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
摘 要:在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總體目標下,立足課堂教學實際,提出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以發展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生物學核心素養;教學效果;教學活動
“核心素養”最早出現在歐盟理事會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于1997年啟動的“素質的界定與遴選:理論與概念基礎”(DeSeCo)項目中,該項目通過詳細的研究,搭建其核心素養的體系模型。該項目對于世界各國的“核心素養”均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借鑒和吸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再密切結合我國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實際情況,我國于2016年9月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2016年1月《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頒布,其中明確提出:“著眼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的需要,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縱觀實際的課堂教學,學生與“全面發展”這個理念依然有些差距,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依然以單純知識講授為主,甚至有些出現“填鴨式”教學,忽略學生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為踐行我國課程改革發展,教師首先要改變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設計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發展核心素養。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探討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如何提升課堂效果。
一、 目前高中生物課程課堂教學的普遍問題
首先,現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經歷了從傳統的重視學生“雙基”能力到“三維目標”的轉變,不可否認具有時代的進步性,但課程標準一直是生物知識系統性的傳授,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培養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目前,在高中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于聽教師講,自己只是被動地獲取知識,缺乏自主學習和思考,更無從談起探究學習,學習效率不高。生物學科是自然科學的重要學科之一,實驗是促進生物科學進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也是生物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激發學生運用生物知識、掌握實驗技術與方法,同時對于學生學習科學發現史,體會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艱辛。但是目前大多數學校對于課程標準中的實驗很多不能開設,有些學校受限于實驗設備;有些學校是因為課時安排少,教師“心有余而課不足”,安排實驗就不能完成其他正常的教學內容;還有些教師實驗教學觀念不足,認為讓學生把實驗步驟及原理“聽懂、背會”,就能加以應用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等等的一些原因,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差,對于本應該實際操作的實驗只停留在字面和圖片的“書面實驗”。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造成了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的缺失。
二、 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主線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方法
(一)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生命觀念
生命觀念是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抽象形成的一種觀念,是對于生命本質的理解,也是對于生命現象規律的認識。有學者將生命觀念系統觀——生命是“活”的系統;進化觀——在時間上看生命,追溯生命形成的過程,理解“生命是怎樣形成”以及“生命為什么是這樣”的問題;生態觀——在空間維度理解生命,研究生命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與聯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落實生命觀念的過程時,重要的是從不同角度理解生命的本質,還要注重生命觀念中的各個組分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生命觀念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生命世界,更加重要的是,正確的科學的生命觀念的形成會提高他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以“提高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為主線的課堂關鍵在于教學模式的轉變,打造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的教學理念要首先改變,從傳統的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深刻理解生命本質,加以教師對于核心概念的詳細講授,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正確的生命觀念,這就是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任務。
(二)開展“問題式”教學,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在科學研究和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基本思維方式,生命科學中的科學思維是闡釋生物學基本現象和解決生物學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學生的科學思維包括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思維品質。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重點是培養學生進行理性、客觀的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科學的判斷能力。問題是思維的動力,科學思維源自對問題的不斷思考以及提出解決方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與課程相關的問題,通過層層設問,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歸納、概括、演繹推理、模型與構建、批判性思維等方法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分析具體問題,并得出科學性結論。
教師在設計問題上首先應該考慮問題設置在具體有趣最好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學習興趣。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思維水平,如果問題設置太難或者超出學生的接受水平,就會使學生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學習興趣就會下降;其次問題的深度層層遞進,逐步深化,讓學生在解決了簡單問題之后,沿著問題思路進行邏輯分析,逐步形成科學思維;再次適時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反復推敲,訓練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
(三)開展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合作學習是以分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增強合作精神,以小組團隊成績為教師評價標準,最終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手段。合作學習是以課本知識為載體,重點在于合作的自主性和互動性,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更好地發展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探究性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教學內容,親身參與實驗與探究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生物學知識,認同生物學發展中的各種研究方法和科學思維,最終形成科學地、持久地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認識,因此合理地安排、改編、拓展課本中的實驗,同時開展以學生合作學習為主的探究性實驗活動,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科學史,挖掘科學家使用的實驗方法,讓學生立足教材,借鑒科學家成功經驗,鼓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可以使實驗設計多樣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進行充分的推理,以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