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香
【摘要】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伴隨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全新的單元教學組織形式。它的突出特點是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內容和方法等,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然而,任何時期的教育改革本質上是伴隨師生關系的調整與變革而推行落實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所有教育教學活動的基點。因此,我們首先倡導師生關系的進一步深入融合,以“和諧共享”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落實新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任務群學習;師生關系;情境;思維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結構設計提出:從祖國語言的特點和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出發,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任務群學習的開展以真實具體情境中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為主,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活動的主體性,注重培養學生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或書面表達的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性,提升其服務社會的能力;任務群學習是具體任務的群集,任務間的設置環環相扣,互成體系,強調思維的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升;任務群與群之間不是壁壘森嚴的,可通過靈活打通與融合的方式,適時地將閱讀與表達、課堂與課外融合延展。基于任務群學習的特點,我們尤為期待師生之間能進一步形成與信息時代發展相契合的“和諧共享型”師生關系。
筆者認為,任務群學習中“和諧共享型”師生關系的具體表現有:首先,學習目標的相向而行。師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基于共同的認知需求生發具體問題或行動。然后,實施過程的共享互動。新教材打破文體,以主題聚合、單篇加多篇的方式組合成單元教學資源,整合性強。師生需要在共同搭建的任務平臺上多維度地開展對話,互動啟發。其次,探究任務的適時深入。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有效的互動學習必然能獲得認知和思維的發展和深入,獲得情感和審美的新體驗。最后,學習效果的相互成就。師生通過完成特定任務,在認知與能力、方法和習慣、情感與品質、審美與文化等諸多層面獲得新發展,充分享有學習的獲得感和愉悅感。
那么,任務群學習中優化師生關系的途徑有哪些?
一、以扎實的專業能力為根本,引領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基于學識素養、忠于人格魅力的“有溫度”的交往互動關系。就筆者對所在學校的觀察來看,當下師生關系的不和諧,不是以直接的矛盾沖突為特點,而是以“冷漠的大多數”為特點。學生課堂上表現出的淡漠,有諸多原因,但其中主要原因恐怕還是課堂本身的單調、枯燥,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師者匠心,教師當以真誠為底色,以學識技能的不斷提升為要務,本著求善盡美的美好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教學的“詩意之境”。這種“詩意之境”,表現出師生關系的高度和諧、課堂氛圍的圓融自洽、內心有求真向美的共同追求。例如,在新教材必修一任務群學習中,我們以“青春”為話題,開展詩文誦讀活動。課堂上,教師首先通過自己情緒飽滿的范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誦讀活動中,學生或精心展示,或傾聽感受,或交流點評,可謂情感真誠,個性飛揚,自然而然就表現出“青春”的激情本色。
課堂拒絕形式化的“假表揚”,教師的評價要做到真誠具體,及時精當。教師以自己的專業水平認真傾聽,敏銳察覺,促進學生表達的準確性和思維的嚴密性。師生交往中多關注學生身心與情緒,少一些指責與抱怨。當教師的愛流入學生的心田時,學生就會把對老師的愛化作對知識和集體的熱愛,達到教與學的理想之境。
二、以真實的學習情境為契機,激發閱讀與表達的興趣
學習情境的創設,可以更好地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讓學習行為的發生從老師角度的“讓你學”轉化為學生主體的“我要學”。依據新課標精神,語文教學要改變過去教學中以知識傳授或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思路,提倡以學習任務為中心。這些任務是真實有意義的,將涵蓋學生真實的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語言活動的類型,是學生應知應會的部分。
