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青
摘 要: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本劇教學活動成為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輔助模式,并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是在具體的小學語文課本劇編演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教師主導了課本劇的編演實施過程,導致學生缺乏自主性,從而喪失了課本劇編演的趣味性。由此教師一定要注重為學生構筑妙趣橫生的舞臺,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本故事,進一步提高語文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課本劇;表演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1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67
小學階段屬于素質教育中的重要階段,小學語文學科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語言能力,是一門蘊含人文素養的重要學科。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也始終在進步與優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質量。由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多引入一些新型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科學、合理地開展一些情景劇的編排與表演,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還進一步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問題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知識素養。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劇編演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劇編演的必要性
首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編演課本劇,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師的語文專業化教學水平。而且,在課本劇選編過程中,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地選擇課本劇素材,同時用表演故事的形式來展現生活中的沖突藝術。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融入課本內容,還需要結合特定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與作者和文本進行對話,從而做到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感悟主人公的命運。用引導學生構建知識來轉變以往的單一語文知識傳授模式,這對教師來講屬于一種成長與學習,可以極大地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管理能力、教學能力、語言交往能力、理解分析能力。
其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課本劇編演,能夠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藝術素養中包含了實踐能力、藝術技能、藝術知識,在課本劇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借助課本劇進一步實現語文知識的構建,同時在畫作欣賞、音樂欣賞、誦讀欣賞的過程中,能夠逐漸提升自我藝術素養。由于語文朗讀是課本劇中的核心要素,在此過程中需要音樂來渲染情境,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課本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感知文本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深層次地感悟作品的人物、光線、色彩等。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劇編演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對于課本劇的認知依然停留于形式、表面層次中,認為課本劇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識搬到實踐活動中,在語文課堂中開展即興表演活動,忽視了利用課本劇實現文本的再創造,無法展現出課本劇的教學應用功能。
其次,在小學語文課本劇教學活動中存在領域單一的問題,部分教師認為口語交際與閱讀教學更適合成為課本劇活動中的輔助工具,使課本劇變成了識字課與閱讀課,沒有深入去挖掘教材內容,也無法展現出課本劇的教學功能與趣味性,使學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課本劇活動中去。
最后,部分教師可能會利用名人故事與道德啟示來開展語文課本劇活動,課本劇的內容應該是多類型、多主題的,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僅僅是利用一些敘事類的文本來開展課本劇編排,內容較為簡單劃一,無法為學生展現理想的課本劇舞臺。很多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指示來參與課本劇活動,缺乏自主性,無法深入感知文本內容。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本劇編演的策略
(一)重視課本劇的創作
課本劇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教師需要加強對課本劇創作的重視。首先,一定要尊重文本的主旨,結合文本主旨來創作課本劇,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語文課本劇的開展主要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為了讓學生成為劇作家。教師可以在課本劇創作過程中適當創新,并結合學生的語言習慣與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但是這些都需要在尊重文本主旨的情況下進行,不能夠違背文本的主題與思想情感,要遵循正確的價值取向。
其次,在課本劇創作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時空的高度集中與統一。課本劇和影視劇有著較大的區別,課本劇要求情節與人物必須實現高度的集中與統一,簡單構成情節線索,這樣小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最后,在課本劇創作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故事情節的完整,無論是開端與發展,還是高潮與結局,都需要結合課本內容來設定,具備較強的邏輯性,讓學生在熟悉文本的情況下進一步培養自身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在選編課本劇之前,需要全面理解文本、學習文本,這也屬于知識構建的過程,同時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年齡也較小,教師還需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個性化學習特點來設定課本劇教學方案。
(二)科學安排課本劇的表演
課本劇的表演是由學生來完成的,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動性比較強,同時他們的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也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科學安排課本劇表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課本劇表演,從中真正有所收獲。
首先,在課本劇的表演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選擇合適的學生演員,以此來完善故事情節。學生演員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多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來選擇自己喜愛的人物角色,而且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點來選擇人物角色,這樣可以保證學生迅速入戲。
其次,一定要持續完善故事情節,在選擇完學生演員之后,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故事情節問題,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來修改與補充故事情節,讓課本劇更加完善,讓課堂氛圍更加趣味化。
最后,一定要注重課本劇的細排,其中節奏、角色發展、潛臺詞、關系等都要不斷完善,切實掌握好戲劇的沖突,對人物動作與臺詞持續加工,以此來塑造鮮明的故事人物形象。在演出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用不同的表情與語言來引導學生,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社會的縮影,教師扮演的是社會角色,這對于教師來講屬于一種成長,在無形中也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語文知識灌輸教學模式。
(三)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本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本劇活動中,教師除了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外,還要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記憶,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構思能力、閱讀能力等。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課本劇表演,使學生之間能夠集思廣益,共同完善課本劇的表演過程。在編演過程中,學生之間實現了智慧火花的碰撞,無形之中促進了學生的相互進步,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自主構思課本劇的故事情節,而且教師應該多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從小就養成多思考、多構思的學習習慣,充分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情況下去開展課本劇的表演,這樣在無形之中也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本劇能夠增強語文教材的審美價值,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感悟能力。在課本劇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枯燥的課本知識用一些富有啟發意義、融合有趣經驗的通俗易懂的形式進一步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在反復閱讀與編演的過程中全面感知主題,從中判斷出“真善美”和“假惡丑”,進一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價值觀與情感價值觀,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真理,讓學生擁有較高的審美水平,為日后的語文學習與作品欣賞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本劇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因為課本劇依靠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編演的,需要借助于團隊的力量來展現出課本劇的主題與內容,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在團隊合作中實現智慧火花的碰撞,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四)重視課本劇的呈現和評價
在小學語文課本劇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勇于表現自己,并讓其他學生在觀看過程中進行評價,對于存在的不足之處要加以改正。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進行舞臺劇表演,小組成員進行互評,不斷完善表演活動。其次,教師可以讓小組之間進行評價,相互借鑒與學習,實現共同學習與進步。最后,教師要注重科學、合理評價學生的課本劇表演,對于學生的一些閃光點要肯定與表揚,進一步提高他們參與課本劇表演的自信心,對于學生的不足之處,要用適當的語言、動作來指導,幫助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的語言、行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本劇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需要選取多類型、多主題的課本劇內容,并結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心理特征開設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課本劇的積極性,從而做到真正有所收獲與學習,深入感知課本內容,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其次,教師要把課本劇舞臺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課本劇素材自主表演,培養學生良好的構思能力與創新能力,這對他們以后的學習與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最后,教師一定要注重對課本劇教學的評價,從中發現學生的問題以及學習上的閃光點,對不足之處加以糾正,對于閃光點給予肯定與鼓勵,從而促進小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左永娟.課本劇:“演”出語文之美——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編演課本劇[J].語文知識,2017(12).
[2]徐筱婷.項目教學法在課本劇編演中的應用——以《三打白骨精》的編演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20(1).
[3]李開福.和諧教學與《小學語文電視課本劇》的制作與應用[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01(2).
[4]吳林升.加強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基于小學語文教學“多朗讀,多動手”的視角[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