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萍 閆鵬
摘? ?要: 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是關于中國抗戰方針的軍事、政治光輝篇章,其中深刻闡述了政治動員對于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從政治動員思想中深挖精髓,建立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具體表現為:以“四個自信”為指引,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十大體系”為載體,以輔導員骨干作用發揮為依托。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科學、細致、統籌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動員
一、政治動員的精神實質
1.政治動員思想的提出。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批判中國抗日戰爭“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錯誤思想。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但需是持久的。在說明了為什么是持久戰和為什么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之后,毛澤東同志進一步科學闡釋:“抗日戰爭是要趕走帝國主義,變舊中國為新中國,必須動員全中國人民,統統發揚其抗日的自覺的能動性,才能達到目的。”[1](480)
2.政治動員的內涵。
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談抗日政治動員時,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政治動員的目的、意義、內涵、途徑和方法。
(1)告知抗戰的目的,廣泛動員民眾思想。
在分析抗戰形勢時,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的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1](480)何謂政治動員?他強調:“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其次,單單說明目的還不夠,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也就是說,要有一個政治綱領。”讓民眾在持續的戰爭中看到希望,看到光明。
(2)明確途徑和方法,廣泛開展宣傳教育。
如何進行政治動員?政治動員的途徑和方法是通過多種載體和相關群眾、干部進行宣傳,毛澤東同志說:“怎樣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干部人員。”一系列宣傳教育形式,一方面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讓持久戰、全面抗戰的意識深入人心。
(3)組訓民眾團體,統一戰線。
通過政治動員,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動員群眾參軍、支前、參戰,組織起工、農、青、婦、兒童團等抗日救國群眾團體。不僅青壯年、婦女甚至老人、兒童都在各自崗位上分工合作,為抗日救亡做貢獻,強大的政治動員力量也讓人為之震撼。
(4)組織人民戰爭,全面取得抗戰勝利。
事實證明,在這樣的軍事戰略指導下,中國打贏了民族解放戰爭,實現了民族解放。區別于國民黨的抗日,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做了廣泛抗戰的政治動員。
總之,政治動員就是在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名義下,運用大眾輿論、宣傳教育、群眾運動等政治社會化手段,使民眾認同、支持和配合執政者及其政策,增強施政能量,促進政策貫徹執行[2]。
二、政治動員思想在新時代的體現
1.新時代國家治理呼喚政治動員新格局。
毛澤東同志的政治動員思想表明: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必須依靠千千萬萬覺醒的中國勞苦大眾,進行人民戰爭。這是偉大的軍事哲學,在戰爭時期發揮作用,在和平年代同樣值得借鑒。中華民族是團結的民族,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團結起來辦大事。無論是國家治理目標的實現,還是國家治理過程的推進,都需要凝聚社會成員的政治共識[3]。然而,伴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社會結構和利益關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時單靠一個政黨的力量推動國家各項重大發展目標的落實,必將面臨許多新的風險與挑戰,這就迫切需要動員多元化的主體共同參與,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構建政府、社會、公民多方參與的政治動員新格局[3]。
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偉大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在新時代的繼續。在這一偉大實踐中,激發全國人民普遍的政治參與熱情并建立多方參與的政治動員新格局十分必要,只有開展充分的政治動員,激發每位中華兒女的參與熱情,偉大中國夢方可實現,正像習近平同志所提倡的那樣“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新時代青年培養集中體現政治動員思想。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擔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社會信息化、多元化,青年一代面對著多元的價值選擇和利益誘惑。這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理清工作思路,細化工作方案,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價值引領工作。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時代政治動員的集中體現。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201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黨的十九大教育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的使命是為全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面對這樣的神圣使命,我們要像抗日戰爭時期動員全國民眾投身抗日那樣,拿出十足的熱情,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動員、教育、引導廣大青年以人民幸福為使命,以民族復興為擔當。
三、政治動員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
毛澤東同志總結中國革命政治動員的經驗教訓提出政治動員的四個要素[4],首先,“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其次,“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就是說要有一個政治綱領”;再次,“怎樣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戲劇電影,靠民眾團體,靠干部人員”;最后,政治動員是經常性的,“不是將政治綱領背誦給老百姓聽”,而是“要聯系戰爭發展的情況,聯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戰爭的政治動員,變成經常的運動”。 “四個要素”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開展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贏得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有力武器,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與時俱進的“四個要素”。
