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恬
室內樂一詞原指在房間內“家庭式”等較小場所演奏(演唱)的音樂。[1]如今室內樂已不局限于場地,廣義的理解指各類形式重奏的統稱和較小編制的樂隊。因此室內樂有多種形式的組合,其音樂呈現也各有特色。與交響樂飽含的張力和氣勢不同,室內樂更注重音樂表達的細膩和精致。隨著時間的沉淀和發展,在眾多室內樂體裁中,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組成的弦樂四重奏形式,受到作曲家們和演奏者們的青睞,成為體現音樂思想和創作風格的理想方式,逐步確定成為了室內樂中最具代表的器樂重奏形式。
重奏是衡量一位演奏者全面演奏能力的重要標準,因此重奏與獨奏在教學方面相輔相成、緊密關聯。作為演奏者,特別是專業學習者,重奏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重奏學習的作用在于發展良好的演奏素質:培養和聲聽覺,建立調性音準以及精準的節奏,尤其對演奏者的協作與合作意識的建立至關重要,對于獨奏形式的學習而言更是一種補充與完善。它對于增加不同樂器性能的認知、增強多形式演奏能力、和拓展曲目積累等方面都有相當的價值。
在古典音樂發源地的歐洲,室內樂的創作與演奏歷史悠久,幾百年來誕生了一大批經典作品和演奏名家。在歐美各專業音樂院校,重奏課程作為專業課程之一覆蓋于所有演奏專業成為必修課,并結合各個時期不同類型的作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實踐。對于專業學習者而言,其經典作品中體現的精密的寫作技法和聲部層次感富有較高的學習價值。重奏課程在國內音樂院校也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來。這些不同形式的重奏訓練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與應用價值。
每一位學習者的演奏概念與實踐能力各不相同,重奏與獨奏也因演奏形式和寫作手法的差異在教學方面存在一些區別。在演繹作品的過程中,在符合作品所處的音樂時代特征,以及尊重作曲家創作意圖的原則下,獨奏的教學側重完善個人演奏技能,培養獨奏能力,啟發演奏個性。而在重奏形式中,多位演奏者需共同合作完成演奏內容,因此提煉其演奏共性,發展重奏演奏的音樂風格,同時提升每一位重奏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在教學中是重點也是難點。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用西方傳統的經典重奏作品,按創作時期及風格劃分作品類型。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應用于教學實踐:對于重奏初學者,在實踐中初步體驗重奏這一演奏形式,從較為基礎的訓練開始,由易到難的程度接觸重奏作品,逐步學習重奏的相關演奏法,建立演奏規范性以提高學生的整體協作能力和水平。對于具備一定程度的學習者,在積累作品的基礎上提升重奏組合的整體演奏風格,為全面的呈現層次感和音樂性進行細節打磨。并結合小組討論、音樂會等不同形式的舞臺實踐。
相較于其他音樂風格的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演繹尤為突出音樂的均衡性與表達方式的分寸感。作為小提琴演奏家的莫扎特在1775年為小提琴創作了五首協奏曲,在數量上可以一說僅次于他的鋼琴協奏曲。這些協奏曲已成為各個小提琴演奏階段訓練演奏規范性、掌握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特別是莫扎特音樂語言的最佳素材。它們是專業小提琴賽事的規定曲目,也是音樂會上演頻率最高的小提琴作品。盡管是為獨奏小提琴創作的協奏曲,我們仍然可以辨析其室內樂性的特點。在演奏形式上,通常由獨奏兼任指揮,樂隊協奏為簡潔而精致的室內樂編制。由此獨奏與協奏在音樂上的交流相對靈活和密切,即體現獨奏個性,又兼顧室內樂共性,呈現出更為親切和融合的音樂效果。在寫作手法上,聲部之間的音樂關聯性更為緊密,特別是樂句間以及不同聲部之間的連接尤為重要。
