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陽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正視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育,是使學生在原有能力基礎上獲得最佳發展的最好途徑。
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小學教學必須面向全體,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承認并且面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此,教師必須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擅長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興趣、習慣以及身心發展情況和家庭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將統一要求和“差別對待”有機結合、因材施教,正確處理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之間的關系。
我一直相信,教師的關愛常常能創造教育上的奇跡。在我新接手的班級中有一個孩子,他一入班就引起了我的關注——他無法像其他學生一樣蹦蹦跳跳,而是在父親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進入教室。這個孩子叫宇宇。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宇宇智力水平較低,存在行為偏差、運動發育遲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等問題。入校前,因宇宇存在一定自卑心理,家長刻意減少了他出門的次數,避免他與同齡兒童接觸,這導致宇宇上學后與同學的相處存在一些問題。加之生理上的缺陷,班上小部分學生甚至存在欺負宇宇的行為。
特殊兒童的教育融合問題是普通學校教育工作的難點。如何讓“被上帝遺忘的孩子”得到合理的教育、完成社會適應、掌握生存技能引發了我的思考。
在與宇宇的初步接觸中,我無法和他正常溝通。宇宇碎片化的表達和不清晰的吐字讓我根本無法理解他想要表達的內容。沒有溝通如何實施教育?無助的我嘗試尋求家長的幫助——將宇宇說的話錄下來,發送給家長進行翻譯。在這樣的溝通中,我終于從宇宇的只言片語中了解了他的家庭關系和喜好,也在反復的嘗試中實現了通過簡單的肢體語言和詞語短句和他交流。
相互熟悉之后,緊接著就是建立信任。每天午餐時間,宇宇總會舉起小手委屈地說:“回家。”我知道,這是他在陌生環境下本能的情感表達。于是下課后我會牽起他的小手,抱一抱他,問他:“喝水了嗎?”吃飯的時候摸摸他的腦袋,問一句:“飯好吃嗎?”讓他感知到老師的善意。
當良好的師生關系初步建立后,在日常的教學中,我開始有意識地訓練、提高宇宇的語言能力,鼓勵他大膽講話。從字到詞再到簡單的句子,反復的練習使他掌握并能較清晰地發音,在與人交流時有效表達自己。課上,我會對宇宇進行執行性訓練,控制他的表現,改善他的偏差行為,同時設置簡單的提問,給他展示自己的空間并給予及時的反饋、評價。在學科方面,我帶他進行簡單的事物描述、數數、色彩分辨等練習。在運動方面,我鼓勵宇宇進行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包括課間操、跑操,牽著他進行走跑練習。集體活動時間,我讓學生們說說宇宇這段時間取得了哪些進步,讓他們發現宇宇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在班級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此外,我也有意識地培養宇宇的生活自理能力,強化日常行為訓練。如吃飯前要自己把手洗干凈,吃飯后將餐盤放到回收處并清理桌面,放學收拾書包、穿好衣物等。在完成自己的事情后,還鼓勵他幫助老師和同學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從入學到學期結束,半年時間里,宇宇在感覺統合、行為適應、人際交往、溝通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現在宇宇已經可以獨立書寫部分簡單的字詞和拼音。在觀察中我還發現宇宇在繪畫方面有一定的興趣和天賦。我相信在愛的包圍下,宇宇也會找到屬于他的一片天地。
教育從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需要耐心與智慧。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缺陷,也會有屬于自己的閃光點。作為一名教師,要學會理解和寬容,以真誠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要用愛的鑰匙去打開他們的心靈,走進他們的心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他們勇氣,協助他們樹立自信;要在尊重、信任、關心、愛護中,尋求適應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東疆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