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 楊永志 羅凱
突如其來的新型疫情,延緩了2020年春季學期的開學,按照教育部要求,全國高校依托各級各類在線課程平臺開展網絡教學,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筆者及教學團隊首次開展專業課網絡教學,并完成了16個教學期班的授課任務,本文梳理了線上專業課程網絡教學的方法步驟,總結了實踐經驗,并提出了后續課程改革的思考建議。
1.組建網絡教學團隊
教育部宣布延期開學,同時提倡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一時間使得傳統線下面對面的教學模式“措手不及”,本著優勢資源共享的原則,在確保教學目標有效完成、教學計劃合理實施的前提下,組建網絡教學團隊是首要任務。按照前期的網絡教學需求評估,我們組建了由5名主講教師、2名助教組成的網絡教學團隊,成員分工如下:2名副教授完成課程資源庫建設,包括直播課PPT、教學案例、教學計劃、知識點梳理、相關領域文獻及文字資源;3名講師負責自主學習任務單、課程單元建設,包括視頻錄制、線上培訓、批改網絡作業、網上輔導答疑;2名助教經過專業培訓后,負責平臺日常維護、平臺使用問題答疑等。
2.細化網絡教學任務
按照學校統一安排,我們的專業課程直播授課可依托超星學習通、釘釘、騰訊會議、QQ群等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經教學團隊反復測試直播課效果,最終確定超星學習通作為首選直播平臺,騰訊會議作為備份直播平臺。結合專業課的教學特點,細化各平臺資源任務:(1)超星學習通,利用平臺功能構建線上資源。包括課程信息、知識章節、討論、資料、通知、作業及題庫資源等多個模塊。每次課前,教師
將授課計劃及學習任務以通知的方式發布。知識章節由課程的9個章節模塊構成,分為87個知識點,學習任務以知識點為單位,每個知識點為5~8 min,每章有5~10個視頻,圍繞知識點,形成體現知識框架的視頻模塊集。作業及題庫資源模塊,具有學生課后作業、階段性測試等功能,階段性測試題庫建設約為500道題,可隨機組卷進行測試,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進度進行階段測試,測試后系統會自動統計,測試錯誤的試題自動進入學生筆記。(2)微信群,利用小程序完成線上學習打卡,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制定學習清單,通過微信群完成學習打卡,有計劃的按照學習清單順序去學習,助教可根據程序統計每周進行打卡積分曬單。(3)QQ群,利用群課堂開展線上多人討論,群內的學生都可以分組發起主題討論,也可利用“屏幕共享”功能,將屏幕當作黑板來進行討論、演示,完成班級多人線上語音討論互動。
3.實踐多元化平臺網絡教學
我們的教學團隊首次實施網絡教學,本著教學相長的原則,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主旨,相比傳統的線下面對面教學方式,線上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運行,動態采用直播教學、線上討論、輔導答疑,靜態包括授課教案、作業習題、參考資料等。既發揮了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作用,又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做到了個性化學習,讓學習過程“活”了起來,產生1+1>2的教學效果。
(1)教師任務:①授課前:根據教學計劃,提前制定教學案例,將課程知識點劃分一類、二類及三類,每個案例中包含1~3個小問題及知識點應用例題,使知識點與教學目標相結合,教師提前發布學習任務,指導學生提前預習。②授課中(網絡直播課):教師通過平臺進行簽到、搶答、選人、討論等教學活動。直播授課時,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梳理一類、二類及三類知識點。分析教學案例,講解教學案例中的小問題及知識應用題,將重點、難點內容融入講解,鞏固知識點學習。③授課后:布置課后作業及預習作業,在線上完成輔導答疑的工作。輔導答疑時,教師借助“在線討論區”、“微信多人視頻”針對學生在直播課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實現一對一或一對多答疑。
(2)學生任務:①授課前:創立學習小組,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高質量,自主學習”為主題,5~7名學生自發組隊。直播課前一天,組長督促組員應用網絡平臺完成課前預習并打卡。②授課中(網絡直播課):教師隨機抽取各組1~2名同學,通過“視頻共享”、“連麥”等方式匯報預習及自學內容,梳理知識體系并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③授課后:整理學習筆記,利用線上資源進行復習,完成作業及知識點測試。
4.收獲與思考
(1)提高了學生的教學參與度,但是綜合考評成績兩級化較明顯。通過對16個教學期班的網絡教學問卷調查反饋可知,現代化的教學信息手段結合網絡直播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了學生的教學參與度。但是課終成績的兩級分化比較明顯,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不夠,加之專業課程所學知識相對較難,部分學生的線下筆試考核成績不理想。
(2)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但全教學流程的工作量過大。雖然教學團隊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在教學過程中,隨著資源建設、教學案例的工作量逐步增多,給教學團隊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還要分配大量的精力為學生線上答疑,這種激增的額外工作量又不宜量化,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由于運行周期及學時比例較少,其遠期效果及在其他專業課程網絡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可作后續研究。
作者簡介:馬龍(1980-),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固體力學。
空軍航空大學? ? 吉林長春? ? 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