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豐花燈是流傳于我國贛西北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面對其發展困境的傳承保護策略主要有:(1)采用數碼技術,綜合使用音頻、視頻、圖片和文字四種形式,全面記錄、系統保存;(2)融合高校資源,加大研究力度;(3)定期開展培訓,招收年輕學員,開設全豐花燈演唱、表演、制作等課程,培養傳承藝人,同時把全豐花燈引入當地小學和中學的音樂課堂,讓花燈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種子;(4)建立網絡傳播平臺,拓寬宣傳窗口;(5)在曲詞藝術、節目編排、音樂創作、舞蹈表演等方面不斷創新,打造品牌劇目,組織全豐花燈藝術節,開展巡演。
【關鍵詞】非遺保護;全豐花燈;民間藝術;創新
引言
全豐花燈是一種集“戲、舞、唱、念、燈、做、打”多重體裁與技法為一體的藝術表演活動,其主要特色是說唱曲藝表演,具有濃厚的民間戲劇曲藝色彩。①全豐花燈主要流傳于贛西北地區,因起源于江西省修水縣全豐鎮而得名。全豐花燈戲的作者和表演者皆為當地農民,題材來自民間、取自百姓,以逸聞趣事居多。演出時間多在春節以及其他傳統節日,此外,村民婚嫁、做壽、上梁,東家也會請來全豐花燈隊進行表演,因此,演出地點多為田間村頭。全豐花燈曾是當地繁榮的文化活動,但隨著我國農耕文明的逐步消退,群眾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再加上現代文化的巨大沖擊,全豐花燈生存的土壤逐漸萎縮,甚至瀕于滅亡。全豐花燈自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地方政府和全豐花燈傳承人便展開了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面臨較大的困境。本文試著從多個角度探析全豐花燈多種可能的保護策略,以期為全豐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提供借鑒。
1.利用數字技術,全面系統記錄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了非遺保護的工作指導方針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②全豐花燈傳統的保存方式是口述筆錄,由老一代藝人憑記憶復述花燈曲詞和曲調,后人記錄整理,從文本的角度,起到了一定的保護功能,然而全豐花燈是綜合藝術,僅僅依靠傳統的文字記錄方式,會失去全豐花燈的藝術精華。
更全面的保護方式可以采用數碼技術,綜合使用音頻、視頻、圖片和文字四種形式,全面記錄全豐花燈的藝術形態。使用音頻記錄手段,可以原汁原味錄制全豐花燈的演唱方式,以供學習者反復研究;使用視頻記錄手段,可以完整錄制全豐花燈舞臺演出的實況,對舞臺設計、人物造型、身段動作、表演技巧、演員服裝、花燈樣式原樣實錄,以供后人觀摩學習;音頻和視頻的記錄方式,既能無限復制,有利于傳播,又能永久保存,長遠流傳。圖片記錄方式,是對音頻和視頻記錄方式的補充,通過拍攝全豐花燈演出的實況,或者用圖片的方式拍攝下全豐花燈的創作過程,由靜態的方式保存下來,給研究提供便捷。文字記錄具有數碼技術和圖像記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可以記錄下全豐花燈傳承人的信息、全豐花燈的發展歷史、戲文,以及研究資料,作為文獻保護下來。
在采用以上方式記錄保存后,建設健全的信息庫,設置系統的檢索功能,在進行資料查詢時,以便能夠切實可行地高效檢索出對應的資料。
2.融合高校資源,加大研究力度
“從總體上說,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等學校的基本功能。”③我們過去過于重視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功能,而忽視了其社會服務功能,或者未能將科研工作與社會服務建立聯系。全豐花燈是綜合藝術,需要多種藝術學科的參與才能多途徑創新。高校藝術門類齊全,人才薈萃,研究和創作能力較強,地方政府可以組織高校與民間藝人成立全豐花燈非遺傳承研究單位。科研人員和民間藝人的互相配合,在創作上,能夠加大全豐花燈的創作力度,提高全豐花燈的審美形態;在研究上,能夠促使產生最實用的研究成果,掌握全豐花燈藝術的最新動態,形成常態化的研究與創作的互動機制。除了與高校的融合外,在非遺傳承大主題下,舉辦不同藝術之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論壇,集專家學者民間藝人于一堂,開展經驗交流,分享傳承成果。肩負起非遺保護的使命,是高校和社會研究單位義不容辭的責任。
