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立茹
摘 ? 要: 構建適合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導師工作室體系,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依據導師工作室,為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發展,本文分析國內外導師工作室發展現狀,提出適合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工作室 ? ?個性化 ? ?大學生
工作室教育模式發展歷史已久,工作室教育模式起源于十九世紀近現代的包豪斯設計學院,包豪斯設計學院強調知行合一,包豪斯設計學院提倡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引領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教學革命,至今影響著世界各地的設計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后,各級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隊伍建設日漸重視,因此產生各式各樣的導師工作室、專業工作室等。導師工作室的建立,對各領域學科的建設及師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隨著素質教學的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藝術設計專業具有應用性強的特點,要求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將書本上的死板道理轉換成有效實踐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創新的自覺性、獨立性和積極性。各高校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1](151-153)。
一、國內外導師工作室現狀及發展研究
國外藝術類院校導師工作室制的實行主要在歐洲,以英、法、德、美國為代表,國外的藝術類院校強調靈活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跨專業、跨領域創作研究,尊重學術自由,鼓勵學生的個人創造,力圖打破傳統教學的思維模式,讓學生的創作更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表現。比如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柏林藝術大學(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等,都開設了工作室課程,發展學生的個人藝術特色。導師工作室制不斷朝著靈活性發展。
國內藝術院校與歐美相比,學術研究的沉淀較淺,發展時間較短,并未取得真正的進步。中國大多數研究生院校積極采用導師工作室制教學,研究生導師學術性、專業性較強,導師所帶的研究生數量不多,多以工作室形式進行專業指導。當代國內本科院校有很多學校采用了導師工作室制教學,多用于美術類院校,比如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等美術類高校。開展導師工作室制,讓導師對學生的作品創作及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個性化指導。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不斷創新,我國導師工作室制度慢慢興起,目前導師工作室制度在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已經廣泛而深入地建設起來,國內大部分藝術院校正在或將要嘗試這種教育制度,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例,截至2013年已經建立了105個導師工作室。這種教育制度是借鑒國外美術院校的經驗并結合國內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的,國內不同院校不同工作室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特色,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2]。很多優秀的工作室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在各大設計展、美術展都可以看到部分同學的優秀作品。
二、導師工作室存在的問題分析
1.個別院校的導師工作室具有較強的教科研性質,學生從一開始就選定某一老師,從一而終。根據所選專業及導師的專業特長,進行特色指導,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都比較有特色,存在導師層面的局限性。
2.國內針對本科生的導師工作室模式在藝術類院校體現較多,在普通本科院校體現較少,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大班甚至合班形式上課,一堂課一個老師幾十個學生,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尤其是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對特長專業的要求更高。為了大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有必要建立健全本科導師工作室體系。
建立健全本科導師制工作室體系存在一些問題和難點,本科生數量龐大,師資力量滿足不了本科導師小班制教學。因此,我們可以嘗試課上培養、課下輔助實踐兩種方式,課上的正常教學滿足不了每個同學的個性化發展目標,課下可以利用有效的時間,根據專題專做,把項目、大賽、專利、科研課題融入進來,甚至可以帶領同學們與企業合作,增加校企合作,真正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讓同學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變理論知識為力量,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
三、藝術類專業學生應如何進行個性化培養
1.工作室
工作室教學模式在十九世紀進入學院教育,這種特殊的教學形式為解決各類設計問題提供了眾多的知識平臺。我國引入藝術設計這一專業的時間相對較晚,藝術類專業相關工作室制度的引入時間也較晚。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藝術產業和藝術教育的快速發展,工作室制度在我國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中開始初現端倪。對于藝術類專業教學來說,改革教學機制最有效的辦法是構建和完善專業教學工作室運行機制[2]。工作室教學運行機制主要是將傳統的以班為單位的統籌安排的封閉式教學機制轉換為以工作室為基礎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發展方向的、靈活的教學運行機制[3]。工作室模式的引進,使藝術教育變革達到高點,推動藝術類專業師生的特長發展領域。有了工作室模式,老師不再照本宣科,更多地帶領同學們實際操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工作室模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專長,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導師工作室必須由專業經驗豐富、藝術造詣高的老師主要負責,可以配備助教,根據藝術類專業領域,可以由老師自薦或者學校推薦成立導師工作室,根據學校的專業配置,設置與專業領域相關的工作室,也可以設置跨專業合作的工作室。藝術類專業可以分為手工制作類工作室與電腦設計類工作室,手工制作類工作室按專業需求又可以分為版畫工作室、陶瓷制作工作室、油畫工作室、產品制作工作室等,電腦設計類工作室又可以分為新媒體藝術工作室、影視動畫工作室、攝影工作室等。由大類分小類,本著對每個學生都負責到底的原則。
