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茜,蘇緒林,張訓浩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茖W校中醫學院,重慶 404120)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普及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推進教育信息化。此后在線課程快速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許多大學課堂逐步推廣普及[1-2]。混合式教學不僅是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的混合,更是多種學習理論、教學媒體、教學模式的融合,并以此獲得最優教學效果[3]。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中醫專業課程教學中多采用傳統面對面理論+實訓教學,由于學制較短、教學任務較重,該模式存在一些弊端。(1)教學理念較為陳舊。傳統面對面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灌輸式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2)實訓教學較為落后。傳統實訓多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方式,受限于實訓條件和綜合教學能力,課堂時間未得到充分利用[4-6]。(3)學習資源較為缺乏。自主學習資源缺乏,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4)考核評價較為單一。傳統考核評價側重于學習結果的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多維度的評價[7]。因此,在中醫課程中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從學情分析出發,拓展教與學的時間、空間,搭建在線課程平臺,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組織與實施,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從2017年起,筆者所在課程組開展了在線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設計了基于在線課程的“案例教學,任務驅動,分段遞進”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在中醫學專業核心課程針灸技術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研究。
課程組根據中醫針灸臨床工作崗位能力需求,對接中醫行業準入標準,融入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考試要求,依托重慶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建設針灸技術課程。將課程分為針灸基礎、經絡總論、腧穴總論、經絡腧穴各論、針灸操作技術、針灸治療、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7個模塊,圍繞100余個穴位、9個操作技術、20余個病證開展資源建設。課程設計突出4個特色:一是以生為本,問題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圍繞中醫學習者負擔重、部分知識抽象難懂的痛點展開教學設計。二是授之以漁,傳授方法。梳理課程知識樹,傳授系統的學習方法。三是任務驅動,學做一體。突出中醫臨床課程的特點,聚焦于實踐應用。四是開放共享,受眾面廣。學習者可以各抒己見,分享學習心得,展示學習成果,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借助在線平臺實現多校聯建共用,使更多的中醫學習者受益。
在線課程可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具有資源利用最大化、學習行為自主化的優勢。“案例教學,任務驅動,分段遞進”的教學模式主要從課前準備、課中實施、課后拓展3個環節進行設計。每個環節都有任務驅動學習,以臨床案例為引導,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了解認知—會操作技能—會組合應用—會初步臨床應用”的學習過程分階段遞進培養,同時將醫學人文素養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見圖1~3)。

