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明 葉查龍
摘 要:該文簡述了太湖縣徐橋鎮水稻生產現狀,分析了水稻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進一步穩定完善糧食生產政策、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加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發展水稻產業化經營、集成應用輕簡高效栽培技術、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穩定發展水稻生產的對策,以期為徐橋鎮水稻高質高效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生產現狀;問題;對策;徐橋鎮
中圖分類號 S5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0-0043-02
徐橋鎮位于太湖縣西南,毗鄰宿松縣和望江縣,地處長江中下游沿江北岸,常年無霜期長,雨量豐沛,光熱資源充足,適宜大多數農作物生長,是傳統農業大鎮。全鎮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019年末總人口4.9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716萬人,耕地面積5106hm2,常年水稻播種面積3330hm2以上,屬丘陵單季稻區。
1 水稻生產現狀
1.1 熟制單一 20世紀80~90年代全鎮水稻生產基本都是早稻—晚稻雙季稻熟制,21世紀初開始為早、晚稻和單季稻混栽熟制,之后雙季稻面積逐年減少,單季稻面積逐年增加,2010年后基本為單季稻熟制,2020年恢復小面積雙季稻。
1.2 規模種植比例高 隨著農村改革不斷深入,土地基本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據統計,2019年全鎮水稻規模種植大戶136人,種植面積3246.7hm2,占全鎮水稻播種總面積的96.2%。
1.3 產量增長空間大 據統計,2017—2019年全鎮水稻播種面積分別為3666、3349、3376hm2,單產分別為6354、7312.5、7011kg/hm2,總產分別為23293.7、24489.5、23669.1t;3年平均單產6892.5kg/hm2,年平均總產23817.4t,增產潛力大。
1.4 種植方式單一 隨著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加快,水稻輕簡化栽培方式不推自廣。據統計,2019年全鎮水稻直播面積3098hm2,占播種總面積的91.8%;移栽面積170hm2,機插秧面積108hm2,栽插面積僅占播種總面積的8.2%。
1.5 秈稻種植比例高 受飲食習慣和種植傳統影響,秈稻是該鎮主要種植類型。2019年全鎮雜交秈稻播種面積3090hm2,占水稻播種總面積的91.5%,粳糯稻僅占水稻播種總面積的8.5%。
1.6 高產技術普及率高 近年來,通過土壤配方施肥、水稻提升行動等項目的實施,水稻主要增產技術應用率逐年提高。據統計,2019年全鎮水稻良種應用面積3150hm2,病蟲害綜合防治面積3300hm2,機耕面積3320hm2,機收面積3350hm2,分別占水稻播種總面積的93.3%、97.7%、98.3%、99.2%。
2 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
2.1 品種數量多 水稻生產覆蓋品種類型有秈稻、粳稻和糯稻,其中秈稻品種主要是兩系雜交稻,主導品種有兩優688、隆兩優3463、Y兩優1998、望兩優361、隆兩優華占、C兩優華占、隆兩優1813、Y兩優17、晶兩優華占、深兩優一號等,粳糯稻品種主要是常規粳糯稻,代表品種有嘉花1號、太湖糯。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鎮水稻生產用種達35個品種,其中秈稻品種28個、粳稻品種3個、糯稻品種4個。
2.2 農田基礎設施薄弱
2.2.1 農田質量等級低 徐橋鎮屬丘陵地貌,耕作層不厚,土壤肥力低,自然田塊面積小,形狀各異,高低塝田參差不齊。全鎮10個行政村僅南莊村和橋東村的部分農田進行了土地整治,其余均為自然田塊。
2.2.2 排灌能力弱 雖有安慶市花亭湖灌溉渠穿鎮而過,但溝渠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加之丘陵地貌,遇大雨或連雨天氣,農田水毀和澇災長年發生且災情重,桃浦、前進、茗南、南莊等村花亭湖灌溉渠上游約380hm2農田無水源保障,只能“靠天收”,大旱之年(如2019年)任由旱災肆虐,無法生產自救。
2.2.3 田間道路曲窄 尚未進行土地整治的農田基本沒有配套的能適應機械化作業的道路,機耕、機插、機收、施肥、施藥等勞動作業費工費時,成本增加,效益降低。
2.3 機械作業質量差 丘陵地貌、高低塝田、田小形異的現狀,導致機械作業費時、低效,且作業質量差,如機耕機耙深淺不一、田面高低不平、機械收割漏收、無人機飛防效果低等。
2.4 產業化經營程度低 小農戶種植的水稻僅夠口糧,規模種植大戶注重于產中生產,很少有“前店后坊式”生產經營,“公司+農戶”的訂單生產模式更少。盡管農業部門積極進行產前品種推廣、技術培訓,產中技術指導,但收購企業做不到優質優價,稻米加工企業設備簡陋、工藝落后、品牌檔次低。據調查,2019年全鎮136個規模種植大戶僅有1戶有大米商標和加工設備,“公司+農戶”的訂單生產面積僅450hm2,訂單收購稻谷4000t左右。
2.5 農業勞動力緊缺且素質不高 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收益較外出務工的工資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留守農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留守的青壯年勞動力多從事服務業等,長年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文化水平為初中以下的文盲或半文盲。如新豐村老屋組52戶228人,其中勞動力138人,青壯年(25~50歲)94人,勞動力中長年外出務工88人、求學16人、本地創業就業31人、在家務農僅3人,青壯年勞動力中長年外出務工71人、本地創業就業23人、無人從事農業生產。
