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愛榮
摘 要:中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及特點,探索提高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方法與策略,能夠運用語文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閱讀教學作為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只有加強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力度,才有利于突出學科價值,使學生形成理性思考的學科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針對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受益,培養語文思維能力,提高文章鑒賞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只注重課本的閱讀研析,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閱讀興趣不高、閱讀范圍狹窄,學生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隨著“大語文”時代的來臨,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拓寬閱讀范圍,引導其快樂閱讀、理性閱讀、探索閱讀,使之在閱讀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通過“課后拓展書目”“名著導讀”“閱讀課”等方式,引導學生閱讀,培養深入閱讀習慣,不斷豐富學科知識,提高綜合素養。
一、依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研析教材內容是閱讀教學能夠正常開展的先決條件,是學生拓寬閱讀范圍、拓展語文知識面的根本源泉。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時,應該根據教材基礎內容有計劃地、分階段性地制定閱讀計劃。同時,由于學生閱讀廣度和深度、閱讀能力、家庭環境及社會實踐等有差別,決定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能實行“一刀切”,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班級學生進行充分調研,引導學生進行個性閱讀。另外,課堂學習時間有限,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考慮整體教學進度,又要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教學效果。因此,為了讓每個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教師必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發揮出最大的教學效果。
引導學生個體閱讀,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的心里想法,在課堂上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理解感悟,對文章內容自由發表意見。然后,教師進行個性化評價,對學生的錯誤之處及時加以糾正,并用正確的思維引導其理性思考。最后,鼓勵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學生個體的閱讀心得,達到互相勉勵、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堅持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質疑精神
在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考慮教材要求和教學任務,采取“填鴨式”教育,從前至后進行按部就班教學,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不但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無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影響了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為了提高閱讀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尊重學生自主創造的精神,引導其大膽質疑、積極思考探究,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挖掘其閱讀潛能,增強閱讀情感體驗,提高鑒賞能力和應用創造能力。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走一步,再走一步》完畢后,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就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發表自己的閱讀感悟,并就如何將之應用到寫作中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讓學生對文章表達的人生感悟進行質疑,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對此觀點進行論證,最后進行閱讀總結,歸納整體主要觀點并且應用到文章寫作評論之中。再比如,對《蟬》這篇短文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人生,在嘆息生命短暫的同時積極規劃人生,讓人生通過長時間力量積聚最終爆發出耀眼光芒。
三、豐富課外閱讀,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但要讓學生累積語文知識,感悟閱讀意義,而且要拓展教學途徑,使課內課外教學資源統一起來。為此,語文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探究力外,還應該充分利用家庭、社區教育資源,使之充分配合學校教育,使學生從多個途徑接受信息知識,增強閱讀教學效果。理論與實踐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如果閱讀教學理論缺乏實踐的襯托,就會失去活力,失去源泉。因此,必須加強課外閱讀教育,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延伸閱讀視野,拓寬知識面,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誡子書》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有些初一學生未必能理解,通讀全文也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因此,語文教師除了在課內引導其理解字詞句外,還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外時間借助有關書籍,在家長的指導下,閱讀與諸葛亮生平有關的書籍,使他們理解文意和文章里面蘊含的“志”。這種延伸閱讀,必然大大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引領他們的人生觀走向成熟。
四、結語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還不能夠完全認知核心素養的價值及意義,因而沒有更新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使得閱讀教學效果不如意。對此,作為“育人成材”的語文教師必須以新思維面對素質教育形勢下的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核心素養下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謝鴻芝.核心素養下培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才智,2020(3).
[2]鞏永春.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