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超

摘 要: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陜西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陜西省實現制造業強省的重要抓手。近十年,陜西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集群效應初現,發展態勢向好,但也存在著數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企業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待加強,政策和資金支持待加強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推進智能制造,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從而進一步促進陜西省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陜西省;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42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2-0013-03
裝備制造業在陜西經濟發展中處于中流砥柱的重要地位,1978—2018年,經過40年的發展,陜西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以來的近十年,陜西制造業努力適應新常態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調結構、促轉型成為陜西制造業發展的主線,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相關調查顯示,在工業調結構的轉型過程中,陜西全力打造新的支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加快。從陜西PMI指數看,近兩年陜西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制造業保持穩定發展勢頭,緩解了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下行壓力的局面,高端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制造業等能耗低、產業鏈長的行業帶動經濟增長作用凸顯。
一、創新驅動背景下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根據最新行業分類,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共計八個類別。
(一)裝備制造業產業規模與創利水平持續提升
裝備制造業是陜西省除能源化工工業外,拉動陜西省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和主要支柱產業。2019年,陜西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9%,高于規上工業3.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1 724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24.7%;資產總計7 28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和20.2%;實現工業總產值6 66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 927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5%、23.74%;實現利潤總額319.5億元,較2018年的235.5億元增加84億元。
(二)裝備制造重點行業引領作用突出
機床行業競爭實力較強,高精度磨床、數控車床、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等制造領域,形成了較強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已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最大的機床工具產業化基地。高壓輸變電裝備制造起步較早、總體布局完整,在全國處于龍頭領先地位。高壓、超(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是陜西省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的拳頭產品。西電集團、特變電工西安電氣科技公司等都是行業翹楚。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已形成涵蓋貨運車輛、軌道工程車輛、基礎零部件、牽引供電系統、通信信號系統、工程設計施工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形成了以西安、寶雞為主體,以西安經開區、西安航天產業基地、寶雞高新區等三大園區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3D打印行業在成形設備、軟件、材料等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已培育形成了一批從事3D打印設備生產、材料制備、產品加工及技術服務的專業化企業,應用領域涵蓋航空、航天、汽車、軍工、模具、電子電器、造船等,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3D打印第一方陣,研發生產企業超過70家,年營業收入5億多元,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三)裝備制造業已呈集聚化發展趨勢
裝備制造業產業聚集化發展趨勢日趨明顯,行業內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中小企業協作配套能力增強,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集群發展及產品配套水平不斷提高,航空、汽車、輸配電、工程機械等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勢頭良好。裝備制造業產業園區(基地)專業化特點更趨明顯,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閻良國家航空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寶雞蔡家坡經濟開發區專用車基地等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帶動輻射作用更強。
(四)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持續調整
裝備制造產業內部不同產業間發展分化加快,產業結構在分化中進一步調整。2019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龍頭汽車制造業工業總產值1 919.79億元,較2018年的1 153.29億元增加766.5億元,占裝備制造業比重28.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為1 385.97億元,占裝備制造業比重為20.7%。專用設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為719.03億元,占裝備制造業比重為10.78%;通用設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為500.69億元,占裝備制造業額比重為7.51%;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為447.60億元,占裝備制造業比重為6.71%;金屬制品業工業總產值為423.13億元,占裝備制造業比重為6.35%;儀器儀表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為139.76億元,占裝備制造業比重為2.09%。
就投資增長速度來看,2019年陜西省裝備制造業中,金屬制品業投資額增長最多,為24.5億元,其次為專用設備制造業的18.5億元,汽車制造業為14.9億元,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8.6億元。通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業、電器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投資額都有所下降。
