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程
摘 要:城市公共空間作為防控中重要的治理工具,無論從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角度,還是從管理的角度,城市的公共空間都是最重要的。重新審視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領域,建立科學的城市應急管理防控機制,提升城市突發應急管理防控能力,離不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相關規劃。文章提出城市公共空間的應急管理防控能力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與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有著必然聯系,探索了我國城市公共空間應急管理防控存在的諸多問題。
關鍵詞:應急管理防控;城市公共空間;公共空間設計;以人為本
城市是人們居住與活動的主要載體,公共空間安全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公共空間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安全應急管理防控體系的建設十分緊迫。雖然各大城市提高了管控警惕與應對水平,在此期間能夠科學有序地開展應急管理防控工作,將傳染率控制在可控范圍。但實際工作中,一些城市仍然暴露了應急防控設置不科學、公共空間設計不合理等問題。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時,公共空間設計是幫助城市恢復基本運行、建立公共信息渠道以及緩解負面影響的基礎。如何在非常時刻強化城市自身的公共政策屬性,緩解傳染性疾病給城市防控、公共應急管理帶來的沖擊與影響[1]。要從專業角度對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進行反思,探索城市現代化應急管理防控體系,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的人居城市環境。
一、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應急管理防控
(一)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在現代化城市中,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以及時代的不斷進步,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有了新的定位,商場、公園、交通干道、居民區等不僅是城市的象征,更是休閑、交往、散步、修身的場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功能不再受功能和目的的制約,變得更加多樣化,民主和開放的空間更加一體化。在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中,為了更好地指導公共空間設計,可以把對場所的文化、健康等需求加入其中。但是,在現代工業、新技術、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安全問題。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動場所,同時,設計規劃城市公共空間可以進一步提高城市應急管理防控的效率。
(二)定位與防控體系的一體化
目前我國城市公共安全問題仍然比較嚴峻。我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與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相對滯后,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公共安全法律體系不健全、公共安全管理體制不健全、公共安全應急機制不健全、城市公共安全規劃不健全等[2]。加強公共空間設計和應急管理防控,首先要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防控機制,積極應對突發事件,堅持以人為本,穩定社會公共空間秩序,促進城市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減少突發性事件造成的損害,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最后要完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和應急管理的防控體系,使城市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走向規范化、制度化[3]。
二、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應急管理防控的
外在(交通)聯控
(一)城市公共空間交通設計規劃
春運期間,全國有大規模的人員流動,要建立網絡信息中心并向社會開放。加強城市公共空間信息分享,有效開展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和聯防聯控,有利于防止疫情的地域性傳播。要提高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公共空間防控體系的應對水平,重新思考并完善現有的公共空間設計系統,包括交通樞紐、公共服務設施、學校、醫院等公共空間。交通系統是城市公共空間安全、應急管理防控工作開展的基礎保障,城市交通體系既要保證有效運輸,又要降低擴散風險。城市需要及時調整思路,采取非常規的交通管控對策,在城市交通組織和管控方面,需要調整思路,從全局考慮,系統推進城市公共空間交通設計規劃,統籌應對新變化和新需求。
(二)應急管理交通聯控機制
從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與設計專業角度來看,在應急管理防治階段,全面開展社會動員在操作層面有交叉感染的風險。這給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帶來了新的啟示:我們無法生活在沒有疾病的城市。結合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與設計專業的特點,從“防控”的概念入手,要綜合公共空間交通的發展現狀,規劃城市交通公共空間與應急管理聯控城市交通網,建設應急聯控的交通管理防控機制。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要充分與市民溝通,培養市民對公共空間的公共意識,確保人們能夠共享居住社區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資源。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出行目的、出行強度、出行方式、出行時間、空間分布等出行特征的突變,給城市公共空間安全和居民交通出行帶來了嚴峻考驗,防控成為交通需求的重要保障因素。在防疫方面,必須做好交通工具和交通場所的防控,對公共交通客流進行提前預判、實時監控,降低擴散風險,建立防范與應急管理交通聯控機制。
三、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應急管理防控的健康規劃
(一)規劃城市公共空間健康防控指南
為了城市的長遠發展,需要重新思考健康城市的發展之路。要重新審視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規劃,建設促進體育活動和社會交往的高品質公共空間,進而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人們的免疫力。在規劃過程中,以社區公共空間為最小單元進行規劃與設計優化,建設促進健康生活的公共空間,增加公共空間監測與應急用途的基礎設施,完善長期穩定的居民健康指標檢測裝置與傳感器矩陣,以收集相關公共空間場所的健康數據,建立城市健康數據平臺。要規劃健康城市,發揮公共空間應急管理防控系統的作用,依托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促進防控信息共享,基于城市公共空間全面、系統、有效地做好健康防控。
