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芳
摘 要:對于數學教師來說,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創設情境是一門學問與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激活思維、多樣訓練、啟迪智慧,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結合學生已有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創設生動形象、富有情趣的情境,讓學生融情入景,在情境之中運用數學思維、掌握數學方法,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以及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主動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學情境;興趣;素養
當前,情境教學法已經深入小學各科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情境創設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切實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身心發展規律,創設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
一、創設懸念,引趣生疑
小學生雖然其知識儲備不足,生活閱歷也少,卻擁有一顆好奇之心,對探究未知背后的秘密欲望強烈,因此,抓住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之中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和制造一些懸念,使得學生在懸念的激發之下產生強烈好奇心,催生其揭秘這一問題答案的強烈學習意識以及學習動機。如在“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課,教師創設了一個懸念,那就是讓學生隨意說出一個不管是幾位數的數,教師當場可判斷出這一個數是否能被3整除,而學生聽了教師的一番話后,一副難以置信的樣子。不少學生躍躍欲試,任意說出幾個數,教師立刻進行判斷是否能被3整除,經驗證教師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由此學生立刻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疑問:為什么老師不經過計算就能對這一答案進行判斷?有什么妙招嗎?看到學生的追問、好奇以及疑惑,教師乘勢引導學生對這節課的新知進行學習與探求。
二、制造矛盾沖突,憤悱導思
疑問與驚奇代表著思維的開始。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實際上經歷了“平衡到失衡到再平衡”這樣一個反復漸進的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結構創設一些富有挑戰性、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調動已有知識試圖解決問題時發生一些認知沖突。問題串的出現使得學生的心理平衡被打亂,處于一種“憤、悱”的心理狀態,學生的求知欲望格外的強烈,并且產生了強烈的探究之心。如“圓柱體體積計算”一課,教師通過問題串引發一系列的矛盾沖突,打破學生心理平衡。起點問題就是圓柱體容器里的水的體積該怎么計算,教師的提問也讓學生進入思考的狀態之中,很快有學生回答,把圓柱體容器里的水倒到正方體的容器中,然后再進行測量。而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又該怎么計算呢?有學生說將橡皮泥捏成長方體,從求長方體的體積得出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教師繼續提問:但如果圓柱體是鐵塊,這一體積又該如何計算?就好比操場的柱子的體積、廣場上柱子體積等。這樣層層遞進以及與不斷推翻之前的一些假設,學生被引入更深的疑問之中。由淺入深的問題情境創設使得學生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矛盾沖突,他們也積極主動地投入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之中,催發出數學思維以及迫切探究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這一強烈的愿望以及訴求。
三、聯系生活,激趣生思
生活是問題的源頭,生活也是數學的源泉。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興趣中點燃探究思維的火花。例如,講解“按比例分配”一課時,教師則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兩個人一起開辦加工廠,一個人銷售產品2000件,另一個人銷售5000件,一年后,整個車間收入20萬元,請學生能算一算,怎樣才能讓兩人公平合理地拿到自己的收益?列舉與生活緊密相連的事例,讓學生產生親切感、親近感,拉近與數學之間的距離,積極解決問題,使得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主動學習數學的心理。
生活化的情境能運用到數學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比如導入環節,在教學“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認識”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出示了多媒體課件,展示高鐵最快每小時行駛速度,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度,維多利亞瀑布的年平均流量,讓學生觀察畫面,說一說從圖中都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讓學生從生活場景入手,輸入與本節課有關的數學內容,有助于教師點明課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并順利進入下一階段的教學。
四、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在數學教學之中,幾何圖形知識內容必不可少,教師通過創設操作情境引導學生感受圖形的具體特征。比如,在教學三角形時,讓學生羅列生活中具有三角形結構的物體,并提問:三角形究竟會不會變形?學生經過思考后說,三角形不易變形,它會使物體很牢固。教師又出示三角形、四邊形的木條模型若干,分配到各個小組,讓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用手拉一拉,讓他們談談有什么感受。緊接著學生說,三角形不易變形,但四邊形卻一拉就變形,說明三角形比四角形穩固……正是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演示以及動手操作,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大家在動手動腦之中,不僅潛移默化地吸收了知識,也提高了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也讓學生在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中,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真正變成了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吳麗芹.問題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