譜例1 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小提琴聲部(第81-94小節)

小提琴聲部(見譜例1)演奏要點如下:
1、前四小節由鋼琴奏出新的旋律,兩小節后在高八度音上反復了一次。獨奏在此處有一個長達九拍的長音,如何合理的分配弓段需要預先考慮。這個音的演奏仿佛是嵌入其中,而不能給聽者以突然“闖入”的感覺。
2、由獨奏繼續前四小節鋼琴的旋律,并加以變化與鋼琴相呼應。連續八分音符“D”音可采用括號中的弓法演奏,特別需要注意模仿鋼琴演奏八分音符時的彈性。
3、這里出現了三十二分音符的節奏。演奏時需注意精準的時值,不能與十六分音符混淆,相比較鋼琴而言需更加短促輕巧。
4、與3為相同節奏,演奏這一連串節奏組合時,注意每組音不要間斷,既要保證音樂的連貫,也要注意時值的準確。
5、十六分組合音符再次出現,連音之后的跳弓要注意節奏的均勻。可采用以四分音符為單位的方式,關注、強調每組的跳音來練習。
6、因弦長的關系,低音區需要使用相對寬而慢的揉弦,以延續揉音的傳遞。
7、練習時調整好換弦角度,開始稍弱之后漸強,尤其強調上弓演奏的旋律音型,同時聆聽鋼琴聲部的八分音符節奏,一氣呵成演奏到段落結束。
8、演奏完“A”音,句子在這里需要一個氣口,弓子提起呼吸,重新落弓至演奏結束。
9、此處協奏聲部密集并漸強的十六音符增加了音樂的緊張度與張力,因此鋼琴聲部需要配合獨奏作出一致漸強的表達。在弓法上分成兩弓來演奏,更好的作出所需的力度以達到音樂的高點。
小提琴奏鳴曲可以說是一種音樂體裁和演奏形式,在文獻中具有相當數量和藝術價值。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大部分小提琴奏鳴曲應被稱為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此時鋼琴不再僅以伴奏的角色出色,它與小提琴在音樂上進行著頻繁密切的互動,在演奏技術方面的難度也平分秋色。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奏鳴曲屬于室內樂范疇,而兩個聲部兼具獨奏性與重奏性。
在莫扎特的弦樂作品中,除了上述提及的構思精巧的小提琴協奏曲,其優美別致的小提琴奏鳴曲是他一系列為器樂創作的奏鳴曲中的佳作。目前確切編號的共21首(包含兩首變奏曲和三首補遺)。按照其創作時期和風格,作品基本可以分為四組:第一組共6首(KV301-306);第 二 組6首(KV376、KV296、KV377、KV378、KV379、KV380);第三組4首(KV454、KV481、KV526、KV527);第四組5首(變奏曲KV359、KV360,補遺KV403、KV402、KV570)。維也納原始版樂譜中對于這套奏鳴曲有著如下評價:“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鳴曲K301-306標志著第一次將兩種樂器作為平等的合作者,兩者都是主旋律樂器,各自有完全獨立的個性表現…莫扎特最大限度地運用了當時所有的音樂結構和表現手段,創作出六首各具鮮明特色的曲子。”[2]
譜例2 莫扎特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V304)第一樂章(第1-12小節)

以莫扎特E小調小提琴奏鳴曲(KV304)第一樂章開始樂段為例(見譜例2),高質量的演繹需要演奏者雙方具備相近的音樂審美、獨奏技術和重奏能力。小提琴與鋼琴演奏者需要在演奏技術和音樂表達上相互模仿,互相襯托。這點對于演奏者而言需具備較高的重奏能力。具體演奏建議如下:
1、關于演奏中的“呼吸”:兩件樂器如何整齊而明確的開始相同音樂內容的演奏,是我們需要學習與訓練的。這首作品的音樂可以說“開門見山”,由鋼琴與小提琴兩位演奏者同步開始演奏完全一致的內容,沒有任何聲部擔任前奏引入或是起到音樂上的鋪墊作用。因此,為了避免出現兩個樂器先后發聲的狀況,此前演奏者雙方需通過排練逐漸明確演奏速度,并且在演奏前通過“呼吸”預備的方式尋找共同的心里節奏,建立一致的音樂律動。同樣地,在第八小節新的樂句進入時也需要演奏者雙方用“呼吸”交流。
