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摘 要:針對我國中、重度殘疾兒童入學困難的問題,各地教育部門組織并實施了送教上門的行動,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在此,為大家介紹一下送教上門的基本定義以及相關的管理機制,具體探究農村學校如何有效開展送教上門工作,希望一些觀點和措施能幫助農村特殊兒童更好地接受平等的教育。
關鍵詞:特殊教育;送教上門;教學實踐
在一些偏遠的農村,有部分兒童無法正常參加教學活動,他們或不具備行走能力或表達不清自我意愿,甚至還有一些自閉兒童,這部分孩子無法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對此,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特教生送教上門工作。在保障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中,送教上門行動取得了一定積極成果,但在實行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客觀看待并積極探討應對措施。
一、送教上門的相關概念
送教上門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象主要針對的是中、重度殘疾兒童采取的一種教育方式,是我國積極貫徹九年義務教育理念,解決中、重度殘疾兒童學習難的一項重要措施。為特殊兒童實施送教上門工作,主要是指讓教師走入中、重度殘疾兒童的家中或者偏遠的農村之中,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的活動,集中體現了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面。開展送教上門行動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中、重度兒童無法參與正常的教學活動,而自身又不符合教育的接納范圍,不能參與正常的教學活動,加之其家長文化素質較低,不能實現教育兒童的情況。針對這樣的實際困難,各地教育部門為了能讓這些孩子接受全面的義務教育,特針對中、重度殘疾兒童開展了送教上門或者網絡在線教育等服務,實現了這部分特殊人群接受教育的權利。
二、提高農村學校送教上門教學實踐的有效性措施
(一)健全送教上門的組織機制
在實施送教上門的行動中,各級黨委政府應積極發揮其職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將轄區內的特殊教育納入管理體系中,同時也要認識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積極協調教育管理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落實對殘疾兒童的教育,做好師資、康復訓練以及社會保障等工作,各級政府要積極做好送教上門教師培訓工作,保證送教上門活動的開展,保證其平穩有序,取得成效,必要時還要給予經費上的支持。不僅如此,各級政府還要積極把送教上門當作重點工作,承擔送教上門所需要的必要經費和人員安全責任,并給送教上門的教師一定的教育補助,全方位保證送教上門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完善送教上門的管理機制
在實施送教上門的行動中,必要的管理機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需要明確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向。農村學校開展送教上門的主要教育對象是針對6~15歲中、重度殘疾兒童開展的義務教育,殘疾評判標準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評判,在服務原則上,嚴格遵守不強求和免費的原則,要征得中、重度兒童家長的意見。之后由民政、殘聯工作人員上門進行必要的核查,確認服務對象符合送教上門的標準,然后由學校制定送教上門的相關計劃。在實施送教上門的過程中,教職員工要遵守保密原則,不能對外泄露殘疾兒童的信息,同時要保證積極開發受教育者的學習潛力和興趣,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材施教,保證受教育者具備必要的認知能力和生存能力。在教學頻率上,至少要保證每周不少于一次,每次時長不少于三小時。不僅如此,教職員工還要加強受教育者與其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盡可能地撫平受教育者家長的不良情緒和消極思想,引導受教育者家長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推進送教上門的全納教育
農村學校在開展送教上門工作時,第一,要樹立因材施教的原則,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結合受教育對象的基本情況和未來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選擇送教上門的教職員工,要做到為學生量身制訂教學計劃,可以包括生活基本技能、康復方法以及文化課程學習,要保證每周受教育對象接受不少于三小時的教育活動。第二,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送教學校要為受教育對象提供必要的教學條件,便于為受教育者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服
務,盡量保證不影響學生家庭的正常生活,實現讓學生在家接受教育的目標。在實施這一目標過程中,受教育家庭和社區要提供必要的幫助,讓一些具有自理能力或具備自理能力的學生回歸學校,便于學校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送教上門評價機制,要建立健全的送教評價機制,引導從鼓勵和補償角度看待送教上門行動,并制定對應的管理規范,保證送教上門平穩有效地開展。
總而言之,在開展送教上門活動中要不斷完善送教上門的體制與機制,不斷優化送教上門的服務質量,在送教上門活動中,要合理地將文化課知識、康復護理知識、社會生活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受教育者,認真落實因材施教的觀念,充分促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教育合力,發揮更多積極作用,為學生創造更完善的學習環境,充分保障殘疾兒童接受平等義務教育的權利。
參考文獻:
[1]王世忠.送教上門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20(15):86.
[2]陳會云,汪紅燁.我國送教上門的研究現狀及綜述[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11):9.
[3]劉景玉.對殘疾學生“送教上門”工作的幾點思考[J].華夏教師,2018(3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