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世潘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和落實,成為了時代教育的主題,很多教師針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踐進行了探討分析,但是由于沒有可實踐追尋,只有宏觀的指導,導致信息化教學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因此,為發揮信息化教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本文就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進行了探究分析,旨在通過教學現狀的切實探討,制定優化措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問題以及對策
信息化教學是新時代教育的主題,它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促使教材內容更加直觀,還可以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但是,由于信息化教學處于發展階段,在具體實行和開展的時候,由于缺乏可實踐性的指導,導致信息化教學優勢難以有效發揮。因此,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使其能夠科學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強化課堂效果,本文就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進行了探究。
一、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含義
所謂信息化教學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以學生為主體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合理地安排,在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促使教學各個環節得到優化,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目的。在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引導,可以有效將枯燥的內容以更加直觀、形象的形式進行展現,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審美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改變學習方法,促進自主學習探究。因此,為提高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質量,發揮信息技術教學價值,教師要科學使用、適度使用、合理使用,做到高效教學。
二、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忽視
在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引導,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主體作用能夠得到有效發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信息技術使用過渡的情況,尤其是在課堂講解的時候,不論是淺層知識點,還是重難點知識,或者是疑惑知識內容,教師都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輔助,而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還會降低學習體驗感。面對這一問題,在利用信息技術的時候,要做到科學把握教學各個環節,從課前預習、課中難點疑點重點講解、課后復習鞏固等方面進行使用規劃,從而做到科學使用、高效教學。
(二)過多依賴信息技術,教師個性難以發揮
在課堂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解惑者、啟發者,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基礎、信息技術是輔助。因此,在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時候,教師要明確認識每一個獨顯的職責,做到使用適度,指導適度,從而發揮教師的個性,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發展。但是,現階段,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期間,出現了過多依賴信息技術的問題,在教學中以求達成任務為目標,而忽視了教學的關鍵是學生,不是信息技術,更不能讓信息技術代替教師進行授課。面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做好教學引導,明確自身職責,明確信息技術的職責,優化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三)過分使用信息技術,語文教材價值被淹沒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引用,是為了解惑、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習自信心而展開的教學輔助,最根本點是通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在信息技術輔助下,使其認識語文本質,發揮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價值。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過分使用信息技術,導致語文教材價值被淹沒的問題,不僅促使教學中心發生偏移,還降低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優化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有效實施路徑
(一)調整教學環節安排,引導預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預習是整個教學的開端,起到了引導、啟發的效果,在這一環節,通過預習要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清楚的了解,為促進線下高效聽課做鋪墊。因此,為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可以在此階段利用信息技術,引導預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做到使用適度、使用有效。例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語文古詩內容時,重點是通過古詩內容的學習,使其感受田園生活意境,使其在古詩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激發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那么,在預習古詩的時候,為促進對古詩的理解,激發古詩學習興趣。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微課課件,在課件中茅舍、小溪、白發翁媼親昵交談、大兒除草、中兒編織雞籠、小兒臥剝蓮蓬等內容,設計田園生活情境圖,在真實視頻觀看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視頻中都表現了哪些情境,寫下來,引導其在微信群中就微課課件進行預習交流,根據學生對微課課件的了解,優化古詩教學內容,從而引導學生結合微課課件和古詩內容,根據場景找出對應的古詩語句,使其對古詩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知道古詩寫的是什么,感受寧靜、悠閑的鄉村生活圖。隨后在實際教學的時候,先讓學生就預習情況在課堂中進行講解,在表達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檢驗預習成果,根據預習實際情況,優化教學內容。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育人價值,促使信息技術應用更加科學、有效。
(二)營造課堂教學氛圍,設計情境,深化文章學習印象
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那么,為加深對文章學習印象,使其能夠自主進入學習,實現主動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圍繞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特點創造真實情境,以情促思考,在情境引導中,提高對文章的感悟能力,培養審美鑒賞素養。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語文內容時,課文講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場景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毀滅的景象,在對比分析中,表達了作業對祖國燦爛文明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為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理解文章核心情感的時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圓明園輝煌場景和毀滅經過,在視頻觀看,真實情境對比的過程中,激發情感,引人入境。然后設計開放性話題“假如你有一天去圓明園旅游了,漫步園內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進行自由交流,提高感悟能力。通過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及情境設計引導,深化對文章內容的學習印象,提高理解能力,促進文化傳承素養,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健康思想情感,激發愛國情感,培養民族精神。
(三)重難疑點教學解析,精準指導,促進知識理解消化
重難疑點教學解析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更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核心。因此,在解析重難疑點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資源整合,在分析教材內容、整合資源的過程中,進行精準指導,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學習自信心。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語文內容時,重點是文章閱讀學習,培養學生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品質,使其認識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那么,在解析這一重難點的時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圍繞“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是爬山虎的腳”這一內容繪制直觀圖片,讓學生通過視頻觀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為學生準備紅、黃、綠等三只不同顏色的粉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根據視頻觀看和文章閱讀了解,進行圖畫繪制,引導其重點理解以下內容:
①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②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蝸牛的觸角
③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嫩紅的
在理解爬山虎腳的基礎上,初步培養觀察意識,然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爬山虎爬行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情境的直觀觀看,閱讀文章相關內容分析: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觸——( )——( )——( )——( )——( ))。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高效利用,在精準指導的過程中,促進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使其充分掌握文章內容,培養觀察習慣。
(四)課后高效教學鞏固,提高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課后總結鞏固起到了查漏補缺的效果,既可以讓學生對自身的不足有一個充分了解,又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復習鞏固學習習慣。那么,為提高學習能力,增強語文教學質量,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思維導圖進行復習指引,讓學生依據導圖自主復習,根據導圖構建完整知識體系,使其掌握復習方法,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語文內容時,旨在讓學生能夠感受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通過閱讀學習,認識作者描寫人物言行外貌的寫作方法,體會我與閏土之間的友誼和懷念之情。那么,在教學完結之后,在復習的時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就此次文章內容設計思維導圖,以少年閏土為核心,以懷念瓜地少年、盼望、相見、相處、相別為分支,引導其根據導圖對文章內容進行整體復習,從相見之處“紫色圓臉、頭戴氈帽、頸套項圈”等,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從相處之處“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沙地觀魚”等,認識少年閏土的聰明能干,活潑可愛;從相別之處“不肯出門、托人待物”理解想念之情。通過思維導圖的構建促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復習,在復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感悟能力,促進思維發展。然后讓學生也嘗試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繪制自己的復習路線,在復習教學開課的時候,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進行復習交流、點評。通過信息技術在復習教學環節的應用,提高復習學習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語文教材的價值能夠有效凸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已經成為趨勢,對此,教師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應用的優勢,審視其現存問題,然后做好教學編排,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從課前預習、課堂教學氛圍營造、課中解析重難點和課后鞏固角度進行努力,做到科學、合理、適度地應用,最終實現高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毛愛國.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花炮科技與市場,2020(03):242.
[2]武曉瑞.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7):165-166.
[3]稅紅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20(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