2、關于不同樂器特性在發音上的統一:鋼琴作為鍵盤樂器,演奏時的觸鍵原理帶來的發音方式和效果與弓弦樂器有很大的不同。當兩者共同演奏時,從演奏法的角度需要兼顧對方樂器的演奏方式,盡量接近以縮小在效果上的差距。例如,鋼琴的發音迅速,而作為弓弦樂器的小提琴的發音相較于鍵盤樂器略長,因此在具體演奏中,鋼琴演奏者需要將音符的時值演奏充分,并結合延音踏板的合理使用,以維持聲音的延續和連貫性。
3、關于演奏法的一致:在第八小節兩個聲部的八分音符都帶有“·”點號的記譜方式,莫扎特的斷奏(點之上未有連線標記)在音樂情緒上通常有著靈巧性和流暢感。對于鋼琴的斷奏而言,更易演奏出顆粒感及短促的音效。而小提琴的斷奏,對于弓段的選擇和運用也要考慮到最終呈現的演奏效果,因此綜合雙方的樂器特性做出適當調整才能達到更為統一的演奏效果。
古典主義時期是室內樂的黃金時代,也是莫扎特最全面創作才華的體現。四件樂器在音樂中進行平等而親切的交談。歌德把這種四重奏比喻成“四個聰明人的談話”,歌德還說“這四個人不僅是聰明的,而且還是敏感的并有深刻的感情”。[3]莫扎特創作的一系列共有23部弦樂四重奏。此前近十年的時間,莫扎特鮮有這一體裁的作品問世。而他的前輩海頓(F. J.Haydn,1732-1809)在弦樂四重奏的創作中確立了主題發展的原則,以及在四件樂器寫作手法上的均衡與平等,對于弦樂四重奏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于是,莫扎特創作了標題為“海頓”的六首弦樂四重奏,向這位亦師亦友的作曲家致敬。這組作品是莫扎特最為著名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也是室內樂作品中的杰作。這六首“海頓”四重奏包括:G大調K.387;d小調K.421;降E大調K.428;降B大調K.458“狩獵”;A大調K464;C大調K.465。
“海頓”弦樂四重奏的最后一首C大調K.465又被稱為“不協和”四重奏。相對于莫扎特其他的弦樂四重奏作品有些與眾不同,最為特別的是作品第一樂章序奏部分的寫作手法(第1-22小節)。它是作曲家對和聲色彩與可能性的一次大膽的探索和突破。作品緩慢的序奏通過模糊且不確定的調性尋求和聲結構的穩定,又與之后明快的呈示部形成反差。這種寫作手法在之前的弦樂四重奏作品中不曾被嘗試,在其晚期的十首弦樂四重奏中,也沒有如此的序奏部分。對于這首作品在重奏方面的建議有如下兩點:
1、關于重奏演奏的均衡性:莫扎特使用的力度標記幾乎無一例外地僅限于三種:f,p以及在例外的情況下用pp。還應加上重音記號:sf(突強),從來不用fz(特強),sf指較強的重音,fp指較弱的重音。[4]例如在“不協和”第一樂章序奏中高頻的出現了這些力度記號,并先后、同時、交替或疊加于多個聲部。演奏時應仔細捕捉這些記號,并且準確的理解其音樂意圖,也需要在音響上有意識的傾聽并調整高、中、低音聲部的平衡。
2、關于聲部間律動的保持:統一又具穩定感的演奏速度是重奏學習者重要的訓練內容。它是演奏默契的體現也是音樂流暢性的保證。在重奏作品中,通常相對緩慢的音樂以及較長時值的音符在對位寫作的情況下,對于演奏者們更具有難度。例如還是在“不協和”的序奏中,動機在四個聲部線條化的交替進行,更增添了聲部持續精確節奏的難度。因此八分音符作為最小單位的時值,是支撐穩定速度的核心,特別是序奏的前12小節,大提琴聲部持續的八分音符成為其他聲部確定節奏的依靠。
重奏對于完善演奏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重奏形式本身的魅力,也是重奏教學的意義。莫扎特弦樂作品中的室內樂性不僅對于獨奏訓練,對重奏學習也提供了豐沛養分。誠然,一位演奏者的演奏能力來源于不同演奏形式以及各種音樂風格的滋養與錘煉。因此我們應該以更廣闊的視野去了解和學習,為具備更為全面的演奏能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