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需求設置興趣教學方法。例如,引出問題、情境設置、分組合作等,每種方法優劣不同,應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或將多種方法結合使用,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勢,調動初中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
關鍵詞:興趣教學法;初中美術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8-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84
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好壞的關鍵因素,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實際需求等,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美術學科,并在學習中不斷發現美術的意象美,從而為學生培養審美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興趣教學法應用的意義
(一)加強了師生交流
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是興趣教學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新課改背景下特別重視師生之間高效融洽的交流。不過目前不少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往往就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整個課堂是較為枯燥的。興趣教學法的核心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讓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導,而美術教師則是將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改變為引導指揮的作用。這樣就能夠持續激發學生主動交流學習思維,從而不斷提升學習能力。
(二)有利于初中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
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是興趣教學法的重要意義之一。過去的美術教學方法較為呆板,整個課堂的質量水平不高,學生也沒有很好的學習積極性,很難達到新課改的要求。而興趣教學法則更加重視提升課堂趣味性,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細節,吸引和引導學生主動加入學習過程中,持續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就能夠更加有效地擴展視野,持續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審美水平,最終讓初中美術課堂質量水平持續提高。
二、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的原因
(一)教學模式單一
教學模式過于簡單,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來,初中美術課堂中教師往往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先簡單教授繪畫技巧,然后讓學生按照教授內容進行繪畫。這種被動接受的方式與當前青少年的學習需求相差很大,并沒有在課堂中展示出美術作品應有的吸引力,導致學生很難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環境受限
教學環境達不到應用的標準,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客觀因素之一。在整體初中教學中,美術學科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很多學校將各種資源傾斜到語數外等中考重點學科之中。美術學科往往面臨著設備投入不夠的情況,很多教師只能使用較為陳舊的設備進行教學。在這種教學環境較差的情況下,教師想將興趣教學法很好地應用到美術教學之中就較為困難,學生的興趣也難以得到提升。此外,不少初中學校由于待遇、編制等種種原因,很難招到高質量的美術教學人才。沒有高質量的人才,就沒有辦法對學生開展專業化的教學,學生再怎么努力也很難高效地提高繪畫水平。
(三)學生意識不強
學生沒有意識到美術學習的重要性,是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整個初中學習過程中,美術常常是以輔助課的形式存在,教師們對于美術學科都不夠重視。教師們的想法自然會影響到學生,由于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在學生的心目中,美術學科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課堂,沒有認識到美術的重要性。在這種背景下,更不用說讓學生主動將美術融入日常生活,主動提升美術素養了。
三、初中美術課教學中學生的興趣培養策略
(一)應用問題進行導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引入相應問題,促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投入學習,并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教學內容引入問題,問題的設置最好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積極投入課堂。教師在課堂上應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精準地定位初中美術教學課堂,這樣會提高學生學習初中美術的效率。但是,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還要考慮問題設置的難易性、合理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確保所設的問題符合各個層次的學生,最好再融入一些趣味元素,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同時教師應注意個性化問題的設置,這樣會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信,同時有助于培養基礎好的學生的學習思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并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上引入興趣情境是提高初中學生學習美術的有效方法,它通過課堂上豐富的講述方式,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情境的引入主要是將形式、情感、環境等有效地結合,使學生將情感融入美術知識。除此之外,運用現代技術,將課堂上所講述的內容運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呈現出來,例如可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優秀的美術作品,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印象。而且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也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初中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
另外,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多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故事,更能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例如,將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體會到美術內容與生活內容是息息相關的,可增強學生對美術的認知,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在課堂上,教師可引入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故事,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總而言之,在課堂上設置教學情境,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這種方式,多是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只是起引導和輔助作用,同時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來設置情境,符合課程改革的新要求。
(三)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積極的求知欲可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初中美術知識,所以教師在教授初中美術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在新課改不斷完善的背景下,組織學生分組學習的教學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采納,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通過學生分組探討、互相學習并交流,不僅學習氛圍輕松,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美術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學生分組時,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由于班級里的學生基礎各不相同,教師應充分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優缺點,例如,后進生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而優等生應加強思維訓練,在分組時從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出發,確保每個小組分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均勻性。除此之外,適當地設置獎懲措施,鼓勵小組成員都積極參與討論中,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會增強學生的學習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美術課件
利用好多媒體等手段,是提升美術教學課堂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美術教師也都認識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高質量教學的重要因素。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和功能,可在網上多尋找一些與美術作品有關的圖片和教學視頻,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并在觀看的過程中對作品進行賞析,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所要表達的寓意、創作手法等,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教師應對課件上的作品進行講解,例如所包含的美術知識和繪畫手法等,使學生對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都有所涉獵和了解。由于藝術作品具有獨特性,通過直觀的感受和講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認知及鑒賞能力,同時也會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并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和知識面。通過一系列的講解和學習,真正將多媒體應用到課堂中,提高美術教學效果,并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有效的方法。同時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五)將美術課程與游戲結合起來
利用好游戲等手段,是提升美術課堂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目前很多美術教師都認識到,想要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將游戲融入課堂中是一個效果明顯的方法。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興趣點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游戲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游戲增加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主動去學習與掌握新知識。不需要教師強制要求,學生們就會在主動游戲的過程中主動畫畫充分展示自我。此外,當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游戲不斷提升,整個班級的美術學習良好氛圍逐漸形成,美術水平也會持續健康提升。
(六)定期舉辦美術大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定期組織開展美術大賽,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正式舉辦繪畫比賽之前,美術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比賽內容,保證內容是大多數學生能夠完成并且好打分能拉開差距的。在確定好大賽題目后,教師要第一時間將比賽內容告知給學生,多鼓勵學生盡量全部參加,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通過參與大賽持續提升自己的美術水平。在進行繪畫比賽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公平公開,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多樣化創作,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繪畫能力。在對大賽作品進行評選時,要選擇更加優秀的作品,更要通過走廊展覽、發放獎狀等多種形式鼓勵獲獎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美術學科在整體初中教學中越來越重要,保證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持續提升。而興趣教學法的廣泛應用,能夠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美術課堂。以興趣教學法為代表的新方式的科學運用,能夠讓學生提升學習興趣,保證學生的美術素養能夠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袁婷.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9).
[2]巫松英.淺探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15).
[3]丁竹南.分析興趣教學法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8(4).
[4]郭姍姍,巫馬梓.論小學語文教學中“隨文練筆”的研究與實踐[J].教師,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