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斌,胡瑩
(1.宜春市中醫院內一科,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市第三人民醫院身心科,江西 宜春 336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作為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占糖尿病并發癥的50%以上,致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也會引起其他糖尿病并發癥的發展[1]。西藥對于DPN尚無有效治療手段。中醫認為,DPN患者肢體末端氣血運行不暢,四肢厥冷不溫,失于溫養而肌肉筋脈遂現麻木疼痛之感[2]。當歸四逆湯據《傷寒論》典籍而來,尤以氣血痹阻,血虛寒凝類型疾病為主[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血虛寒凝型DPN治療中運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64例血虛寒凝型DPN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6 例;年齡49~67 歲,平均(55.16±3.46)歲。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53~73歲,平均(55.69±4.27)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按照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診斷標準[4];②中醫辨證分型為血虛寒凝型;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等嚴重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免疫缺陷疾病者;③合并血糖控制不穩定者;④合并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系統性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糖尿病健康宣教,指導患者監測血糖,控制飲食,開展運動。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口服甲鈷胺膠囊(北京星昊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4,規格:0.5 mg×24粒),每次0.5 mg,每天3次,可根據年齡、癥狀酌情增減。口服維生素B1片(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596,規格:10 mg),每次5~10 mg,每天3次。口服葉酸片(北京麥迪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1020317,規格:0.4 mg×31片),每次0.4 mg,每天1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藥物配方:炙黃芪、白芍、雞血藤各25 g,當歸、桂枝、地龍、甘草、大棗各10 g,細辛、通草各5 g,蜈蚣2條。伴有上肢加重者,添加桑枝25 g,片姜黃10 g;伴有下肢加重者,加牛膝、川懷、杜仲、續斷各10 g;伴有濕邪者,加防己10 g,木瓜、薏苡仁各15 g;伴有陽虛者添加制附子、吳茱萸各5 g。以水煎服至300 mL,早晚餐前溫服,每天2 次。3 劑為1 個療程,連服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及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評分改善情況。TCSS評分包括癥狀評分(6 分)、反射評分(8 分)及感覺檢測評分(5 分),共15 個條目,其中,癥狀評分1 分為有,0 分為無;反射評分0 分為正常,1 分為減弱,2 分為無;感覺檢測評分 0 分為正常,1 分為異常。總分 0~19 分,TCSS 評分≥6 分為 DPN 截斷點[5]。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正中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治療前后使用華西科創生產的神經肌電圖儀ZRM11-ZET-100 測定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SNCV)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MNCV)。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與TCSS 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與TC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與TCSS評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and TC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與TCSS評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and TC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cores)
注:TCSS,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32 32中醫癥候積分治療前8.12±2.58 8.29±2.84 0.251>0.05 TCSS評分治療后6.46±1.97a 4.95±1.13a 3.761<0.05治療前4.59±0.66 4.52±0.59 0.447>0.05治療后3.67±1.41a 2.46±0.67a 4.385<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的SNCV、MNCV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Table 2 Comparison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Table 2 Comparison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m/s)
注:SNCV,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對照組(n=32)腓總神經觀察組(n=32)MNCV 37.18±2.87 42.47±3.88a 36.87±3.49 49.68±3.91ab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正中神經SNCV 37.59±2.67 45.17±3.06a 38.04±3.19 50.23±3.32ab MNCV 42.28±2.81 49.68±3.15a 42.39±2.86 56.37±3.42ab SNCV 32.51±2.07 37.64±3.35a 32.11±1.89 44.33±3.19ab
DPN臨床表現為四肢麻木、腱反射減弱、肌肉無力、拘急疼痛等癥狀。血管病變、神經生長因子活性喪失、代謝異常、遺傳、自身免疫功能下降、血液流變動力學改變等因素均可能導致DPN[6]。糖尿病患者由于體內多元醇代謝異常、血脂代謝失衡,微血管病變,加上氧自由基及超氧化物的影響,DPN的發病風險更高。常規治療手段主要使用甲鈷胺、維生素B1及葉酸,以改善神經細胞內核酸、蛋白質和脂質的代謝,加速已退化或病變萎縮的神經組織修復和功能恢復,從而改善運動和外周神經功能[7]。
中醫將DPN 歸為“痹證”“麻木”“痿證”范疇。臟腑功能不足、血液運行不暢、氣虛瘀阻,血氣失衡,導致寒濕入侵,經脈痹阻,引發痹證。當歸四逆湯具有養血通脈、發表溫中等作用,主治血虛受寒、腰腿麻木、手足厥寒等癥[8]。該方以當歸為君藥,桂枝、白芍、通草等為臣藥。當歸具有養血活血,溫經散寒作用;桂枝具有祛寒通絡,溫經通脈作用;白芍具有補血益氣、滋陰養血作用;大棗可調和諸藥,具有養陰血,降燥烈作用。諸藥合用,起益氣健脾、除寒振陽、通經復脈、通絡止痛等作用[9]。應用于DPN治療中,可抗血小板凝聚、鎮痛消炎、降低纖維蛋白原水平,改善血液流變動力學指標,加強神經傳導功能,顯著改善臨床癥狀[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中醫癥候積分與TC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當歸四逆湯加減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機體功能。同時,治療后,兩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SNCV、MNCV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當歸四逆湯加減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升神經傳導速度。
綜上所述,運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血虛寒凝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應用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