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洲
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既要保存鄉村的社會功能,又要為居民提供現代化、生態環保的生活環境,構建現代化的規模經營、公共空間共享模式。以保護山地脆弱的生態為基礎,構筑山地獨有的集生態農業、居住生活、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美麗鄉村,以藍綠鏈為底色,疊合產業、公共服務、交通、文化鏈。
關鍵詞:山地環境;鄉村振興;公共空間
山地有如下特點:一是山地氣候垂直差異大,生物具有多樣性;二是山地文化多樣性突出;三是山地生態脆弱,環境承載力較低;四是耕地較少。因此,山地作為高程上的高地,同時也是經濟上的洼地。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改善山區居民生活條件是城鄉建設的迫切要求。
一、山地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山地鄉村分散,與規模經營、公共財政積累之間存在矛盾。山地鄉村建設面臨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多、土地利用效率低、村莊布局零散破碎、空間效率低等問題,導致產權關系不明晰,設施建設效率低。同時,鄉村缺少公共財政積累,缺乏公共空間共享意識,難以保證基礎設施的服務水平,影響可持續性鄉村建設。
二、相關理論研究
一些學者針對“鄉村分散與現代化所需的規模經營、公共財政積累之間的矛盾”這一問題展開研究。李廣斌等人在《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與鄉村居住空間轉型耦合機制》中,基于蘇南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的研究,分析了“前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20世紀90年代”的整個過程,中國農村始終人多地少,農民擇田而居,造成農村聚落分散格局,探討了農用土地使用權與農民戶籍分離、宅基地與農民身份松綁的可能。黃麗坤在《基于文化人類學視角的鄉村營建策略與方法研究》中,以浙江農村為例,提出了通過吸引能人回鄉、城鎮居民下鄉等多種模式,發展個性化、分散化的產業,例如文旅產業,從而實現鄉村公共財政積累。她還提出靈活布局公共空間,利用現有閑置廟宇、作坊等現存公共生活空間,置入新功能。董志海等人在《從生產田園走向宜居家園》中,提出利用國土空間全要素特點,促使田園空間從生產空間向消費空間轉變,綜合交通、景觀等分析,構建農業空間多元化利用的總體布局。
三、規劃與規則平衡下的山地鄉村振興策略
為了講好生態環保、民風淳樸的鄉村故事,結合山地鄉村具體情況,平衡發展規劃與管控規則,可以采取“以藍綠鏈為底色,聚合五鏈”的策略。空間上融綠聚心,依路成網。第一,藍綠鏈——修復山水廊網骨架,強調生態營造;第二,產業鏈——綠色產業融入鄉村建設,體現創新發展;第三,公共服務鏈——提升鄉村服務品質,重塑共享活力;第四,交通鏈——建立村路網絡體系,突出區域聯動;第五,文化鏈——傳承創新特色文化,凸顯人文底蘊。
四、項目實踐
(一)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1.項目范圍及發展概況
研究范圍為縣域,共涉及1個鎮(紅柳灣鎮)、3個鄉(阿勒騰鄉、阿克旗鄉、阿依納鄉)、11 個行政村,總面積約31374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常住總人口為1.06萬人,其中哈薩克族3165人。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山地較多,主要山脈有黨河南山、野牛脊山、塞什騰山等。鄉村自然資源以水資源和牧草地資源為主,生態好,水草豐美,是沙漠綠洲。草場面積大,牧草覆蓋率達78%,44%的草場面臨退牧還草壓力。耕地僅有1.192萬畝,比重很小。水資源較為豐富,有大、小哈爾騰河等主要河流,流域面積8560平方公里。地表水質、空氣質量長期保持在國家一類標準。至2019年,90%的農牧民搬至新縣城定居,定居的農牧民全部被納入城市社區管理。常住城鎮化水平達到85%,為甘肅省城鎮化率最高的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特產有“哈爾騰哈薩克羊” 、“阿克塞哈薩克馬”(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三品一標”(馬肉、馬奶和駝奶)等。
2.面臨的問題
牧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草場上,出行工具以汽車、摩托為主,出行距離遠,耗時較長,普遍接受單程出行時間約2小時。偏遠草場的牧民生活艱苦,少水、電等基礎設施。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產業融合度不足,農牧業加工企業較少。在全縣四家較具規模的工業企業中,卻沒有一家農產品加工企業,這與牧業大縣的定位并不匹配。退牧還草等生態保護需求與農牧業增效相矛盾,特色文化未充分助力鄉村建設。
3.五鏈聚合規劃內容
藍綠鏈——堅持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并舉。強化空間用途管制,建設綠色生態農牧區。
產業鏈——以現代農牧業發展為主線,通過 “精深加工+農牧業”“文化+農牧業”“旅游+農牧業” “互聯網+農牧業” 等發展模式,推動產業融合。
公共服務鏈——在鄉村建立出行半小時補給點,鄉鎮建立一小時補給點,完善鄉村商業服務設施和畜牧業生產設施。
