就給打打氣,仲由平時有兩個人的膽量,所以孔子就給他潑點冷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熟悉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并能根據每人的不同特點而給予恰當的點撥和指導,這實際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具體做法。孔子的這種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因材施教法就是教師在了解了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態度等情況后,去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這種教學方法對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能力都有揚長避短的作用,因此因材施教法在日常教學中必不可少。
如我在平時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會去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和他們的認知水平等,然后根據他們的不同情況去有目的的進行因材施教。內向的學生課堂上我會多鼓勵他們,給他們提供展示的平臺,讓他們敢于去表達,善于去表達;外向的學生我會多指導他們安靜的答題,學會靜心思考,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全面發展。我班有位女生,原來性格比較內向,不善口語表達,但是作文寫的不錯,我就常常表揚她作文寫得好,并鼓勵她在習作課上朗讀自己寫的作文,起初她的聲音很小,怯生生的讀,但隨著我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贊賞聲,她能聲音洪亮的讀了,現在的她不僅可以流利有感情的讀作文,還可以脫稿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看到她自信大方的口語表達,我很是欣慰。
還有我們班上學期期末考試考第五名的孩子,記得她三年級剛轉學來我班時,非常的文靜,估計是因為到了一個新環境,對周圍的一切都很陌生,所以在教室里不管是上課還是下課總是一動不動,也不和同學交流玩耍。于是我下課就主動的找她聊天,問問她以前學校的事,一開始她說的很少,我就和她說我們班里發生的有趣的有意義事,聽著聽著,她開始慢慢的和我交流了,終于和我越說越多,同時也和班里同學接觸了,我很開心,我知道她能融入班集體了,于是課堂上我更是鼓勵她大膽發言,不懂就問,于是她的成績也在不斷的進步中。現在的她開朗大方,自信美麗,還成了我的小助手,常常幫忙打掃班級衛生,管理班級紀律。
二、啟發式教學法要抓住教學中的契機
孔子曾論述:“不悱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當受教者發生困難,有了求知的動機,這時教師再去啟發他,長進就會快些。而不是死背教材,要學會聯想,學會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這就是啟發教學法。它和西方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當今教育中意義重大,啟發式教學法強調的是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善于去抓住教學中的契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新型玻璃》一課時,發現孩子們對文中介紹的新型玻璃十分感興趣,于是在朗讀全文后,就拋給孩子們一個表格,有名稱、特點、作用、說明方法,讓孩子們自主閱讀課文進行填空,然后小組交流匯報,孩子們積極性很高,不僅很好的掌握了文中所介紹的五種新型玻璃,而且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這時我看大家意猶未盡,就又出示了一款新型玻璃的圖片,啟發大家仔細觀察,仿照課文的形式進行介紹,這時孩子們更是躍躍欲試,爭先恐后的表達著……我知道他們不僅了解了文中的新型玻璃,還自主掌握了介紹商品的方法。
特別是在低年級進行識字教學時,我常常啟發孩子們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說字謎,聯想等方法來進行快速有效地識字學習。記得有一次我們學習漢字“聰”,我讓孩子們觀察這個漢字,想一想我們該怎么快速的記住它呢?大部分孩子都說,它是左右結構,左邊是耳右邊是總,耳加總就是聰,聰明的聰。我先肯定大家的說法,說的很對,同時啟發孩子們能不能再想一想,人怎樣才能變聰明呢?我們需要做到哪些呢?再觀察這個字,說說看。這時,孩子們通過仔細觀察和自主思考,有人回答我說,要變聰明需要做到用耳聽,用眼看,用口說,用心想。老師你看“聰”,左邊是耳朵,右邊上面是眼睛,中間是嘴巴,下面是心。我夸孩子們太棒了,你們每個人都是聰明的孩子,所以你們上課能做到用耳聽,用眼看,用口說,用心想嗎?孩子們大聲的回答我:“能”。我知道孩子們已經牢牢的掌握了這個字。
三、學思結合法在教學中需要落到實處
新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把學和思緊密結合起來,就是要在教學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在這一方面,與孔子學思結合思想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一定要結合起來,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借鑒。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會為孩子們創設各種寫作情境,讓孩子們置身其中,去感悟去思考去表達。正如2020年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時,我們身邊出現了很多平凡的英雄和逆行者,他們在各行各業中盡職盡責,無私奉獻,全國人民共同抗疫的精神,值得學生們去學習,去歌頌。所以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習作《心愿》時,我結合當時疫情期間的真實情況,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抗疫期間的感人畫面和講述一些抗疫期間的感人故事。鼓勵學生暢談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愿,很多孩子都若有所思,有的說希望抗疫早日取得全面勝利;有的說希望自己長大后能像鐘南山爺爺一樣,用自己的醫學知識為國家和人民作貢獻;有的說希望科學家們能早日研制出新冠的疫苗;有的說希望去武漢參與抗疫的舅舅能在做好自我防護同時也能幫助到更多的人;還有的說希望家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一個個美好的心愿就像一朵朵盛開的睡蓮在水面上蕩起層層漣漪。我知道孩子們的寫作熱情被點燃了,他們真情實感的心愿表達就是一篇篇佳作。
當然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我們并不是單一的去使用一種教學方法,有時需要各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俗話說:教無定法,適合孩子們的都是好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根據需要去恰當的使用一些優秀的教學方法,它將會使我們的教育教學錦上添花,會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前程似錦,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論語》中的優秀教學方法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論語今讀》[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2]康凱.《論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
[3]傅佩榮.《論語》的智慧[M].黃山書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