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梅,韓冬,王莉
(1.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遼寧 沈陽 110043;2.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遼寧 沈陽 110043;3.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第二人民醫院內科,遼寧 沈陽 110043)
2 型糖尿病為臨床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主要發病人群為30~40 歲的中青年。2 型糖尿病為患者機體中的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導致患者體內的糖分無法實現有效利用及分解,導致患者機體發生血糖濃度提升,持續高血糖會引發相關并發癥,因此,在二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一般實施口服降壓藥為患者進行治療,能更有效地促進患者機體的血糖代謝,但治療效果不佳[1-2]。長效胰島素易溶解于酸性溶液,因此,需為患者實施皮下注射治療,長效胰島素在體液及皮下組織中會產生沉淀物,緩慢實現胰島素釋放,有效緩解血糖情況,使其達到正常水平[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 型糖尿病患者實施長效胰島素、口服降糖藥治療,比較與常規降糖藥物治療的效果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討組與常規組,每組50 例。研討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45~85歲,平均年齡(54.4±2.5)歲。常規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5~85歲,平均年齡(54.3±2.6)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2 型糖尿病疾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心肝腎器質性病變者;無法配合本研究者。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口服降糖藥治療,二甲雙胍(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10)口服,每天3 次,每次0.25 g,拜糖平(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05)口服,每天3 次,每次50 mg,治療時間為3個月。
研討組采用口服降糖藥聯合長效胰島素治療,口服降糖藥的服用藥物及劑量同常規組,為患者加用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每天1 次,最初劑量為8 U,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調整藥物劑量,治療時間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代謝指標(空腹血糖值、餐后2 h 血糖值、胰島β 細胞分泌指數、糖化血紅蛋白、血糖曲線面積),低血糖、體質量異常發生率,胰島素抵抗指數、C反應蛋白水平。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有效,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處于理想水平;顯效,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降低;無效,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無變化,部分患者血糖水平升高。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糖尿病治療效果比較 研討組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6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代謝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代謝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討組代謝指標情況均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代謝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代謝指標比較()
組別研討組例數50常規組50 t值P值空腹血糖值(mmol/L)治療前13.84±3.25 13.93±3.37 0.136 0.892治療后7.27±1.34 9.03±1.31 6.641 0.000餐后2 h血糖值(mmol/L)治療前16.82±4.42 16.90±4.48 0.090 0.929治療后9.26±2.32 11.04±2.21 3.928 0.000胰島素細胞β分泌指數(%)治療前1.64±0.51 1.61±1.53 0.132 0.896治療后2.74±0.74 2.16±0.54 4.477 0.000糖化血紅蛋白(%)治療前11.32±1.35 11.31±1.34 0.037 0.970治療后6.78±2.43 8.43±2.32 3.473 0.001血糖曲線面積(mmol/L)治療前61.32±7.35 61.31±7.34 0.007 0.995治療后42.78±2.43 52.43±2.32 20.310 0.000
2.3 兩組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情況、C 反應蛋白指標比較研討組胰島素抵抗指數、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討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明顯低于常規組的22.00%(P<0.05),見表4。
表3 兩組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情況、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情況、C反應蛋白指標比較()
組別常規組(n=50)研討組(n=50)t值P值胰島素抵抗指數6.21±0.74 4.24±0.51 15.500 0.000 C反應蛋白(mg/L)5.24±0.31 4.32±0.54 10.448 0.000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2 型糖尿病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主要由于肥胖、飲食和遺傳因素導致,需為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法,避免出現腎臟、心臟及神經系統病變,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 型糖尿病已成為威脅人類身體健康的非傳染性的重大疾病,2型糖尿病主要發病原因為患者自身對于胰島素的抵抗能力下降,導致患者的胰島β 細胞的分泌功能減退,無法實現有效分泌長效胰島素,對于血糖無法有效調節而引發的血糖水平升高情況,患者持續血糖水平較高會導致出現較多的糖尿病并發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因此,需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4-6]。
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采用降糖藥實施治療,二甲雙胍屬于基礎性2 型糖尿病治療藥物,能調節患者的血糖水平,抑制患者肝臟葡萄糖的生成量,有利于葡萄糖在肝臟中的代謝,有效降低患者機體血糖水平;同時,2型糖尿病患者需實施飲食控制,二甲雙胍能控制患者的食欲并減低血脂,實現細胞的有效酸化,但治療效果存在一定局限。由于二型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病程較長。單純利用降壓藥物、降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與胰島素有效結合,增強治療效果及用藥安全性。長效胰島素會在酸性溶液中大量溶解,因此,通過皮下注射能使其溶解度下降并形成一定的沉淀物,使藥物進行轉換,有效穩定血糖水平,長效胰島素在人體中能維持藥效24 h以上,有效實現血糖水平的控制,且不會出現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屬于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手段,適用于臨床2 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7-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討組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常規組的6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討組代謝指標情況均優于常規組(P<0.05)。研討組胰島素抵抗指數、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常規組(P<0.05)。研討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明顯低于常規組的22.00%(P<0.05),與文希等[6]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長效胰島素能有效改善患者胰島功能,有效穩定血糖,且使用過程中能避免出現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