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冉福林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 桂林 541001)
癌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會出現形體改變,還可導致部分臟器功能喪失,產生劇烈疼痛感。化療干預作為癌癥治療的常用手段,雖可降低病死率,但化療藥物刺激性較大,易引起水腫、消瘦、疲乏無力、嘔吐、惡心、脫發等不良生理反應[1],此外,長期不良反應還可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抵觸、煩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治療工作的進展。因此,為減輕患者身心痛苦,還需注重治療指導[2]。常規干預雖能保證藥物按時供給,注重病情觀察,但易忽視患者心理狀態,針對此項不足,有研究[3]指出,注重心理干預,可減輕患者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樂觀態度接受治療。基于此,旨在探究癌癥患者化療期間進行心理干預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實施化療干預的癌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54.46±4.17)歲;平均病程(16.89±2.45)個月;疾病類型:卵巢癌8例,胃癌26例,食管癌5例,肺癌19例,胰腺癌2例。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54.13±4.45)歲;平均病程(16.57±2.62)個月;疾病類型:卵巢癌7 例,胃癌27例,食管癌4例,肺癌20例,胰腺癌2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病理活檢、影像學、體征評估,確診為癌癥;②患者無化療藥物過敏反應;③患者KPS(卡氏功能狀態評分)≥60分,年齡≥20歲;④患者能準確表達內心感受。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血液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者;②記憶力、理解力存在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除進行常規的病情監護、用藥指導外,還需注重日常生活中飲食調節,注重飲食清淡,減輕胃腸負擔,對禁食禁飲、胃腸道反應者建立營養支持。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心理干預,主要措施包括①成立心理干預小組:每周開展1次心理干預活動,第1次干預以了解為主,傾聽患者主訴,并指導患者自我調節;第2次干預主要介紹化療、癌癥相關知識,并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第3 次干預組建病友交流會,通過展望、鼓勵、啟動等方式幫助患者構建美好未來和妊娠理想;第4次干預主要以溝通為主,促使患者保持良好、樂觀狀態,按此規律反復進行。②社會支持系統:為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需邀請家屬參與本次干預,多陪伴、安慰患者,強調家庭支持對患者病情恢復的重要性,促使患者感受愛與歸屬感;③行為放松療法:在患者治療期間,需營造溫馨、舒適的環境,注意調節室內光亮和溫度,保持光線柔和,溫度維持在22 ~24 ℃,并根據患者喜好,選擇相應輕音樂,讓患者進行意念想象美好畫面,閉目養神,在呼氣時保持全身肌肉放松。對于想象力欠缺者,可引導患者想象平靜、快樂、美好的景象,并在結束放松療法后,幫助患者回到最開始的意識狀態;④生活疏導:在患者化療期間,易引起厭食、嘔吐、惡心等癥狀,患者會產生緊張、不安、悲觀等負性情緒,對此干預人員需使用針對性語言給予患者安慰、鼓勵、解釋,并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在適當時機給予鼓勵和安慰。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心理彈性水平、希望水平、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評分(SDS評分)。采用CD-RISC(心理彈性量表)評估兩組心理彈性水平[4],包括25個條目,樂觀、自強、堅韌3個維度,采用五級評分法,最高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高。采用HHI(希望水平量表)評估兩組希望水平[5],包含12個條目,3個維度,即與他人保持的親密關系、準備采取的積極行動、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最高分48分,分數越高表明希望水平越高。SAS評分[6],包括驚恐、害怕、疲乏、哭鬧、緊張等項目,分數>51分代表焦慮狀態嚴重。SDS 評分[7],包括缺乏興趣、坐臥不安、激怒、夜間睡眠、抑郁等項目,分數>53分表明抑郁狀態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理彈性水平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樂觀、自強、堅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希望水平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親密關系、積極行動、積極態度、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負面情緒比較 干預前兩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心理彈性水平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1 兩組心理彈性水平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時間干預前例數60 60干預后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總分36.87±3.66 37.11±3.41 0.372>0.05 58.61±4.95 45.33±3.10 17.612<0.05 60 60樂觀3.54±1.69 3.56±1.54 0.068>0.05 9.41±1.28 5.16±1.01 20.190<0.05自強10.74±2.16 10.95±2.49 0.493>0.05 21.18±3.62 15.54±1.87 10.722<0.05堅韌20.44±2.22 21.01±2.39 1.354>0.05 28.15±2.16 25.08±2.33 7.485<0.05
表2 兩組希望水平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hop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2 兩組希望水平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hop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時間干預前例數60 60干預后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總分19.54±1.88 19.69±1.45 0.489>0.05 32.88±3.62 25.10±2.47 13.751<0.05 60 60親密關系6.54±1.25 6.66±1.28 0.520>0.05 12.41±2.31 10.28±1.49 6.002<0.05積極行動5.69±1.26 5.88±1.47 0.760>0.05 11.69±1.84 9.85±1.13 6.601<0.05積極態度5.12±1.17 5.03±1.09 0.436>0.05 9.17±1.52 6.60±1.41 9.602<0.05
表3 兩組負面情緒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egative emo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3 兩組負面情緒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egative emo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注: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SAS評分(分)干預后12.85±1.51 28.94±2.46 43.178<0.05例數60 60干預前46.89±3.64 46.51±3.73 0.565>0.05干預后10.12±1.57 25.97±2.54 41.116<0.05 SDS評分(分)干預前50.05±2.59 50.21±2.62 0.336>0.05
癌癥具有較高病殘率和病死率,一旦確診,就會面臨死亡威脅,患者會出現強烈軀體痛苦和心理壓力,化療雖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化療期間產生的不良反應,會加劇患者焦慮、抑郁、不安、悲觀等負面情緒,尤其是青年群體,心理負擔更重[8]。一方面擔心化療引起的消瘦、顏面浮腫、脫發等癥狀,另一方面可造成家庭破裂、婚姻不協調[9]。患者長期負面情緒,還可導致機體免疫識別系統減弱,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分泌、血清素、多巴胺、神經遞質分泌異常,加劇病情惡化,因此,更應注重患者心理干預,改善負性情緒,消除內心顧慮[10]。
心理干預不僅能穩定患者情緒,使患者保持樂觀情緒積極治療,還能降低機體兒茶酚胺水平,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利于病情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樂觀、自強、堅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親密關系、積極行動、積極態度、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SAS評分、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心理干預能減輕患者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使其保持良好心態面對治療,且良好的情緒和健康的心理狀態能改善免疫力,促進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從而形成良好循環,消除患者顧慮和擔憂。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用于化療治療的癌癥患者效果顯著,能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保持良好心態積極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