(二)提升應急管理防控的健康規劃標準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是城市健康發展的訴求。防控是城市設計規劃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城市人口急速膨脹、居住擁擠和衛生條件差等眾多問題陸續出現,對城市公共空間進行設計規劃正是確保城市公共健康、減少傳染性疾病的重要舉措。在當前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中,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城市公共空間,思考城市公共空間防控系統對于公共健康的潛在作用,從城市發展的整體層面上考慮,降低居民健康風險,把健康發展思路納入城市公共空間日常的設計、規劃和實施中。
四、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與應急管理防控的理念
(一)以人為本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樹立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規劃理念。城市設計規劃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更加強調人的理念。城市規劃堅持以保衛生命與財產安全為城市規劃設計的出發點,維護城市設計規劃的安全性、規范性和人本性,保障城市規劃方案能夠在城市設計規劃中真正落實。城市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兼顧城市文化的繁榮和城市特色的彰顯,堅持以人為本,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情化”設計便是對于人這一社會生活主體精神需求層面的思考[4]。只有在公共空間環境中注入人本精神,才能讓設計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讓設計的本真意圖在城市公共空間煥發出勃勃生機。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了一個城市的靈魂,同時也激發著一個城市的活力,促進了城市的持久發展。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包含了人們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需求,隨著城市化的高度發展,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體現在人們在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豐富了人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設計防控同向關聯,堅持以人為本
踐行新城市發展理念,強化源頭治理,規劃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積極推動地方城市落實功能區戰略和制度。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充分滿足人自身的需要、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關鍵。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考慮人的需要。空間是服務于人的,防控是限制于人的,人的行為活動直接影響著公共城市空間的設計。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我們決不能忽視人才是城市的主體,只有人的活動和行為才是設計的根本出發點,在對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內涵的理解上要堅持以人為本[5]。一切設計都是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乃至整個環境的演變過程以及對人類的影響,研究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在城市整體結構方面做好戰略性的公共空間設計,在進行城市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規劃和建設時,也理應給予人們體貼關懷,使人們共享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文明成果。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規劃中,以人為本是本質的要求,是設計的本源初衷,是設計的最終目標。公共空間設計在考慮到應急管理防控的同時,更需要長效政策與公共空間設計相關措施的配合,形成可行性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應急管理防控機制[6]。
五、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無論從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角度,還是從應急管理防控的角度,城市的公共空間都是最重要的。要重新審視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領域,建立科學的城市應急管理防控機制,提升城市突發應急管理防控能力。應急管理防控與公共空間設計是具有必然聯系的,針對我國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應急管理存在的問題,應結合自身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建設的特點,加強城市公共空間和應急管理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7]。建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應急管理防控機制,不僅有利于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包曉.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建設探析[J].學習論壇,2005(5):41-42.
[2]楊光.應急事件預案智能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2.
[3]霍春曉.城市公共空間的災難應對設施系統設計研究[J].西江月,2013(3):120.
[4]尹恒.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策略分析[J].南方農機,2019(4):238-239.
[5]王麗萍.淺析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6):601.
[6]彭智謀.城市公共空間的視覺尺度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
[7]秦訓華.城市社區突發公共事件風險預警平臺構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2.
作者單位:
武漢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