那么,教師如何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真實而富有意義的語文學習情境呢?例如在教學《蘭亭集序》《滕王閣序》兩篇序文時,我們在教學之初請同學們寫一寫自己的初學疑惑和感受。有學生就在學案中如實寫出這樣的話語:“此文不會要背誦吧?”“此文言深意遠,不才實為困惑;只道滕王高閣之高、蘭亭序文之美,果然名不虛傳!”這兩位學生的問題看似戲謔不恭,實則真實而有個性。于是,課堂就從這兩位學生的問題開始,既輕松有趣,又大大激勵學生舒展真實性情,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為此,順勢利導設立本節課的學習任務:①文中哪些語句言深意遠?找一找,讀一讀,品一品。②文本的格調之“高”和意境之“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③就文中的語言、技巧、意境、情思等感觸最深的方面,寫一篇800字的文學短評。
我們還可以借助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適時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只要能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的情境創設可謂俯拾皆是。例如特定時間的重大事件、當天的新聞熱點、身邊的真人真事、此刻的真實心情……靈活適時的情境創設,是開啟課堂高效學習的金鑰匙。
三、以序列化問題為導向,促進學生思維爆發的高峰體驗
任務群學習從具體問題出發,用完成特定的任務代替以往過于煩瑣的、碎片化的訓練。但是這些任務不但要與教材內容相關,還要注重知識的整體構建。為此,教師在充分了解并尊重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當重視一定范圍的群文學習。
具體可以從語言、主題、技巧、人物等角度入手,做相關任務群閱讀。例如:必修下冊教材第六單元的小說閱讀,在理解文本內容和鑒賞藝術特色之余,可以整合這樣一個閱讀任務群:①《促織》和《變形記》都用了象征意義的“變形”手法,看似荒誕不經,卻大有深意,請探究兩篇文章的“變形”有何不同?為何不同?②圍繞“變形”,你能獲得靈感,發揮想象,大膽虛構更為有趣的故事嗎?自主確立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的小說。③推薦閱讀《小王子》,鑒賞領悟書中虛構漫游的情節,試著寫一篇書評。
類似任務群活動設置,從讀到寫再到讀,充分領悟兩篇文章深刻的現實批判性,將閱讀與表達相結合,將主題的現實關照性延展到更廣闊的空間,真正為學生的認知打開一扇窗。
四、以創設性活動為平臺,構建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學習模式
任務群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既要包含語言學習的材料和范例、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則和聽說讀寫的方法,又要包含一系列相互聯系、真實或接近真實、有變化的語言運用情境,以及在這組情境中展開的具體、可控的語言實踐活動。在明確相應的學習任務后,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引導,只有在學生之間建立聯系,設計方案,搭建平臺,組織活動,才能更大范圍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例如,為了激活課堂氛圍,豐富學習素材,拓寬學習路徑,每節課課前的五分鐘開展演講活動。作為演講者,同學們都很珍重這課前的五分鐘,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演講涉及各種主題,展現各種真實,呈現各種風格,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元素。
經典誦讀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很多同學表現出極大的惰性,師生之間也往往因為誦讀的基本要求而產生隔閡。為此,筆者設計了“伙伴誦讀”方案。首先用詩句“云映日而成霞,泉掛巖而成瀑”作為啟發,讓學生自主組隊,尋找能相互扶持、共同成就的學習伙伴。然后設計表格,搭建擂臺,督促并進,調動各種形式激勵先進。在這樣協同式合作學習氛圍中,班級內部誦讀的積極性更高,整體誦讀進度明顯超過平行班。諸如此類的創設性活動平臺的搭建,能極大地豐富語文學習內容,真正盤活并激發了集體的創造力,可謂事半功倍。
創設性地引導學生完成真實情境中的任務,使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性活動中享有學習的愉悅感和獲得感,可謂是本次新教材建設的一個重要理念。正如王棟生老師所說:“要讓學生在閑適從容的狀態下孕育靈性,讓學生有發現,能體驗快樂。”那么,讓我們從師生關系進一步變革入手,在和諧詩意的課堂內外,自主靈活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提升任務群設計與實施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彭玉華.群文閱讀教學的“結構”與“建構”[J].中學語文教學,2020(9).
[3]黃麗君.任務群教學項目化實施的初步思考——以必修“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為例[J].語文月刊,2020(8).
[4]陳詩梅.還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以《游褒禪山記》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