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宇
[摘? 要] 課堂是師生對話交流的主要場所,其對話的內容往往來源于問題,但問題不僅僅是“會不會”“懂不懂”這些簡單的對話問題,更多的是教師課前精心設計的,可激發學生思維活力的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這些問題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有效性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文章以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為主線,闡述了課堂問題對學生思維發展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 問題;精心設計;思維發展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教師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然這些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課堂,課堂有效性的提升又離不開課堂提問,因此,課堂提問可謂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課堂有效性的重要環節. 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提問才是有意義的呢?怎樣提問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呢?筆者提出了對課堂提問設計的幾點認識,以期共同切磋成長.
創設趣味性問題促激思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期的激發和鍛煉,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筆者認為,可通過設計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利用問題的趣味性化解數學的枯燥性,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興趣. 然高中教學中,因為時間緊、任務重,部分教師認為直奔主題,盡可能多地講題才是對高中課堂的尊重,其忽視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學才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關鍵. 因此,在高中課堂也需要教師設計新穎別致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啟知識的探究之路.
為了讓學生教學一開始就可以情緒飽滿地進入本節課的情境中,教師可以設計有趣的問題或開展互動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 創設趣味問題激興趣
例1:有一對情侶約定在農歷七月初七晚上7:00-8:00之間見面,若先到的人等10分鐘后對方還沒有到達,約會失敗;否則,約會成功,請計算出他們約會成功的概率.
本題是教師上概率復習課時設計的一道趣味導入題,因為題目中加入了生活元素,觸碰了學生的敏感源,使其很快進入情境,課堂活了起來.
2. 開展互動游戲引問題
例2: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一個這樣的情景:有一輛小車進入一個有左右兩個車道的隧道,兩車道之間以實線分隔. 在進入隧道之前,小車行駛在左側車道,若出隧道時:(1)小車行駛在右車道上,請問車輛在隧道內有無壓線?(2)小車行駛在左車道上,請問車輛在隧道內有無壓線?(3)如果前面的情景中有壓線,壓線幾次?臺上三位同學分別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余同學參與討論并給臺上同學投票選取最佳“交通管理員”.
在學習函數的零點判定前,教師帶領學生動手邊畫邊做,通過觀察來嘗試歸納函數零點判定定理,化抽象為具象,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提升了學習新知的信心.
因此,在教學一開始,設置這樣簡單且富有趣味的小問題,讓學生輕松地進入課堂,用趣味橫生去改寫枯燥乏味,有利于活躍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創設開放性問題促發展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學生可以盡可能多,或盡可能新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新思路. 同時,教學中要保護和尊重學生的獨創想法,這樣才能讓學生敢于想,培養想象力.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路,教學中可嘗試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不設標準解題思路和答案,這樣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 當然,有些想法可能是偏離主題的,因此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充分發揮領導者的作用,提升課堂效率. 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解決方法,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原有認知,這對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發散思維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例3:求證:拋物線y=(a2+1)x2-2ax+1(a為實數)的圖像與x軸沒有交點.
問題(1)該拋物線可以轉換成我們熟悉的方程、不等式、二次函數問題嗎?
問題(2)沒有交點是否可以從1個交點和2個交點的情況出發呢?
通過問題,讓學生迅速地進入角色,根據問題聯想知識點間的聯系,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方向. 同時,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先嘗試運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解題,之后通過相互交流和探究,嘗試新方法,培養思維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創設問題促質疑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應用灌輸法,對概念和定義的探究少之又少,因此學生會認為概念是規定的,只要記住,會應用就可以了,無須關注過程,因此對概念、定理的學習雖然有時候似懂非懂,但也不去質疑. 這樣做只會讓思維停留在表層的記憶階段,不利于后期的綜合應用. 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的關隘之處設置問題,用引人入勝的問題活化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敢于質疑,解疑后“由懂到會”,真正內化知識,完善認知.
