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玉
摘? 要:生活賦予了學生廣闊的學習天地,在“生活即教育”的學習理念指引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基本核心,在進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使學生的品質素養得到了提升。秉承生活教育理念,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活教育,能夠促進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要依據生活教育實際,提升德育教育工作實效。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思想教育;初中生;學習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2-0101-02
Skillfully using life cas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Law Teaching
LIU Liyu? (No.2 Middle School of Nanjing Coun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Life endows students with a broad learning wor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learning concept of "life is education",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takes students' learning life as the basic core,which improves students' quality in further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life education,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life education,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rule of law. In the actu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we shoul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life education.
【Keywords】Morality and rule of law;Ideological education;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tudy and life
在新的課程改革教育理念指導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成為了教育工作的基本核心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關系著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是學生開啟人生之旅的重要課程之一。在實際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重生活教育資源的開發,而且要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路徑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本文就生活中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闡述,以此來指導并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1.聯系生活教育實例,提升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方面的思想認知
生活給予了教育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實現生活化的教育教學已經成為了當前主要的教育形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實現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需要教師注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而且要努力從生活實踐中尋求良好的教育素材。將生活化的教育資源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思想內容緊緊結合起來,當然深化了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思想內涵,在學習生活的實踐基礎上,深入地理解了教材內容中的相關知識點,這是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綜合學習素養的有力措施。生活的教育資源不僅廣博,而且包羅萬象,教師要注意有效地篩選運用,從而使生活教育發揮其有效的教育價值。例如,在學習《做更好的自己》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以及思想基礎,在接受與賞識自己的教育基礎上,從而取長避短,并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在具體的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來增進學生的思想教育認知。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學習之路中的成功與得失,學生可以認識到每個人作為個體之間潛質的不同,在認識并發現本身潛質的時候,能夠意識到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努力方向。在這一學習基礎上,學生能夠更加明確學習以及生活成長需要決心、信心和勇氣的教育力量。教師要聯系生活教育實例,使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存在價值,做更好的自己,就是在和他人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克服缺點,努力發展自我的思想和行為過程。聯系生活教育實例,提升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方面的思想認知,這是培養學生良好品格,使學生能夠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并能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有效學習前提。
2.營造生活化教學氛圍,促進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積極開展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與日常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不僅教學內容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在聯系學生生活特點的學習基礎上,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學氛圍的營造,這是課程教育的切實需要,也是遵循教育規律并迎合學生學習發展的基本教育需求。因此,在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老師要通過積極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來促進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創設是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將學生帶入具體的學習場景之中,能夠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教材所賦予的道德情感所統一。幫助建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更快的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運用,這是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學習路徑。例如,在教學有關《敬畏生命》時,如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及生命價值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要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生觀,教師可以以恰當的情境教育方式來進行課文教學內容的演繹和詮釋。組織學生進行救火現場的情境教學表演,如有人奮力搶救生命財產,也有人對眼前發生的一切漠不關心,視而不見。在課本情境教學內容的呈現中,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使學生直觀、深刻認識生命的價值高于一切,包括財產。
3.結合生活案例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思想道德源于生活實際,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人類在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中,社會成員之間為了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和環境,其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集中統一的具體表現。道德體現了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受到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精神信仰的制約,是實施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促進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倘若離開生活實際,《道德法治》教學就如同無水之源、無木之本。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依托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環境資源和實際條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實際生活實際、網上熱搜,社會熱點等題材,利用生動、鮮活的道德案例開展教學,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優良思想。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切身體驗的實踐活動中,品嘗到生活的酸辣苦澀,使學生在廣泛接觸社會的過程中,學會用正確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學會用清晰、睿智的大腦去分析社會現象,學會追根溯源透過現象揭示問題的本質,在體驗的過程中掌握道德文化的基礎知識,輕松突破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讓積極向上的美德帶給學生正能量,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素養,為社會培養一大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我們要借助本地的風俗習慣實施生活化道德實踐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道德修養。例如,在清明節帶領學生到當地烈士陵園以及革命紀念館,去了解當地有名的革命英雄和烈士,學習他們身上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無畏精神,感受他們身上的愛國熱情,從而使學生樹立崇高的家國情懷。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養老院、醫院、汽車站等公共場合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使學生從小養成尊老愛幼、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
4.引領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如今的中學生,缺乏吃苦精神,在家從小深受家庭長輩的呵護和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般欲索欲求,長此以往很容易使孩子形成畏難心理,缺乏愛心、同情心和責任心,嚴格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在初中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道德與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引入生活化案例,實施生活化情感教育,使學生在切身感悟中學會善待他人、學會關愛和幫助他人。通過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為社會塑造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志人才。實踐表明,培養學生正確的責任意識和價值觀念,與教師的科學的教育和引導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大膽嘗試和創新,積極把生活化的情景融入到教學中,利用社會的熱點問題和生活案例進行拓展教學,以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同時教師要始終堅持開放性的教學原則,借助“社會生活”這個實踐平臺,幫助學生熟練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去思考和分析現實生活問題,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個人和集體、個人自由和遵守法律之間的辯證關系,繼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道德觀和人生觀。例如,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時政要聞,如給學生傳播《京港澳大橋》的紀錄片,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我國基礎建設事業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當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了解我國政治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變遷,使學生在視覺的沖擊下內心深處受到感染和震撼,從而增強學生使命感,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懷。
5.課后布置作業進行拓展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風尚和法治素養
新時代教育要求學生做的知行合一,勤于實踐,樂于實踐,在實踐中悟出知識的精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因此布置一些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將有利于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精髓,也是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有效途徑,養成善于運用知識的實踐經驗。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結合課堂講授知識,始終圍繞生活實際去布置課后作業,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驗,通過查缺補漏的方式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糾正學生不良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拓展學生的眼界和思維,使學生在親身感受和實踐體驗中,加深對道德與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道德風尚,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實現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在學生實踐生活中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個人素養形成和發展。比如,在講授完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生命的思考》這單元內容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去飼養小動物、栽培綠植,通過觀察生物的演變過程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寫成一篇感人至深的讀后感,使學生內心對生命、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鍥而不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綜上所述,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在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學習基礎上,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使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能夠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發展。在具體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除了聯系生活教育實例,提升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育方面的思想認知外,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能夠促進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積極開展。另外,結合生活案例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也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引領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課后布置作業進行拓展教育,也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風尚和法治素養??偠灾\用生活教育實例,教師當以此為重,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意識的同時,不斷實現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水準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丁珊.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法治教學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8(32).
[2]程曉佩.淺談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 應用[J].考試周刊,2017(1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