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健,陳可鋒,洪杏高
(陽江市陽東區人民醫院骨科,廣東 陽江 529500)
創傷骨科是醫院骨科的一個分支,主要治療人體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各種創傷疾病。微創技術指手術治療過程中采用特殊的手術處理模式與設備,具有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康復時間短、手術傷口創面小等優勢,能減輕患者疼痛,為患者快速恢復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對患者生活影響較小[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微創技術得到快速發展[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6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本院創傷骨科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微創技術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本院創傷骨科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分為微創技術組和常規手術組,每組40 例。微創技術組男25 例,女15例;年齡22~48 歲,平均(35.6±6.2)歲;創傷類型:髖關節創傷17 例,膝關節創傷13 例,肩關節創傷10 例。常規手術組男 24 例,女 16 例;年齡 23~49 歲,平均(36.3±6.5)歲;創傷類型:髖關節創傷16 例,膝關節創傷12 例,肩關節創傷12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具有正常的肝腎功能;均具有清晰意識;均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排除標準:神經系統疾病者;血管系統疾病者;嚴重器官衰竭者。
1.3 方法 常規手術組依據患者實際病情行全身或局部麻醉,墊高患處,保持高度清晰的手術視野,常規消毒鋪巾,將手術入路設定在三角肌、胸大肌間隙,鈍性分離組織,保護患者頭靜脈,顯露骨折部位,清理受損位置組織與瘀血,用克氏針暫時固定,將骨折良好復位后使用鋼板、螺釘進行內固定,常規清洗、縫合切口,敷料加壓包扎止血。
微創技術組使用石膏或支架進行術前固定制動,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4~12 d 后給予手術治療。對患者行全身麻醉,備好止血帶,在患肢外側開一切口,置入內窺鏡,采用動力系統將對視線造成影響的物質清除,能對內部情況進行清晰觀察后觀察并處理軟骨、半月板等部位損傷與卡壓情況,之后復位骨折,整個流程保證無菌操作。如患者傷口存在異物,用鑷子取出,充分重視引流環節,采用0.25%復方氯霉素地塞米松紗布進行處理。完成手術后用無菌棉墊包扎,定期換藥,每2 天1 次,直至傷口完全愈合。由于患者創傷程度與部位不同,因此,醫護人員需準確診斷,制定合理、科學的治療方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腫脹、腔內異物留存。
1.5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術后患者無傷口疼痛感,日常生活恢復正常;有效:術后患者傷口疼痛感輕微,日常生活未受不良影響;無效:術后患者傷口疼痛感劇烈,日常生活受嚴重不良影響[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微創技術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手術組,術中出血量、換藥次數均顯著少于常規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微創手術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常規手術組的80.0%(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微創技術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明顯低于常規手術組的20.0%(P<0.05),見表3。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微創技術組(n=40)常規手術組(n=40)t值P值換藥次數(次)12.3±1.4 28.4±1.7 46.237<0.05手術時間(min)85.8±6.2 118.5±7.6 21.086<0.05術中出血量(mL)171.4±19.6 345.3±28.5 31.797<0.05切口愈合時間(d)20.3±1.5 33.2±1.3 41.103<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創傷骨科主要是指患者受外力、外傷打擊產生病癥,如四肢骨折、腰椎骨折及關節脫位、關節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及肌肉軟組織損傷。微創技術充分利用當代先進技術和設備,使用電子鏡像取代肉眼直視,使用細長器械取代手術刀,以最大限度減少誤傷,縮小切口路徑,減少組織損傷,最大限度保護機體完整組織,完成觀察、診斷、治療體內病灶工作,具有創傷小、出血量少、術后疼痛輕等優勢,不會造成瘢痕,且術后恢復時間短,預后效果良好。微創技術使人性化治療目標得以實現[4]。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常規手術雖能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需固定患者、重建結構,會對患者骨骼再生造成不良影響,無法有效滿足骨骼生物特性,會出現內固定不牢固、傷口愈合速度較慢等情況,且術后并發癥較多,影響患者術后康復[5]。而微創技術能減輕患處周圍組織、肌肉損傷,操作簡便,患者恢復效果良好[6]。
有研究[7-10]表明,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效果良好,能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微創技術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手術組,術中出血量、換藥次數均顯著少于常規手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手術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常規手術組的80.0%(P<0.05)。微創技術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明顯低于常規手術組的20.0%(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