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蘭
摘 要:數學與語文相比,它的基礎知識雖然不需要過多識記,但是理解、融會貫通、能靈活運用的要求遠遠超過語文,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助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思維;靈活性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結合數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邏輯能力、創意思維、思考能力、抽象思維等。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動起來,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習的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么”,能通過探索,靠近知識的真諦,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能讓學生思維活起來的方法有:
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愿意思考
眾所周知,數學雖然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有很多的理論知識、定義、公式等需要識記,但是學好數學更多的在于思考,在于看到一個知識點或者一道題的答案時多問幾個“為什么”。而學生要問或者有沒有問問題的意識,關鍵在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如果沒有興趣,小學生就會用學習語文的方式學習數學,死記硬背,按要求完成任務,毫無創造力,也沒有思維性。其實在教學中我發現很多數學老師并不關注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他們總以為數學是基礎學科,不管學生有沒有興趣,哪怕是強學、硬學,他們都得把數學學好。殊不知,在高壓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數學成績再高,作業再整齊、準確,可是當他們運用數學解決真正的問題時,他們并不能靈活運用相關的知識。因為,表面化的學習造成學生不會思考,直來直去,也就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鑰匙,更別說積累知識、提高能力了。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學生具有數學思維,并在學習中能積極思考,靈活運用數學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老師一定要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對數學本身的興趣。學生對數學有了興趣,他們無論是在課堂學習中,還是在課后學習中,都會積極思考,都會用1+1≠2的思維去問幾個“為什么”,并用創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培養和發展。
二、巧用一題多解,拓展學生的思路
小學數學中有很多一題多解的內容非常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傳統教學中,教師大多都忽略了這一點,只有個別教師會把一題多解這樣靈活、多樣的內容與培養學生的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即使對一道題掌握了幾種解決方法,但依然不知其所以然,無論是對知識還是方法都不能靈活運用。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下,老師一定要本著素質教育的目的,把一題多解教活,使學生通過一題多解的學習和練習,實現思維拓展。比如,長方形面積相關內容中的例題:“熊二的長方形花壇,長比寬多2米。已知花壇的周長是20米,那么花壇的面積是多少?”以往這樣的題,老師大都會給學生教一種最方便最常用的方法,如,先利用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的知識,先求出一半的周長,再減2,并除以2,得出這個長方形的寬,再依據寬算出長方形的長,最后利用“面積=長×寬”得出答案。
但是在一題多解的學習中,老師還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得出另一種解題方法。先用周長減2倍的長比寬多的數,得出4個寬的長度,再除4進行求寬。再拓展思維,根據寬求長。最后又歸結到“面積=長×寬”,算出二長方形花壇的面積。
三、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打開學生思維的障礙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課堂上老師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既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也能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形獲得更多的知識,達到學習的目的。尤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討論學習,對于拓展學生思維、打開學生思路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這充分說明了人多力量大、思路多的道理。比如,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堂練習時間,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個關于班級學生身體狀況的統計圖。學生得到這樣的任務,少不了討論、集思廣益,然后分析,收集不同的數據,如學生的身高、體重等,最后經過大家齊心協力完成統計圖的制作。這樣學生在參與的過程,通過與同學的討論,既掌握了收集數據的方法及制作統計圖的方法,也豐富了學生的思路,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思想更靈活,也更有積極性。數學知識本就是在不斷探究中不斷求證獲得的,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促進學生交流、討論,形成矛盾式、協作式的學習焦點,從而打開學生思路,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活起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一定要結合一些適合培養或者發展學生思維的方法,打開學生思維,讓學生思維動起來,才能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構建成熟的數學思維,靈活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從而提高數學成績,為課堂有效教學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冉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與創新思維[J].科學咨詢,2014(19):33-34.
[2]劉海鷗.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