3.定期開展培訓,培養傳承藝人
在傳承人層面,全豐花燈的困境主要是老一代藝人年齡偏大,年輕人的學習興趣多在更時髦的文藝上,并追求經濟利益,而對傳統戲曲沒有學習的欲望,后繼乏人,花燈面臨斷代失傳的境地。年輕人對全豐花燈所蘊含的美學思想認識不夠,不能體會其中包容的歷史、人文和民俗文化,缺乏全豐花燈的審美能力,因此,培養傳承藝人是全豐花燈保護的當務之急。可以邀請老一代傳承藝人定期開辦全豐花燈培訓班,招收年輕學員,開設全豐花燈演唱、表演、制作等課程。
另一方面,全豐花燈進課堂,至少在九江地區,把全豐花燈引入當地小學和中學的音樂課堂。根據全豐花燈課時需要,在學校音樂課的課程安排中,每學期排出全豐花燈課時,邀請全豐花燈傳承人授課,講授花燈藝術,教授花燈表演基礎。即豐富了學生的音樂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表演技巧,又推廣了全豐花燈藝術,并且讓花燈在學生心中埋下種子。文化單位也可以定期組織全豐花燈匯演、比賽活動,形成良性循環,提高青少年的參與性。
再一方面,提高全豐花燈藝人的經濟收入,多個途徑鼓勵民間藝人成立演出社團,以商業演出促進文化發展,以文化傳播活躍演出市場,吸引年輕人積極參與到全豐花燈的建設中來。年輕一代不愿意學習全豐花燈,固然有意識不夠的原因,而更大的原因是從事全豐花燈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過于薄弱,不能夠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只有通過多種途徑,解決全豐花燈藝人的經濟問題,才能夠促使更多人加入到全豐花燈藝人的行列。
4.建立傳播平臺,拓寬宣傳窗口
不僅全豐花燈,幾乎所有的傳統戲曲都受到影視藝術等流行文化的沖擊,觀眾大量流失,甚至很多觀眾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藝術種類。地方電視臺應當制作全豐花燈節目,一方面進行科普宣傳,另一方面播放全豐花燈的精彩演出,給觀眾更多了解全豐花燈的機會,尤其是不能在現場觀看演出的受眾。全豐花燈傳播受阻,與其戲劇語言也有一定的關系,全豐花燈使用贛方言演唱,且多襯詞襯語,只有江西人能夠聽懂,對外傳播受到了較大的阻力,而倘若采用普通話演唱,則其獨具特色的語言魅力盡失。從現場演出的途徑看,全豐花燈可以借鑒京劇、豫劇等大劇種舞臺方式,在舞臺上設置電子屏,在演員演唱時,將唱詞同步打到電子屏上,解決了外地人語言不通的問題。更好的解決方式是于電視或網絡傳播中,在全豐花燈的演出視頻上直接配以屏幕文字,文字結合聲音,既能欣賞全豐花燈優美的唱腔,又能理解曲詞意思,較好的解決了觀眾的語言障礙。
當今是網絡時代,網絡是人們溝通交流的主要途徑,網絡也是人們欣賞各種藝術的主要渠道。建設全豐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網站,搭建網絡宣傳平臺,是推廣方式之一。網絡媒介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且兼容性較強,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皆可傳播,是一種較好的觀看全豐花燈的方式。在互聯網上,全豐花燈的延展性得以加強,觀眾不僅能觀看全豐花燈演出,還能了解全豐花燈臺前幕后的故事。觀眾也可以自由選擇欣賞喜愛的節目。觀眾還能夠通過論壇、微博等及時點評,表達對全豐花燈的看法。全豐花燈的傳播者可以從觀眾的反饋中了解到花燈的傳播狀況,和觀眾互動交流,以便制作更優良的花燈節目。全豐花燈戲劇具有時長短、唱詞精煉、幽默詼諧的特征,這正與網絡移動媒體如手機、平板的碎片化收視特征一致,全豐花燈可充分發揮這一特點,推出經典劇目,以微、短、快的演出方式,給快節奏生活方式下的人們提供精神食糧。網站還可以開展新劇目創作評選活動,設置獎項,吸引觀眾參與創作,參與表演,由專家進行評選,給予獲獎者一定的物質獎勵或精神鼓勵。