二、創新驅動背景下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優勢
(一)制度環境優勢
2016年陜西省出臺《〈中國制造2025〉陜西實施意見》,明確對14個領域共100個項目提出具體建設要求,涉及總投資8 041.79億元,通過重大科技創新、智能制造、工業強基、工業品牌建設等重點任務,強化工業基礎,注重集成應用,加快制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2020年12月,陜西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陜西要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堅持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建設關中先進制造業大走廊,形成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和高端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提質增效,布局建設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氫能、核能、鋁鎂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全國重要的集成電路基地、衛星應用產業集群和優勢明顯的稀有金屬深加工基地。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促進新型業態健康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廣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協同制造、服務型制造等“互聯網+”新模式。政府的政策支持為陜西省制造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二)創新能力優勢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顯示,2019年陜西省創新能力排名由全國第13位上升為全國第12位,陜西知識創造綜合指標排在全國第6位,比上年上升了2位。二級指標中,研究開發投入綜合指標排名上升1位,居全國第6位;專利綜合指標排名上升9位,居全國第9位;科研論文綜合指標排名與上年持平,居全國第2位。2019年,陜西創新環境綜合指標排名比上年上升了2位,居全國第12位。
三、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一)數字化、信息化待深化
數字化浪潮下,利用新技術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制造業企業角逐未來的重要砝碼。同時,“疫情大考”暴露出的企業數字化應變滯緩、商業模式和組織模式單一、供應鏈整合能力不足等短板亟待補足。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使用主體是企業,但目前就陜西省企業信息化、數字化情況來看,只有少數比亞迪、延長石油等大企業真正啟動了“智能制造”,大量中小企業僅僅是引入了“信息化”的概念,在辦公流程上使用信息化的軟件,但并未在制造流程中,實現數字化、信息化,與東部沿海許多省份相比較,陜西省企業的關鍵零部件和關鍵設備工業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核心技術有待突破。
(二)企業R&D經費投入待提高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是企業創新能力的基礎指標之一,是表征企業對創新重視程度的重要指標。2017年陜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排名居全國第18位,比上年下降1位;與2016年相比,陜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增長6.51%見表1。
從企業研發投入指標來看,陜西規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數、R&D經費數均居全國第17位,企業R&D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居全國第15位,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比居全國第18位。總體來看,相對其他省份,陜西省企業研發投入及研發能力都需要提升。
(三)政策與資金支持力度待強化
在研發投入方面,陜西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每萬人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排名分別居全國第15位和第10位,研發投入中政府資金、研發投入中政府資金占GDP的比重列第5位、第3位,研發人員增速、研發投入政府資金增速列全國第19位、第25位,還存在較大增長空間。資本與研發應用聯系不夠緊密。“卡脖子”技術攻堅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攻關周期長、風險大以及存在不確定性,政府投入的引導資金的投資引領作用發揮不夠明顯,社會資本的吸引力不夠高。創新項目的資金撥款基本是按照技改項目的后補助模式撥款,導致撥款到位時間較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項目進度。
四、創新驅動背景下陜西省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對策
(一)加快陜西省裝備制造業智能制造步伐
要實現陜西制造2025的目標,就必須要加快企業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尤其在后疫情背景下,應充分利用智能制造的智能化、柔性化、靈巧化的特點,適應網絡化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需求,提升裝備制造業的實力。政府應加快5G通信網絡建設,并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申報、重大技術裝備補助等方面給予指導支持。建立完備的數據開放和維護制度、交易數據隱私保護機制,以安全、高效、穩定的數據管理運營架構,護航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二)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力度,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
在對縣(市、區)的績效考核中,上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加大核心基礎零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研發力度,加強先進基礎工藝研究,加強研發領軍人才和熟練工匠的培養、引進力度,不斷夯實產業技術基礎。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合作攻關,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完善產業配套,不斷提升產業鏈水平。
(三)加大政府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力度
繼續加強對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培育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實施創新載體建設工程,通過引進合作、培育、升級、扶持等有效方式,打造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繼續加大政府研發投入,提升研發投入增速,增加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抓好科技政策宣傳與業務輔導。通過政府購買渠道、聘請專業機構、專家,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做好政策宣傳,引導企業技術創新。
參考文獻:
[1]? 趙綺夏.陜西裝備制造業升級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5).
[2]? 陜西省統計年鑒(2011—2019)[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
[3]? 金樂佳,王旭超,李培旭,楊倩倩,馬明星,肖國莉.河南省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路徑[J].創新科技,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