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摘要 根據2001—2013年統計數據,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實證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產生正顯著影響,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制度綜合因素產生負顯著影響。因此,可以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村家庭人均收入,從而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規模、增加對轉移成本的承受能力;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擴大轉移就業空間;全面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勞動力轉移各種障礙。
關鍵詞 剩余勞動力;勞動力轉移;農業生產率;推拉理論;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S-9;F.241.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2-022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2.05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Based on Push and Pull Theory—Empirical Analysis from Macroeconomic Data
LIU Aihua (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2001-2013 year statistical yearbook, this paper uses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the registered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comprehensive factors of the system have a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you can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rove the rural family income per capita, thereby expanding the scale of rural surplus labors, increase the transfer cost affordability; vigorously develop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provide more jobs, expand employment space; deepen the reform of labor transfer, get rid of obstacles.
Key words Surplus labor;Labor transfer;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Push and pull theory;Influence factors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1997年我國農村轉移勞動力大約8 315萬,21世紀之初出現了“民工潮”現象,2004年轉移規模大約11 823萬,2007年達到14 290萬[1],2016年的農民工數量更是達到了28 171萬,近年來雖然有些城市和地區出現了“民工荒”現象,但勞動力從農業或農村轉移出去的大趨勢沒有發生變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一直是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學者研究的重點,關乎“三農”問題的解決。
關于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因素的研究,國內外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觀點。
國外很多學者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解釋,最早提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要追溯到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他曾經明確指出,比較利益的存在使得勞動力從農業部門流動到工業部門和商業部門[2]。劉易斯提出了城鄉發展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認為工業部門由于較高的工資收入會吸引農業部門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流入,隨著工業部門資本投入的增加,從農業部門吸收的勞動力會越來越多,直到農村剩余勞動力吸收完畢[3]。托達羅則認為農村勞動力之所以向城市轉移取決于城鄉之間的預期收入差距,預期收入差距越大,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動力越大[4]。雷文斯坦提出了人口遷移流動的“推拉理論”,認為人口遷移流動主要受人口遷入地的拉力和人口遷出地推力的共同作用。
國內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也頗豐,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蔡昉等[5-6]認為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及城鄉收入差距。程名望等[7]從宏觀經濟學角度研究出發,認為工業技術進步是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拉力因素。趙利等[8]以山東省為實證研究樣本,認為城鎮就業空間是影響勞動力轉移的最主要因素,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城市預期收入反而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相對最小。丁卉雨等[9]以湖北省為實證研究對象,認為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最關鍵因素是農村勞動生產率和第三產業占總投資比重。譚華清等[10]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實證分析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對城鄉勞動力轉移的影響,發現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家庭轉移外出的概率更高。何微微[11]基于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現階段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研究認為純粹“經濟理性”已無法全面表述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因,收入與非收入的預期因素共同促使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
雖然學者們對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每個階段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這也正是該研究的出發點,以期研究結果能夠為有關政府部門制定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政策提供一定的啟示借鑒。
1 研究假設
該研究基于雷文斯坦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城市對勞動力拉力、農村對勞動力推力和制度對勞動力摩擦力等一系列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勞動力個體特征、經濟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選取變量指標并進行研究假設。
1.1 勞動力個體特征
勞動力的性別、年齡和受教育水平影響勞動力在勞動市場的競爭能力,一般認為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其進行轉移。
1.2 經濟因素
經典勞動力轉移理論認為經濟因素是促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性因素。一般認為城市預期收入越高越會吸引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人均收入越高,承擔轉移成本的能力越強,越有利于勞動力轉移;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非農產業比重越高,農村轉移勞動力規模越大,提供的就業崗位越多,越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城市的就業情況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認為城市失業率越低越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1.3 制度因素 制度等中間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產生摩擦力,尤其是我國實行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與戶籍制度相關的經濟體制等制度因素嚴重阻礙了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動。通常情況下,假設制度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產生負面影響,戶籍制度越嚴格,市場經濟制度越不完善,越不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
