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群,劉浩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1醫院脊柱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普及和更新換代,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急性脊柱創傷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成為臨床較為常見的創傷性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主要手段,但傳統開放式脊柱創傷手術為保證手術視野,手術切口較大,對患者身體危害較大,且術后并發癥風險較高[2]。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提高,微創技術的不斷成熟,微創脊柱創傷手術以操作簡單、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勢逐漸替代傳統手術成為脊柱創傷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3]。本研究旨在探究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脊柱創傷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脊柱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0例。參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5.13±5.07)歲。研究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45.36±5.73)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參照組實施傳統開放式脊柱創傷手術,具體方法: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使其保持俯臥位,待患者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脊柱患處做手術切口,使用拉鉤撐開椎旁肌肉,置入釘棒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待復位操作完成后使用0.9%氯化鈉溶液對手術區域進行沖洗,監測是否存在出血點,逐層縫合切口,術畢[4]。
研究組實施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具體方法: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后,使其保持俯臥位,待患者麻醉起效后,醫師在C形臂X線機引導下于脊柱患處椎弓根外側緣做l cm左右切口。鈍性分離長肌肉和多裂肌,擴張軟組織,安放工作通道,擰入椎弓根螺釘,植入釘棒,將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待復位操作完成后,使用0.9%氯化鈉溶液對手術區域進行沖洗,逐層縫合切口,術畢[5]。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指標(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總分10分,評分與疼痛呈正比。②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結束2個月內恢復正常生活為優;治療結束3個月內恢復正常生活為良;治療結束4個月內恢復正常生活為中;治療結束5個月內恢復正常生活或病情持續加重為差。總有效率=(優+良+中)/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3.33%(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參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30 30手術時間(min)179.67±17.78 116.01±12.16 16.187 0.000術后24 h疼痛評分(分)50.57±3.69 30.58±1.09 28.456 0.000住院時間(d)14.06±2.68 7.74±1.46 11.343 0.000術中出血量(L)239.67±35.31 105.89±21.87 17.642 0.000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脊柱創傷是指患者脊柱骨結構、軟組織、神經結構等產生全部或部分損傷,以神經結構的潛在損傷、急性損傷或脊柱力學不穩導致的損傷最為常見[6]。當患者脊柱軟組織或骨性結構出現損傷時,會對患者脊柱力學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脊柱無法正常載荷,使脊柱產生不可逆損傷(畸形)[7]。
脊柱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患處疼痛、頸部活動障礙、腰背部肌肉痙攣等,脊柱創傷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隨著社會交通事故的頻發,臨床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8]。人體的脊柱結構復雜且特殊,是撐起人體上肢的主要支撐,一旦發生損傷,治療障礙較高,且病情發展迅速,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很有可能會產生脊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導致脊柱功能性損傷或癱瘓等嚴重后果[9]。
傳統開放式脊柱創傷手術切口較大,為保障手術視野,通過拉鉤撐開椎旁肌肉會一定程度損傷患者的患處周圍組織,手術風險較高,且由于手術切口較大,術后恢復較慢,術后感染風險較高,臨床治療效果不佳[10]。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微創手術在治療脊柱傷方面的優勢得到臨床廣泛認可[11]。微創手術的主要優勢是微創,與傳統開放式手術比較,手術切口小,患者術中出血量少,手術風險低,對患者的身體機能傷害小,可有效促進患者恢復[12]。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脊柱創傷患者實施微創脊柱創傷手術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脊柱功能盡快恢復,緩解術后疼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