2.6 種稻比較效益低 通過調查徐橋鎮灌溉條件較好的10個規模種植戶發現,2019年直播1hm2雜交秈稻平均投入750元,其中化肥投入170元、農藥(含除草劑)110元、種子105元、機耕機收180元、勞動力工資180元、土地流轉租金350元,稻谷產量495kg,銷售單價2.43元/kg,產值1202元,純收益102元。
3 穩定發展水稻生產的對策建議
3.1 進一步穩定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 近年來,稻谷價格低迷,農民種稻效益低,有的甚至虧本,嚴重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應繼續實施并調整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增加規模種植戶補貼,確保農民種田有收入;繼續實施農業投入品生產、運輸、銷售過程減免稅費和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實現農業投入品價格穩中下降,種糧投入穩中減少,種糧效益穩步提升;同時,增加農業保險種類,提高農業保險賠付比例,提升農業保險保農業穩定的水平,提振糧食生產者信心。
3.2 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 基于該鎮大部分農田尚未進行土地整治,花亭湖灌渠上游水田無灌溉保障的實際,政府部門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按整治農田、灌溉條件較好的非整治農田和灌溉條件弱的非整治農田等分類調研,確定土地流轉租金處于相對合理區間,確保土地租得出、農民有收益、農田不撂荒。同時,引導規模種植戶不盲目擴大流轉規模,堅持適度流轉,穩定收益。
3.3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清理塘堰溝渠,修筑塘壩渠壩,達到干旱塘堰能蓄水、遇澇溝渠可排水的目的,減輕旱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增強農業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這是現階段該鎮急需實施且行之有效的實惠工程,建議政府主導,農戶參與,獎補結合,認真實施,真正有效。同時,加快規劃完善該鎮花亭湖灌渠上游提水灌溉工程,破解農業“靠天收”困境,為穩產保收打牢基礎。
3.4 加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農田整治不僅能大幅提高生產效力和機械作業效能,還能減少機收產量損失,提高機械作業質量,減少投入,增加收益,有利于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積極性,穩定水稻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因此,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田整治步伐,加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早日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水暢流、機械作業水平高、勞動強度低、種糧效益好的現代化農業。
3.5 加快發展水稻產業化經營 種植優質稻、特色稻,生產品牌糧食、專用糧食,發展訂單生產,打造糧食品牌,增加水稻種植效益是穩定水稻生產的重要途徑。積極引導規模種植戶和稻谷收購、加工、銷售企業實行訂單式生產,連片種植,優質優價,產業化經營。政府牽頭并爭取一定政策支持,企業發布訂單品種、產量、質量和價格,農戶按照訂單要求進行生產,農業部門負責優質高產高抗水稻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以及新品種的推廣、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確保農戶生產優質稻,企業優價收購,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誠實守信,確保水稻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
3.6 集成應用輕簡高效栽培技術 農機農藝融合,集成應用水稻直播、機插秧、無人機飛防等輕簡化栽培技術。一是全面應用優質、高產、高抗水稻良種;二是努力提高機耕、機插、機收、秸稈粉碎性還田等農機化技術水平;三是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四是精量直播勻播,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五是做好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直播稻田堅持“一封二殺三補”策略防草;病害以預防為主,突出農業防治;蟲害加強預報監測,嚴格落實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六是繼續做好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發布主導品種及栽培技術要點。
3.7 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 縣鄉人民政府和農業職能部門應組織專家授課,開設田間課堂,大力加強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是傳授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先進經營理念;二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樹立心中有國、心中有民、牢記“中國人飯碗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環境友好、質量安全的責任意識。有目標、有計劃、分批次實施培訓工程,努力培育一批有知識、有本領、有理想、有擔當、懂技術、會經營的新時代職業農民。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