2 數據來源與變量選擇
2.1 數據來源
2000—2012年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關鍵時期,這期間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出“民工潮”和“民工荒”兩個顯著特征,因此選取這期間數據進行分析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且因2000年以前和2012年以后數據缺乏,為了保證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選取2000—2012年的各項指標進行實證分析。所用數據均來自2001—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2.2 變量選取與界定
因沒有確定的文獻數據統計每年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故文中因變量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數量采用陸學藝[12]的計算方法得到:城鎮從業人數減去城鎮職工人數得到進入城市就業的“農民工”人數,鄉村從業人數減去農業就業人數得到農村中非農勞動力數量,二者之和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
自變量指標的選取參考趙利等[8]的方法,共選取了以下7個指標:
(1)農業勞動生產率(LDT)。以第一產業增加值為農業產出值(GDP1),以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為農業就業人員(L1),則農業勞動生產率為LDT= GDP1/L1。
(2)農民受教育程度(E)。采用“六三”學制方法計算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計算方法: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比例×1+小學比例×6+初中比例×9+高中比例×12+中專比例×12+大專及以上比例×15.5。
(3)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S)。
(4)非農產業產值比重(G)。用非農產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衡量非農產業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能力。非農產業產值比重=1-第一產業生產總值/GDP。
(5)非農業勞動的預期收入(EI)。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表示非農業勞動的預期收入。
(6)城鎮就業情況(RU)。用城鎮登記失業率來表示城鎮就業空間。
(7)制度綜合因素(I)。設定制度因素包括市場化分配資源比重、市場化指數、非國有部門就業率和農村勞動力自由轉移度4個方面[13]。其數據根據市場化分配資源比重、市場化指數、非國有部門就業率和農村勞動力自由轉移度4個方面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
3 變量描述和計量模型
3.1 變量統計性描述
3.1.1 制度綜合因素。
在對全部變量進行統計學描述之前,先求出制度綜合因素。它是由市場化分配資源比重、市場化指數、非國有部門就業率和農村勞動力自由轉移度4個指標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到。
市場化分配資源比重反映市場配置資源的程度,計算方法為:(GDP-財政收入)/GDP。市場化指數用由市場決定、投資者自主決策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利用外資、自籌投資、其他投資”3項指標比重近似衡量。非國有部門就業率為(城鎮非國有單位就業人員+鄉村非農就業人員)/就業人員總數,反映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空間大小。農村勞動力自由轉移度用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占鄉村人口比重來表示。用這4個指標反映制度綜合因素的作用。
以上4個指標之間具有很強相關性,該研究借鑒王文博等[14]的方法,利用統計軟件SPSS 23將市場化分配資源比重、市場化指數、非國有部門就業率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自由度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合成為制度綜合因素指標I[15-21],指標的測算結果見表1。
3.1.2 變量統計描述。該研究7個自變量指標的數據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數據經過適當處理后得到,各指標測算結果見表2。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3對所有變量數據進行統計性描述,統計性結果見表3。
3.2 模型建立
根據前面已有的理論分析,通過建立以下計量模型來分析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L=β0+β1IDT+β2E+β3S+β4G+β5EI+β6RU+β7I+e (1)
式中,L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數量,是被解釋變量;β0為常數項;β1-β7為待估參數;LDT為農業勞動生產率;E為農民受教育程度;S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G為非農產業產值比重;EI為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RU為城鎮登記失業率;I為制度綜合因素;e為隨機干擾項。
為了緩解時間序列的異方差性,將公式(1)采取半對數形式(因為制度綜合因素存在負數,所以這一指標不能使用對數形式)。
lnL=β0+β1lnIDT+β2lnE+β3lnS+β4lnG+β5lnEI+β6lnRU+β7I+e (2)
3.3 模型檢驗及其結果分析 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后,需要對其進行顯著性檢驗,以確認建立的模型對原始數據擬合的效果。
3.3.1 模型總體回歸效果的顯著性檢驗??傮w回歸效果的顯著性檢驗能夠反映模型對樣本數據的擬合效果,模型的總體參數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從表4可知,逐步回歸4個模型中,回歸結果從模型1到模型4效果越來越好,估計標準誤也從模型1的0.000 648下降為模型4的0.000 184,調整前的R2和調整后的R2均非常接近與1,模型總體上來說擬合很好,自變量可以很好地解釋因變量。
3.3.2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能夠看到模型的殘差、F值和顯著性,反映模型統計學意義,該研究4個模型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逐步回歸4個模型的殘差都非常小,且是不斷下降的,F值統計量不斷上升,顯著性水平均在0.001水平上,表明這4個模型均通過了F檢驗。
3.3.3 解釋變量的顯著性檢驗。
解釋變量的顯著性水平反映了解釋變量各指標對被解釋變量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的影響程度。各解釋變量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的顯著性影響見表5。從表5可知,4個模型中自變量系數的顯著性水平均在0.05水平以下,在95%置信區間上顯著不為零,通過了t檢驗,說明模型中解釋變量可以很好解釋被解釋變量。
從表5可以看出,采用逐步回歸法引入的解釋變量順序。首先引入的變量指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對數,它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達到了99%以上。其次引入的變量指標為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對數,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上升,再次引入的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對數,解釋程度進一步上升,最后引入的是制度綜合因素,解釋程度幾乎達到了100%。這說明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民受教育程度對數、非農產業產值比重對數、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對數這3個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這3個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的影響不顯著,故不存在于最后的回歸模型中。