此外,建立全豐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微博、開通全豐花燈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最新消息,持續更新演出動態,盡可能利用多媒體平臺傳播花燈文化,增強公眾對全豐花燈的認識,深化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5.加強劇目創作,打造非遺品牌
全豐花燈起源于明清時期,傳統文化較為濃厚,但創新性稍弱。首先表現在劇目創作上,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環境的劇目較少;其次在表演程式上,固守自古流傳下來的表演范式,不能夠順應現代社會的審美特征,受眾局限性較強,傳播范圍窄小;最后在生存模式上,革新力度不夠,缺少與時俱進能力。非遺傳承“重要的是要為傳統的花燈發展營造一個適宜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使花燈在動態的發展中對藝術結構和藝術形態進行大的整合與排序。”④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固守傳統、僵化不變的,而應該吐故納新、順應時代,其生命力才能延續不絕,才能保護其永不消失。
全豐花燈應在曲詞藝術、節目編排、音樂創作、舞蹈表演等方面不斷創新,致力于品牌劇目的創造。在品牌形象樹立之后,推出音像制品。還可以與電視臺聯合,制作電視文藝節目。同時,線下打造旅游項目。“固化和靜態展示并不是 ‘非遺 保護與傳承最有效的方式,旅游開發是 “非遺” 擺脫困境,實現自我生存的一個重要途徑。”⑤修水縣旅游資源豐富,可將全豐花燈和旅游資源融合起來,開發“全豐花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項目,以非遺旅游項目為切入口打造人文景區。比如將全豐花燈情景化,結合景區景物,以山水、村落為實景編排戲劇,戲劇的表演發生在真實情景中,既展示了非遺的魅力,又提高了景點的吸引力。
同時,地方政府可組織成立全豐花燈藝術團體,給藝術團體配置演出道具服裝,開展巡演。定期舉辦全豐花燈非遺文化節,每年組織花燈藝術匯演和比賽,鼓勵民間花燈隊踴躍參賽,同時邀請社會媒體前來報道,以期形成文化現象。
6.結語
全豐花燈是我國江西地區沉淀出的地域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生態保護,無論是推廣,還是革新,或者是改造,其前提條件,是在不破壞這種藝術純粹性的基礎上,采用多元策略,使其長遠發展。目前,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展開搶救和保護。我們只有持續不斷討論多元保護策略,在運用中尋找最佳方案,才能將這一份民族共同的身份特征和文化記憶傳承給下一代。
注釋
①戴逢紅、戴水平、楊大會:《全豐花燈》,團結出版社,2016年7月。
②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③劉道玉:《中國高校功能定位刻不容緩》,《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
④許薇、劉春:《花燈》,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10月。
⑤張希月、虞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開發價值評價體系與應用——以蘇州市為例》,《地理科學進展》,2016年第8期。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非遺傳承視野下全豐花燈劇目整理與研究;項目批準號:YS19133。
作者簡介:于曉楠(1982.12-),女,漢族,吉林大安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語言藝術、語言教育。
南昌工學院? ? 江西南昌? ? 3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