1.以“四個自信”為指引,科學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告訴政治目的的實質,是改變動員對象的思想觀念而取得其政治認同[4]。在高校,輔導員是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2017年9月,教育部頒布第43號令,明確指出輔導員工作的主要職責是把學生培養成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圍繞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的“四個自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青年成長指明了方向。要求全國人民廣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通過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新時代的政治目的。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讓廣大青年們在思想上認同了、接受了、信仰了這樣的政治目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青年為之奮斗的蓬勃熱情和鴻鵠之志。
2.以“十大體系”為載體,統籌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政治綱領是政治手段,以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引領動員對象廣泛的政治參與,達到政治目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明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的基本任務,要求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提高育人質量。
在“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這些育人目標關鍵詞上,當前的青年群體中“專”“才”很多,但“紅”和“德”不甚樂觀。表現在部分青年學生入黨積極性不高、部分高級知識分子所學不為國用、部分社會精英道德滑坡現象層出不窮等。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擺在教育之首,擺在學生成人成才之首。在育人環節上重點加強政治動員,動員重點依靠文化宣傳工作。習近平同志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就將“三個自信”科學地豐富為“四個自信”,深刻闡述了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綱要》的“十大體系”指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刻挖掘革命文化育人內涵、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大力繁榮高校校園文化,把高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地。
3.以發揮輔導員骨干作用為依托,細致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政治動員新格局的主體,在高校集中體現為以輔導員為主要力量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輔導員隊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高工程的主要實施者之一。在高校開展政治動員,動員廣大青年學生朝著國家和人民共同的政治夙愿學以致用,必須依靠輔導員隊伍。輔導員這支隊伍的素質高不高、發展得好不好直接關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績效的高低,直接關系新時代政治動員成效的高低,直接關系國家、民族的未來。因此,國家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教育部先后頒布第24號令和第43號令,對高校輔導員的主要職責、配備、發展與管理提出國標。輔導員隊伍正朝著更專業化、職業化的道路發展著。各高校都在積極貫徹教育部政策,保證輔導員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一定意義上講,這就是在保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身為一線輔導員,在沐浴黨和國家溫暖如春的政策的同時,應時刻牢記肩上承載著的育人使命,不負重托,不辱使命。
4.以互聯網為平臺,高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怎樣動員”解決的是動員的方法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政治動員需要創新方法手段,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把握信息時代特點,拓展新的教育平臺。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做好信息時代的政治動員,首先要改進技術手段。黨和政府應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現代傳媒等新技術手段,豐富政治動員開展的途徑和內容,確保動員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吸引力[5]。網絡技術手段可以大大節約政治動員的成本,但是,網絡之于政治動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去中心化”的特點可能帶來政治動員的無序發展,網絡新興媒體中的“意見領袖”現象使政治動員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在新形勢下充分發揮網絡在政治動員過程中的正面效應,必須有序拓展政治動員的信息化平臺,構建基于“網絡社會”的新型政治動員格局,真正打開政治動員的“信息化通道”[2]。
青年學生是網絡全覆蓋的群體,高校輔導員要積極占領網絡這塊思想政治教育高地,科學引導網絡這把雙刃劍的價值走向,高效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履行新時代高校政治動員主體的神圣職責,共同做好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譚學馳,凌寧.我國政治動員的形成與重構——基于政策工具的考察[J].攀登,2016,35(3).
[3]高揚,楊寧.政治動員的治理價值——理解中國特色治理模式的新視角[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6(6).
[4]譚拓,譚獻民.論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政治動員思想的形成及“四個要素”[J].青海社會科學,2015(6).
[5]張肖偉,顧林元.抗戰時期毛澤東政治動員思想及現實啟迪[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5,28(4).
項目來源:安徽省教育廳重點項目(SK2018A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