交通鏈——加大農村交通、物流建設力度,促進城鄉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文化鏈——傳承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保持村莊整體風貌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鄉村風貌與現代元素有機結合。
(二)云龍縣河南村
1.項目范圍及發展概況
規劃范圍為行政村域,共16個村民小組,共有1558人,佬倵人占比超過90%,民族人口穩定。河南村位于云龍縣團結鄉南部,原生態山地空間為主,南鄰漾濞縣,西鄰永平縣。全村面積41.14平方公里,農用地面積占比達91%,農用地呈現碎片化分布,海拔1820—3114m。村內以特色生態農業、農副產品加工、物資集散和商業服務業為主,有團結鄉鹿龍塘茶廠、團結鄉河南茶廠和云龍共邦野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筑有部分保留了傳統的垛木屋、閃片房等佬倵特色民居,但存在被白族同化的趨勢,且傳統風貌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消失,整體上文化特征不明顯。
2.面臨問題
缺乏公共設施,大多數的居民選擇到本鄉鎮的集鎮中購置日常用品。缺乏公共空間打造,集會與活動場所缺少吸引力,使用率不高。在遠離中心城鎮的鄉村,大范圍集中式的自來水、電網、能源供應、垃圾清運成本太高,進村主干道部分路段未硬化,難以保證偏遠地區村莊居民的生活實現現代化。經濟總收入以農民合作社經營收入為主,家庭經營收入次之,村組集體經營收入很少。
3.五鏈聚合規劃內容
藍綠鏈——凸顯“三山兩箐水環村”的山水格局。
產業鏈——河南村原生態、無污染的環境和綠色有機的農產品與養生保健的主題契合度較高,可以結合“大健康”主題和佬倵元素進一步打造佬倵產地品牌和產品品牌。基于核桃和茶產業拓展農業產業鏈,將產品變為商品。開辦特色莊園、旅游商品售賣等旅游活動增加鄉村公共收益。
公共服務鏈——推進公共活動場所建設,關注特困村民和老年人的活動需求。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完善農村衛生室布局。
交通鏈——結合河南村交通環線的實施,提升公路服務能力,完善通村公路。
文化鏈——植入佬倵圖騰和民間傳說,通過壁畫、雕塑等形式傳播民族文化,豐富村莊空間。
(三)福清市東劉村
1.項目范圍及發展概況
規劃范圍為東劉村,三面環山(玉屏山、龍山、火墩尾山),位于福清市區西北角,規劃基地位于西部老城區與東部新城區的交接處,是城市生態廊道上的重要節點。規劃范圍包含火墩尾山部分區域,用地面積約195公頃。規劃基地除東劉村外,用地現狀主要為農林用地。
東劉村整體地勢為東高西低、北高南地,基地中央有一條南北向的山脊線,山脊線東西兩側地勢相對較低,較適宜開發建設。規劃基地內無公共服務設施,基地周邊有玫瑰園、三福龍景地產開發項目等,東南側有一處白馬尊王廟。
2.項目規劃理念
規劃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指導思想,形成“山地鄉村有機生命體”的設計理念。即以與基地形態神似的蓮花花瓣為規劃的借鑒本源,對花瓣的結構脈絡進行總結提煉,確定其組織邏輯與生成規律,將規劃設計的格局與花瓣的格局進行比對融合,讓有機生命融入規劃設計,體現出“君子愛蓮,靜慮安得”,與高潔素雅的田園心境相契合。
3.五鏈聚合規劃內容
藍綠鏈——連通玉屏山脈與火墩尾山的生態廊道,構建葉脈狀生態網絡。
產業鏈——形成產業三大主題,即現代農業、文化體驗和宜居生活。
公共服務鏈——將生態廊道與休閑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相結合,形成活力廊道。
交通鏈——完善現有交通網,打造便利線路。
文化鏈——依托閩南特色和白馬尊王廟,強調禪養結合,增加文化內涵。
五、結語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封城停工期間,70%的農民工停留在鄉村無法及時返工,鄉村再次展現了“社會穩定器”“勞動力蓄水池”的重要社會作用。建設好農村設施,推動山地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推動每一個老百姓的思想觀念現代化,同時盡可能傳承山地鄉村文化積極要素,是未來三十年的建設需求。
參考文獻:
[1]袁蘢,張曉松,岳坤前.山地風景旅游資源評價的三元認知[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7(1):41-44.
[2]賀雪峰.城市化的中國道路[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3]李廣斌,王勇.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與鄉村居住空間轉型耦合機制:以蘇州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6(12):84-90,133.
[4]黃麗坤.基于文化人類學視角的鄉村營建策略與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5]董志海,孫青林,李銘.從生產田園走向宜居家園:對國土空間規劃支撐鄉村振興的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9(11):31-38.
[6]胡向東,王晨,王鑫,等.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8(2):86-93.
[7]唐志華.秦嶺南麓山水環境與住區形態整合設計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9.
作者單位:
上海洪際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