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地區在政府的扶持下都進入了高速發展和建設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各地區的財政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時期如何踐行財政支持下的縣域經濟發展也成為各地區政府所重視的問題。文章對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難點進行分析,討論了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并提出了個人的見解。
[關鍵詞]財政:縣域經濟: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127;F8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08-0054-02
一、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難點分析
(一)財政入不敷出,其中的矛盾制約了經濟發展
現如今很多地區的省政府都在對城市實行定額上交和分稅制這兩種財政政策,也就是在原來的交稅基礎上改成了定額上交,收入也劃分成稅種當中的分稅制,對于其他項目所獲得的利潤都是在年終的時候再進行結算并上交。很多時候政府的財政稅收無法滿足地區建設的財政支出,出現了入不敷出的情況,制約了縣域經濟的有效發展[1]。
(二)受到資金瓶頸的制約,財政無法發揮出職能的價值
首先,對各地區的工商業經濟進行分析能夠看出,很多單位和縣級政府雖然會接受國家財政方面的補貼和優惠政策支持,但是轄區內大部分中小型的企業自身經營不善一直都處于虧損的狀態,財政在對其資金支持的時候也有很大的壓力。這些中小企業在投資或者融資時會向銀行貸款,這樣也會讓一些縣級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阻礙,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也無法達到理想的狀態,所以財政很難從中籌集稅收收入資金。另外,縣域內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會根據市場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改革,這其中必定會存在風險,而當地的財政卻無法對其有效的實施監管,再加上企業在改革之后不會向財政報告財務報表,所以在一些工作上財政就無法發揮出最大化價值。
其次,就農業經濟方面而言,財政通過農業獲得的收入渠道十分單一,因為這些資金在匯集以后主要用于對內部工作人員的工資支出,能夠用于發展縣域經濟的資金并不多。財政在對農業上的扶持現如今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機制,而且各地區的財政在對農業發展撥款的時候也有限制,從相關的數據來看,有些地區的財政在農業上的資金投入和其他方面上的投入相比有較大差異,主要是財政在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比較少,而且項目的不同也會出現差異,所以整體效應無法發揮出有效作用,這樣一來農業建設時很難進行有針對性地完善,所以經常會出現農業基礎設施設備故障和落后,對于當地的農業發展而言極為不利。而且農產品開放方面也沒有財政制度作為保障,再加上資金投入上的不足,導致縣域內的農業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下降,農民的收入也受到影響,基本上只能增加產量但是收入還是之前的規格。
最后,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上出現了支付危機,主要是因為當地財政在養老保險方面的基金來源不穩定或者不足,一直存在的收費也會受到各種企業在破產上的補助影響,所以企業繳費和養老保險繳費都存在較大的負面效果,清繳破產企業所欠養老金十分困難,公民的稅收占有率比較小,無法滿足其他方面的財務支出比例要求。有些中小型企業因為運營不合理而在破產的邊緣徘徊,員工的工資不斷壓縮,而且老員工的養老保險無法正常供給。然后是隨著城市老齡化的增加,對于退休后員工發放的退休金就會增長,而從整體上來講,企業在發展當中,對于安置退休員工的養老金的金額有所提升。因此,我國有很多的城市中縣政府在供給養老金的問題上總是收入小于支出。再加上部分地區需要支持大型企業維持當地經濟的發展,這會帶來較大的財政支出,所以財政部門的負擔就會極大化增加。例如,某縣級政府內所管轄的一個大型企業在編的退休工人約1150人,近些年經濟發展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對于職工的工資降低,那么這就會連帶著當地的養老保險繳費的基數下降,從而導致當地財政部門的壓力增加[2]。
(三)公務人員的工資和縣域經濟矛盾
地方財政在財力上出現明顯的不足,主要是因為受到氣候方面的影響,當地的一些企業不得不通過招商引資或者是融資來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它們需要很大的資金支持,而且收入并不樂觀,這樣就會給當地政府的財務帶來很大的壓力。然后是縣域公務人員的收入水平比較低,各部門之間能夠協調的資金有限,還有一些中小型的企業收入本就不多,這些問題都會增加當地財務經濟的矛盾。無論是省市還是縣,都會設有不同的事業單位,其中所包含的人員有很多,他們是需要發放工資的,那么這些資金的來源就是當地企業或者是其他部門上交的稅務,再加上其他各行業如教育、科研、畜牧等部門的公務人員,龐大的數量下需要發放的工資也很多,所以政府的資金運轉比較困難。
(四)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很多地區的發展都出現了不平衡的情況,例如一些沿海的城市當中,一般情況下靠海的縣域經濟發展都比較快,而且企業和政府的重點規劃都在這一部分地區的發展當中,那么不臨海的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就不是很樂觀,財政的收入主要就是依靠著沿海縣域,但是為了發展均衡,就要向其他不發達的地區提供資金、政策及技術等方面的幫助。深入分析的話,這種互補的發展方式雖然能夠有效地維持縣域經濟的平衡,但是相對來說對于當地的財政管理卻會存在很多問題,從而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建設。
二、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堅持以稅聚財,提高收入的質量
財政在進行運營的過程中,對于所管轄的縣域應當制定科學的收入計劃,減少其中的水分存在。對于一些比較落后的地區應當適當減少稅收,把比較發達的地方稅收填補到欠發達地區,幫助其發展經濟,盡快追趕平衡,然后恢復統一的稅收,這樣就能夠保證當地經濟的穩定發展,而財政的資金也能得到及時的填補,這對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在征稅時,要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把各公務人員的工作納入考核,以此來達到約束效果。同時,應根據縣域各行業發展的情況建設完善的監管體制,避免偷稅、漏稅、逃稅等情況發生[3]。
(二)優化支出管理,維護社會穩定
一方面要保證公務人員的工資發放,進一步對當地事業單位的編制進行完善,加強在工資發放時的監管,由財政部門建立監督小組,時刻跟蹤每一筆資金支出的具體走向,然后進行績效評價,根據政府指定的績效指標來考核各預算單位支出情況。同時,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等,將縣域大型企業和中小民營企業當中的人員逐步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當中,確保當地各種資金的有效周轉,并達到社會穩定的效果。
(三)加強財源建設,支持經濟發展
各地區的財政部門和縣級政府應當建立融洽的關系,然后根據國家所頒布的一些政策法規來發展不同的項目,并把重點放在一些新型項目上,一旦確定就要保障投資。對于當地的農業應當改善發展的方向,從單一轉化為多元化,例如從前是以單一的種植為基礎,可以將其拓展為觀光、特色等模式,致力于打造綠色產業發展供應鏈。而當地的政府也要多支持一些新型企業的建立,在其需要資金的時候予以補助,只要有效益都可以跟進,并為當地的經濟提供穩定的基礎[4]。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各地區的財政應當與當地的縣級政府科學地配合,致力于發展部分區域的經濟發展,協調好各部門的運作基礎上保證資金效益,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加大政策扶持,從而構建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財政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記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財政局[J].中國財政,2020(4):30-31.
[2].沈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沈陽市推進縣域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J].沈陽市人民政府公報,2018(11):14-17.
[3]唐詩蕊. 縣域內義務教育經費監管方式及其成效評價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4]五華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五華縣實體經濟“應急轉貸”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J].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報,2020(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