例4:函數y=ax(a>0,a≠1)叫做指數函數.
(1)指數函數中為什么a要大于0,而且又不能等于1呢?
(2)函數y=2×? 是指數函數嗎?
(3)若使函數y=(a2-3a+3)ax是指數函數,則a為何值?
第(1)問,學生通過列舉特殊值的方法,發現若a=1無實際意義,若a<0,當x為偶數時,其結果均為正數;當x為奇數或某些分數時,其結果為負或者無意義,故其無統一性質,通過反例的證明讓學生讀懂了限定條件的真正的意義. 接下來,又設置鞏固練習,讓學生消化概念,加深理解. 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該如何質疑,如何尋找解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創設探究性問題促創新
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習慣的培養離不開教師課堂上探究性問題的設計. 教師常常通過設計探究性問題,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過觀察、對比、分析等探究方法來發現新知,從而通過經歷探究過程來培養創新意識.
例5:反函數概念
學習了反函數概念后,教師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
問題1:指數函數y=2x中,x為自變量,y為因變量,如果兩者角色互換,x是y的函數嗎?若是,請寫出對應關系;若不是,請說明理由.
問題2:對數函數y=lgx的反函數是什么?其與指數函數在解析式和圖像上分別有什么關系呢?
通過具體的問題激起了學生對反函數概念探究的熱情,通過運用反函數的概念不僅解決了兩個問題,也讓學生發現了其隱含的內在聯系,這樣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舊知,也深化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設梯度問題促掃除思維障礙
在講授一些復雜的綜合性問題時,可將復雜的問題拆分成若干“低起點,小坡度”的問題,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提升解題信心.
例6:已知函數f(x)= 的圖像在x=1處的切線方程為2y-1=0. △ABC的三個頂點(B的大小在A,C之間)在曲線g(x)=f(x)+ln(x-1)(x>1)上,試判斷g(2sin2A+sin2C)與g(2sin2B)的大小.
看到此題后學生感覺無從下手,這時可引導學生將問題進行分解,通過解決鋪墊性問題而進行求解.
問題1:求f(x)的解析式.
問題2:試判斷g(x)的單調性,并說明理由.
問題3:判斷△ABC的形狀并指出△ABC中最大內角為誰.
問題4:比較sin2A+sin2C與sin2B大小.
將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消除了學生的畏難心理,掃除了思維障礙,從而通過解決夠得到、摸得著的小問題實現了本題的求解.
創設對比問題促優化
設計比較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通過眾多方法進行對比,從而選出最優策略. 可比性問題可以有效地讓學生擺脫思維定式的束縛,通過發散性問題的訓練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7:平均數
師:請用既快又準確的方式判斷甲乙兩組哪組的體重更重一些. 甲組體重分別為56,58,62,61,49,51,54,56,53,52;乙組體重分別為50,53,57,52,54,59,55,62.
生1:可以用甲組的體重一個個去減乙組的體重,將差值求和,若為正,則甲組重;若為負,則乙組重.
生2:這個方法確實可以減少計算量,但是兩組的人數不同. 同時,一個個比對,增加了出錯的概率.
生3:計算平均值?(學生感覺這個方法小學的時候就接觸過,應該是不對的,所以有些疑惑)
生4:這個方法計算結果應該是對的,但是不懂是不是最快的.
接下來還有學生嘗試求兩組質量的和,但因兩組人數不同,所以該方法顯然也行不通,經過幾輪的辯論,學生認為要知道哪組更重還是要用平均值法.
師:確實,“求平均數”就是今天所學的內容.
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請用既快又準的方法來判斷哪組更重”,從而促使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眾多方法中分析和總結出最優方案.
總之,課堂教學離不開課堂提問,然“是不是”“對不對”等簡單的提問不能體現提問的優越性,教學中也不可取. 課堂提問要擯棄隨意性和隨機性,充分結合學生特點,設置有層次的、有角度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地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