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因素的各變量數據采用逐步回歸分析后,最終得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
lnL=10.309lnIDT+ 0.006lnS-0.003lnRU-0.002I-13.784(3)
3.3.4 結果分析。從表5的回歸結果可知,選取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7個因素中,有4個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產生顯著性影響,分別為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制度綜合因素。其中最顯著的影響因素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民受教育程度、非農產業產值比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個指標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的影響不顯著。
影響顯著的4個因素中,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有正向的顯著性影響,而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制度綜合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負向的顯著性影響。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彈性系數為10.309,說明農業勞動生產率每提高1%,可使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提高10.309%,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彈性系數每提高1%,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提高0.006%。城鎮登記失業率的彈性系數為0.003,說明城鎮登記失業率每提高1%,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下降0.003%,制度綜合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為半彈性,系數為0.002,說明制度綜合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每提高1個單位,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下降0.2%。
4 結論與啟示
從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產生顯著影響的主要是經濟和制度方面的4個因素,分別為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制度綜合因素,其中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均反映了農村對轉移勞動力推力的作用,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制度綜合因素反映了城市對轉移勞動力的拉力作用。而農村勞動力個體特征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效果不顯著。
從以上結論可以得出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的政策啟示:首先要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
農業生產率提高了,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就少了,能夠
從農業中釋放出更多數量的剩余勞動力,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了基礎條件。其次要提高農村居民家庭人家純收入,因為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經濟成本,只有農村居民家庭的收入得到提高,才能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物質條件。再次,要進行戶籍制度、經濟制度等各項政策制度改革,破除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項制度壁壘。最后,大力發展城市第二、三產業,尤其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降低城市失業率,增加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
黃國華.成本與市場雙重約束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0(1):34-40.
[2] 威廉·配第.政治算術[M].陳冬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 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4] 托達羅 M P.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5] 蔡昉,都陽,王美艷.勞動力流動的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秦華,夏宏祥.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12):47-52.
[7] 程名望,史清華,徐劍俠.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與障礙的一種解釋[J].復印報刊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6(9):62-72.
[8] 趙利,張利霞.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山東省的實證分析[J].東岳論叢,2014,35(3):88-92.
[9] 丁卉雨,董銳.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和推進路徑:基于湖北省的實證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4(5):45-51.
[10] 譚華清,周廣肅,王大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對城鄉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基于CFPS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16,36(1):53-65.
[11] 何微微.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研究——1109份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6,36(11):11-20.
[12]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3] 彭榮勝.基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城市化進程實證: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地理,2007,27(1):122-125,121.
[14]王文博,陳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國經濟增長模型及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2(2):33-37.
[15] 李勛來,李國平.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型及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5,31(6):78-85.
[16] 陳宗勝,吳浙,謝思全.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 樊綱,王小魯,朱恒鵬,等.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4年度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18] 金玉國.宏觀制度變遷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J].財經科學,2001(2):24-28.
[19]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課題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戰略抉擇和政策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011(6):4-14,25.
[20] 張志新,李亞,任欣.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基于1999-2008年山東省17地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東岳論叢,2011,32(10):129-133.
[21] 黃國華.非農產業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的實證分析[J].西北人口,2011,32(1):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