圖1 課前準備

圖2 課中實施

圖3 課后拓展
本文以“骨度分寸定位法”為例,總結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的實踐運用。
課程組在教學開始前,針對授課對象實際情況,結合執業準入要求,進行教學內容、學情、教學目標的分析,確定教學重難點。
(1)教學內容分析:本次教學內容選自中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針灸技術,包括5個項目,“骨度分寸定位法”屬于項目2情景3。根據高等職業院校專業教學標準,對接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結合基層臨床崗位能力需求,選用“十三五”規劃教材《針灸學》(4版),同時選用執業資格考試參考書作為補充。
(2)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是中醫學專業大一第2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人體解剖學、中醫基礎、中醫診斷等基礎課程。他們熱愛祖國醫學,思維活躍,容易接受現代信息技術,但臨床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缺乏學習主動性與探索性,動手能力較差。
(3)教學目標:鑒于以上學情特點,結合中醫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大綱、針灸技術課程標準,課程組從知識、能力、素質3個方面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骨度分寸定位法;能力目標:能將骨度分寸定位法靈活運用到臨床,準確找到穴位;素質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醫德素養及人文關懷能力。
(4)教學重難點:基于以上教學目標,課程組確定了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人體頭部、胸腹部、背腰部、四肢部4個部位的骨度分寸;難點是如何理解骨度法中的“寸”,如何將骨度法運用到臨床找準穴位。
學生登錄在線學習平臺,查看教師發布的學習任務、上傳的微課視頻等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分為4個小組,每組負責人體一個部位的骨度分寸,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撰寫講稿,做好講授準備,并在答疑討論區中提出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教師通過觀測教學平臺的學習數據,適當調整教學策略。
本次教學設計為1學時。
(1)案例教學,引入新課(3 min)。教師先帶領學生觀看一段針灸治療面癱的視頻,以處方中所選腧穴如何定位作為教學任務引入新課,明確教學目標,將知識點與臨床病例相結合,引發學生思考。
(2)分組展示,互相點評(10 min)。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不同分工派代表上臺講授、展示。觀看的同時請學生互相點評,分析存在的問題。
(3)課堂測試,講解知識(15 min)。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初步了解骨度法,教師發布隨堂測試題,學生利用手機App完成,教師通過分析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針對性地講解。①此寸非彼寸,此寸為比例。強調骨度法中的“寸”是比例、等份,不同于度量衡中的長度單位“寸”。它是以體表骨節為標志,將兩骨節間的長度按比例折量為一定的等份,用以確定腧穴位置。②此寸非彼寸,此寸分橫直。骨度法用以量取人體各部長短、寬窄,有直寸、橫寸的區別。例如,人體兩乳頭之間為橫寸,8寸;肘橫紋到腕橫紋之間為直寸,12寸。③趣味記憶,記住所學。骨度法中共有4個分部15條分寸需要記憶,初學者學習難度較大,但可以用一些趣味記憶方法來輔助學習。比如胸腹部的3條直寸,從上向下依次為9寸、8寸、5寸,可以記為“985”。④3Dbody,深化內容。教師利用中醫經絡腧穴可視化教學系統,展示體表各骨節起止點、各部位的分寸,強調該法是最準確的取穴方法,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適用。⑤醫德培養,人文關懷。強調對患者的人文關懷,醫者要想成為大醫,不僅要醫術精湛,更要醫德高尚,對患者疾苦抱有“若己有之”的態度,比如在針刺取穴的同時,不僅要保護患者隱私,還要注意防寒保暖。
(4)任務實訓,分組練習(12 min)。圍繞本次課重點設置4個臨床病例,模擬針灸門診環境,讓學生分組開展實訓練習,運用骨度法找準穴位。教師巡回指導,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做中學、做中教,達到學習目標。
教師通過在線平臺上傳課后討論案例,監控學習狀況,批改作業,輔導答疑。學生再次登錄學習平臺觀看視頻、學習資料,整理知識點,完成課后測驗,進行成果展示,實現理論水平與操作技能的螺旋上升,并達到向臨床實踐應用遷移的目標。
秉承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并重的評價原則,分為教師評價、組間評價、組內互評3部分,從5個維度細化量分(見圖4)。

圖4 考核評價方法
綜上所述,以針灸技術為例,實施基于在線課程的“案例教學,任務驅動,分段遞進”教學模式,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都有臨床案例和學習任務引領。課前以了解認知基礎知識為主,由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團隊協作完成,實現第一次知識固化;課中主要是問題解決、總結歸納,通過任務實訓、針對指導達到會操作技能、會組合應用,實現第二次知識固化;課后主要進行強化訓練,達到會初步臨床應用,實現第三次知識固化。
課程組在2018級春季某專業4個班級開展了教學實踐,隨機選擇兩個班作為試驗組(共86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其余兩個平行班級作為對照組(共88人),采用傳統授課模式。兩組性別、年齡、高考成績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排除生源的影響。針灸技術課程共64學時,試驗組混合式教學共26學時,占40.63%。教學結束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平均成績高11.11分,80~<90分段的人數占比高39.69%,不及格的人數占比低5.60%。表明混合式教學保證了教學效果,尤其是對自主學習能力更強的高分段學生來說,成績提升更為明顯(見表1)。

表1 兩組針灸技術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分布[n(%)]
此外,課程組對試驗組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自主學習及團隊協作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認可(見表2)。

表2 試驗組問卷調查結果[n(%)]
針灸作為祖國醫學的一部分,具有神奇的色彩與獨特的魅力,不僅為國人喜愛,也受世界上許多國家及地區人民的青睞。針灸技術既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又有自身獨特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內容豐富,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課程組在探索與實踐中發現,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在線教學平臺、經絡腧穴可視化教學系統等多種信息化手段,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互動式課堂既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培養團隊精神,滿足基層醫療崗位上獨立工作與團隊協作的需求;開展案例教學,將臨床病例與理論教學相結合,能提升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3個階段的任務驅動學習,實現了3次知識固化。當然,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比如增加了教師的備課難度,加重了教學負擔;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部分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學習未落到實處。下一步,課程組將嘗試編寫混合式教學的活頁式教材,并將此模式推廣到其他中醫類課程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