導師工作室的教學模式設計,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做好充分的調整,暫未實施導師工作室體系的高校,可以設置實驗工作室試運行,與普通班級進行平行測試,通過作品創作及研究成果的比較,進行分析總結。
2.導師
導師是一個工作室的主要核心,導師的學術影響力、個人魅力等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對導師的選擇要求,可以體現在職稱高、教學經驗豐富及社會實踐能力強等方面,導師應該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參加學術培訓,參與作品展覽,開拓校企合作業務,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做到全方位發展,更加有利于大學生個性化發展。
導師是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是學生的專業引路人,是整個工作室的中流砥柱,導師積極正確的引導,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導師不同的教育指導方式、對待學生的態度、師生關系等與指導效果密切相關。專業導師不僅需要擁有豐富的專業素養,更應該善于指導和管理學生[3](29-32)。導師不僅要言傳,更要做到身教,以身作則,導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每一名導師都應該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的時候,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提高人格魅力,教書育人,以大愛育人,用心靈教書。
3.學生
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特點,本身存在極大的優勢與劣勢,優勢是對專業的可塑型極強,劣勢是文化課基礎薄弱,針對藝術生,更應該發揮特長領域,培養個性化魅力,發揮特長專長優勢,實現人才培養。
圍繞大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藝術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特長,比如有擅長手繪的同學,有擅長手工制作的同學,有擅長產品設計的同學,選擇與自己專業和職業生涯相符合的專業導師。大一大二階段多以基礎課為主,可以以興趣愛好為前提選擇導師,培養藝術修養,開發特長潛能。針對大三大四階段的學生,要充分考慮職業生涯規劃,大三階段的學生多數會考慮畢業后的發展方向,即就業、考研、出國還是創業。大三、大四階段,針對學生的這些困惑,應安排導師與學生進行溝通,做正確的指導。并且根據學生的特長、個性,對今后的發展提出指導性建議。
四、導師工作室模式對藝術類專業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的意義
工作室教學模式使藝術設計課堂得以無限延伸,由教室內的第一課堂延伸到教室外的第二課堂,甚至是客戶市場,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在實踐過程中更加了解社會、了解專業、了解未來的行業崗位,變被動地接受為主動地探索[4](215)。建立導師工作室,有利于大學生個性化發展,各工作室的老師都有自己擅長的教學領域及教科研領域。所謂術業有專攻,每個工作室的風格及專業方向都是不同的,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導師和工作室,個性化發展得到最優效果。
導師工作室的成立有利于學生們的專業深造,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合二為一,大學生個性化的培養、能力的塑造不能只靠書本知識,人才的培養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互助,讓同學們深入課題研究中,深入案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最大限度地做到產、學、研一體化輸出,充分體現大學生的個性化魅力。
導師工作室的成立有利于教師的個人提升,成立導師工作室,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教科研水平,還可以提升教師的個人素質及個人魅力,增強教師的事業心、責任心。在同類型工作室的互相督促與成績的比較之下,教師們會產生自我不斷提升的壓力,使教師在帶領學生不斷創作的同時,不斷提升自我價值。導師工作室的成立,對于整合師資力量,穩定師資隊伍,有很重要的作用,對學院的發展及學院的穩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五、結語
導師工作室模式的運行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試煉,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工作室教學模式打破了一張課表的固定安排,專注于學生的個性,更加靈活地指導學生,用更多的技能和判斷力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尤其是個人獨立的判斷力,而不是給灌輸學生傳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強調的是專業教育,而不是標準化的教育。課程設置更加具有彈性,更加寬松并且綜合[5](148)。導師工作室的建立,會產生一定的現實問題,幫助師生把專業發揮到極致,對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建立導師工作室,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創作,有更多的機會實踐,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需要自我發現、自我提升,在導師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好工作室資源,利用好導師資源,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真正做到個性化發展,實現綜合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郜紅合,張巍,葛文彬,張勇.藝術類專業方向工作室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以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9(06).
[2]趙芳.藝術院校導師工作室制度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4.
[3]徐巍華.實施多元化導師指導 ? 提高博士學位完成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2).
[4]張鵬.關于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思考[J].大舞臺,2013(5).
[5]陳越平.景觀設計專業人才個性化培養特色工作室模式探索[J].度假旅游,2018(1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東華宇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基于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本科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JG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