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楊位軒,萬元春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醫院消化科,江蘇 淮安 223300)
有創膽管造影技術作為重要的膽系造影技術,能清晰展示膽系內部結構,但在應用過程中也會對人體造成損傷[1]。尤其對于膽總管結石老年患者而言,有創造影技術方式會給身體造成較大損傷,不利于患者預后[2]。內窺鏡逆行胰膽造影技術(ERCP)作為先進的膽管造影技術,屬于微創型手術方式,能清晰展示膽管系內部情況,減少老年患者造影時的痛苦,安全性高[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60 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治療性ERCP 技術治療老年人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 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年齡分為青年組與老年A組、老年B組,每組20例。青年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18~59 歲,平均年齡(44.58±3.06)歲。老年A 組男11例,女9例;年齡60~69歲,平均年齡(65.55±1.25)歲;老年B 組男 10 例,女 10 例;年齡 70~80 歲,平均年齡(75.55±1.25)歲。老年A 組與老年B 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WHO 膽總管結石臨床診斷標準;接受MRCP等影像學檢查;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ERCP插管不成功患者;重癥慢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癌癥、腫瘤患者;過敏性患者。
1.2 方法 治療設備:球囊導管、針狀切開刀、取石網籃、斑馬導絲、高頻電發生器、造影導管、乳頭切開刀、機械碎石框籃、鼻膽管。
術前準備:患者接受磁共振+MRCP影像學檢查,評估患者病情,確定膽總管結石患者是否耐受ERCP。掌握患者肺部功能情況、血氣分析情況等基本術前信息。告知患者此次ERCP應用內容及注意事項。如膽總管結石患者在入院初即被診斷為胰腺炎等病癥,可實施常規治療措施后再進行ERCP操作。使用吲哚美辛栓塞肛,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
ERCP 操作:患者取俯臥位,給予患者脈氧監測、心電監護,監測患者在ERCP操作期間的生理指標。結合膽管擴張、結石部位等基本信息,確定手術切口位置,切開患者乳頭括約肌與乳頭球囊。從切口進行取石,如結石較大,可預先使用碎石機碎石。醫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選擇進行鼻膽管引流。
術后治療:密切監測患者腹痛、發熱情況,給予患者二聯抗感染治療,監測患者血淀粉情況,于恰當時機停用生長抑素。需注意,針對術前已診斷為胰腺炎患者,在ERCP操作后應繼續給予抗感染治療,待患者病情緩解或治愈后再停藥。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痊愈,完全取石,膽總管結石癥狀消失;顯效,不完全取石,膽總管結石癥狀顯著改善;無效,取石失敗,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②ERCP檢查與治療情況,包括ERCP 治療惡性病例數、總計操作次數、行ERCP 治療次數、ERCP 插管成功率。③并發癥,包括大量出血、穿孔、低氧血癥、膽道感染、相關性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治療效果比較 青年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老年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老年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青年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老年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3 組ERCP 檢查與治療情況比較 青年組共操作7 次,ERCP 治療惡性病例數 1 例;老年 A 組共操作 26 次,ERCP 治療惡性病例數4 例;老年B 組共操作28 次,ERCP 治療惡性病例數6例。青年組ERCP治療惡性病比例低于老年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ERCP檢查與治療情況比較
2.3 3 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青年組無并發癥發生情況;老年A 組發生低氧血癥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0%;老年B組發生膽道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膽管造影技術,是指利用X 線檢查膽系技術,可了解人體膽部患病情況。造影技術分為有創與無創兩種,膽系結構復雜,有創造影技術能更清晰地展示人體結構內部情況[3-4]。ERCP 的發展起步于20 世紀70 年代,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已發展為內窺鏡乳頭切開術,手術切口更小。ERCP 作為重要的膽系造影技術,在膽總管老年患者治療中有顯著優勢,治療安全性較高,治療期間出血量較少,患者疼痛感低[5-6]。在應用ERCP前,需對患者感染狀態、心肺功能等各項數據進行安全評估,確定患者是否符合ERCP應用指征,能顯著降低治療風險[7-8]。膽總管結石是應用ERCP 的主要疾病,治療效果顯著。臨床研究[9-10]顯示,ERCP 屬于微創造影技術,適用于各個年齡段患者,將其應用于膽總管結石的治療中能取得顯著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年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老年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老年B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青年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老年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青年組共操作7次,ERCP治療惡性病例數1例;老年A組共操作26次,ERCP治療惡性病例數4例;老年B組共操作28次,ERCP治療惡性病例數6例。青年組ERCP治療惡性病比例低于老年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青年組無并發癥發生情況;老年A 組發生低氧血癥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0%;老年B組發生膽道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為,治療效果、ERCP檢查與治療情況差異性主要因老年B組年齡為70~80歲,屬于高齡老年患者,身體機能衰老程度高,治療效果欠佳。但總體而言,ERCP技術對于老年患者影響較低,安全性高,老年A組在ERCP技術治療后各項數據指標同青年組、老年B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ERCP技術適用于膽總管結石老年患者。
綜上所述,EPCP作為先進的膽管造影技術,應用效果顯著,能提升治療安全性,適合膽總管結石老年患者,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