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遙,郝英英
(1.九江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江西 九江 332000;2.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西 九江 332000)
高膽紅素血癥是臨床常見的新生兒疾病,若無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持續進展可引起神經系統、腎臟功能損害,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1]。目前,藍光照射是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新生兒各方面機體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治療見效慢,且易并發腹瀉、皮疹等癥狀[2]。有研究[3]表明,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具有促進肝腸循環,加速膽紅素代謝的作用,有助于緩解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臨床癥狀。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藍光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應用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對其肝功能及膽紅素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17例,女19例;日齡2~4 d,平均(3.07±0.03)d;體質量2.6~4.0 kg,平均(3.30±0.41)kg。對照組男18例,女18例;日齡2~5 d,平均(3.10±0.05)d;體質量2.5~4.0 kg,平均(3.32±0.39)kg。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4]中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兒均為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且符合光療指征;③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兒父母單方或雙方存在家族遺傳病史;②合并嚴重系統性疾病或先天性缺陷性疾病;③伴影響指標觀測或臨床療效判定的生理或病理狀況;④患兒母親存在腹瀉、痢疾等胃腸道疾病史,或于分娩前1個月內使用抗生素及微生態制劑治療。
1.3 方法 對照組單獨進行藍光照射治療。使用黑布遮擋患兒的雙眼及生殖器,給予藍光照射治療,藍光波長425~474 mm,持續照射24 h,24 h為1個周期,共治療2個周期。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治療,藍光照射方案同對照組。給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小培菲康,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105,規格:1 g)口服,每次0.5 g,每天2次,溫水沖服,治療4 d。兩組治療期間均嚴密監測患兒癥狀、體征,控制保溫箱溫度適宜。
1.4 觀察指標 ①肝功能及膽紅素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4 d后,采集兩組外周靜脈血3 mL,使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水平;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總膽紅素(TBIL)水平。②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嚴密監測患兒癥狀、體征,比較兩組腹瀉、失水過多、皮疹、體溫過高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肝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AST、AL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4 d 后,兩組AST、ALT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比較(,U/L)

表1 兩組肝功能比較(,U/L)
注:AST,谷草轉氨酶;ALT,谷丙轉氨酶。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4 d后ALT 44.83±2.40 44.95±2.41 0.212 0.833 26.91±2.07a 31.68±2.10a 9.706 0.000組別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AST 45.29±2.43 45.27±2.46 0.035 0.972 27.82±1.88a 32.17±1.96a 9.610 0.000
2.2 兩組TBIL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BI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4 d后,兩組TBIL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BIL水平比較(,μmol/L)

表2 兩組TBIL水平比較(,μmol/L)
組別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治療前243.84±13.71 247.39±14.13 1.082 0.283治療4 d 153.76±10.94 178.49±11.08 9.529 0.000 t值30.814 23.023 P值0.000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復雜,表現為多種原因導致的膽紅素水平異常增高,治療難度較大。該病發生主要與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低下、膽紅素代謝異常密切相關,且新生兒相對較弱的肝腸循環能力也是重要誘發因素之一[5]。
目前,藍光照射廣泛應用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治療,效果確切。通過藍光照射可促進患兒血液中的未結合膽紅素向水溶性異構型體轉化,進而使自身性質、排列結構及排泄途徑均發生改變,最終經膽汁排泄至腸腔或經尿液排出體外。此外,該類水溶性異構型體難以通過血腦屏障,不會對患兒的腦神經造成負面影響[6-7]。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可通過抑制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抑制結合型膽紅素分解,并促進其向糞膽原轉化,最終隨糞便排出體外。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組分中包含的雙歧桿菌、嗜乳酸桿菌及糞腸球菌,均屬健康人群腸道中的正常菌群。經口服給藥后,患兒腸道內正常益生菌得到明顯補充并迅速建立腸道菌群,形成腸道生物屏障,明顯改善腸道蠕動,增強膽紅素的排泄功能,利于盡早控制病情,減輕疾病對患兒肝功能造成的損傷。此外,藍光照射對患兒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患兒治療期間可出現腹瀉、失水過多、皮疹、體溫過高等不良反應;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能抑制患兒腸內致病菌,平衡腸道菌群,激發患兒機體免疫力,從而顯著減少不良反應發生[8-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d 后,兩組AST、ALT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4 d后,兩組TBIL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56%(P<0.05)。表明在藍光治療基礎上加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可減輕患兒肝功能損傷,降低膽紅素,利于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在藍光照射治療基礎上加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治療效果顯著,可促進患兒肝功能改善,進一步降低TBIL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