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思
【摘 要】伴隨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小學教學活動中的廣泛應用,使得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也日漸突顯,如學生學習效率低及學生學習興趣薄弱等,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為此,教師需對現有教學模式加以改進。本文首先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故事教學法的意義加以闡述,其次針對故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提出幾點建議,望借此可為加強學生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提供參考。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小學;道德與法治
素質教育推廣及落實過程中,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受到高度關注。為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大部分教師以學生發(fā)展要求、個性化成長需求作為切入點,將故事教學法應用至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借助幽默的故事語言及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推動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本文即圍繞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展開探討。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故事教學法意義
首先,故事教學法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引入故事教學法,結合學生興趣特點、教學內容,將知識點以故事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策略加以及時調整,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充分調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教師借助故事教學法的引入還可豐富教學方式,實現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的構建。最后,可深化學生知識理解。教師可借助故事教學法的應用將學生日常生活同教學內容相連,加強生活實踐、教學內容二者關聯,還可有助于學生針對教學內容形成深層次理解。
二、故事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挖掘教材資源
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對教材中所蘊含的故事資源加以深度挖掘,如教師可合理應用教材中的圖片展開教學,挖掘圖片中故事情節(jié),促使學生借助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深化自身道德意識,有助于教師達成自身教學目標。如以“路上的溫暖”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展開此節(jié)課教學時,便可利用教材中“姥姥在下雨天接我放學”的圖片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此幅圖片聯系日常生活。此時,一名學生講道:“某天下雨了,我沒有帶雨傘,而姥姥僅帶了一把雨傘,姥姥怕我被雨澆濕,便將雨傘向我這邊傾斜,于是,我便說,姥姥我們一起打傘,你也別淋到雨。”教師在學生完成講述后,便可將教學方向向關愛家人方向引導,深化學生感恩意識。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讓各小組圍繞教師所給出圖片完成故事情節(jié)的編撰。以“我是小學生啦”教學內容為例,教師便可讓學生圍繞教材中所提供的圖片編撰故事,借此教學活動的展開,除可調動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積極性外,還可有助于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強化。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fā)揮,教師可讓學生以教學主題為中心,自主設計同主題相關的故事,并上臺講述。借此,除可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教學主題外,還可對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加以鍛煉,也可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教學活動中,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完成故事情節(jié)的呈現,借助音樂、視頻等多種形式將學生帶入至教學情境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二)構建故事情境
教師利用故事教學法展開教學活動時,構建教學情境為教師常用的一項教學方式之一,主要分為以下兩種途徑:其一為模擬故事情境。如以“我認識您了”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展開此節(jié)課教學時,便可模擬拜師的教學情境:教師可先將古時拜師的視頻向學生播放,并向學生準備古代服裝,讓學生衣著古代服裝模仿古時拜師的場景,在此教學情境中,除可幫助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加以了解外,還可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充分調動。其二為結合日常生活構建故事情境。如以“上學路上”教學內容為例,此節(jié)課教學重點在于使學生對于過馬路時的安全法則、交通標志加以了解并掌握,引導學生形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良好習慣,深化學生安全意識。教材中針對此類交通標志的講述過于枯燥,若教師沿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則難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借助故事教學法的應用吸引學生注意力,并結合學生日常生活設計故事,促使學生在故事中掌握知識。如教師對遵守交通規(guī)則重要性加以講解時,則可設計如下故事情節(jié):“星期六,小明媽媽帶著小明去圖書館,過馬路時,雖然交通燈顯示紅燈,但車流量小,小明媽媽為節(jié)約時間,便打算闖紅燈,而小明知道闖紅燈是不好的行為,那么小明應如何勸媽媽不要闖紅燈呢?”教師借助日常生活場景的構建,將學生在短時間帶入學習情境中,伴隨故事發(fā)展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以此除可實現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外,還可增強學生安全意識,借助生活化故事情境的構建,除可幫助學生加深知識記憶,將知識內化于心外,還可有助于推動學生良好交通習慣的形成。
(三)優(yōu)化教學語言
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將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可借助趣味性的語言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因教學時長有限,為達到教學目的,要求教師需對教學內容加以合理設計,對教學重點內容予以詳細講解,實現教學任務。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除可豐富教學內容外,還可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也可深化學生對于中華美德的了解。如以“吃飯有講究”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展開此節(jié)課教學時,若以枯燥無聊的語言展開講解式教學,學生則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在課上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針對此現象,教師可向學生講述如下故事:晚飯時間到啦,小狗一家開始吃晚飯,餐桌上小狗媽媽做了小狗最愛吃的紅燒肉,小狗非常開心,在吃飯的過程中只吃紅燒肉。小狗爸爸看到后,告訴小狗不能只吃肉,還要多吃些蔬菜,這樣營養(yǎng)平衡才能對身體好,小狗對于爸爸的建議并未聽從,而是繼續(xù)只吃肉,于是小狗爸爸訓了小狗,小狗被訓后,一氣之下飯也沒有吃完,便跑回房間。教師在故事講完后,可向同學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小狗的做法是正確的嗎?”學生紛紛回答:“不正確”,隨后教師便可引導學生以此為話題展開探討,并告知學生挑食行為是不對的,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自己在日常飲食中的行為,并加以反思,指出自己的挑食行為應如何糾正。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此種教學模式的展開,可有助于學生接收正確的教育觀念,并對自身所存在不良行為加以改正,切實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性。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小學整體教育體系中所占據的地位日漸提升,加之素質教育的推進,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注重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借助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的引入提高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為此,教師可將故事教學法應用至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并借助挖掘教材資源、構建故事情境、優(yōu)化教學語言等策略的采取,實現故事教學法的合理應用,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蕾.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7,006(012):125-126.
[2]胡積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探討[J].中外交流,2019,026(044):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