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軍
摘 ? 要: 高職院校學生思政課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轉變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分析高職院校思政課建設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分析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雙主體教學模式的要求,提出教學模式構建策略,為教學改革深入發展提供參考,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任務,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雙主體 ? 思想政治教育 ? 教學模式
在高職教育體系發展中,雙主體是凸顯職業教育特征,深化教學改革的基本路徑。對于雙主體的理解,需要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方面,雙主體是指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也就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的弊端,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雙主體是指學校教學與校外頂崗實習平臺兩個基本主體,這是高職院校教學特征和教學要求的重要體現。“雙主體”教學有利于發揮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對于高職院校教學來說,必須以這兩種主體為基本出發點,才能夠真正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具有高水平職業能力與素質的學生。
1.高職院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我國各層級院校教學活動的基本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培養的重要平臺,是提升學生思想素質水平,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課程。受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學習現狀不容樂觀。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學生來源結構較為復雜,理論課程教學內容較為復雜,學生的道德水平與知識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同時,由于新媒體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層面影響不斷加大,使學生成長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化[1](74-76)。因此,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組織中,加強思想政治教學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1.1推動大學生人格的全面培養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出,人格發展要經歷以人的依賴關系的“依賴人格”,以物的依賴關系的“獨立人格”,個性全面發展的“自由人格”三個階段[2](50-51)。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陶冶人性,鑄就健康飽滿的人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讓知識成為學生服務社會的手段,育人是教會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如何做人,是學生踏入社會的立身之本。因此,不僅要教會學生生存的技能,更要教會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祖國。
1.2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人才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主體。大學生思想活躍,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變性、選擇性相對中學明顯增強。通過思政課正確、積極、健康地引導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用馬列主義武裝青年學生的頭腦,引導學生吸收人類文明的優良成果,結合世界史、中國史和當今時事批判、抵御外來文化的侵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1.3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
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占領大學生思想主陣地的基本要求。通過思政課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志有為、德才兼備的人,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
1.4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在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其他課程教學開展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從這些方面分析,明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探尋問題解決的途徑,對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2.一些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狀況
2.1教師對思政課教學主導性發揮失衡
高校思政課的最終目的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理論的同時重點進行價值觀的引領。然而,一些思政教師沒有意識到自身這一特殊職責所在,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理論的傳授,忽視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領,導致教學時這種引導功能有所弱化。同時,部分教師為了減輕工作壓力,沒有根據授課對象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與更新,只是簡單地選取所擅長的內容或者理論進行講授,不考慮學生能否接受。這種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將導致思政課教學的主導性發揮失衡,同時對教師的發展有負面影響。
2.2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學方面的研究較為深入。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學內容的理論性較強,多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由教師完成教學內容的講解與灌輸,學生以被動接受為主。同時,學生沒有認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上課時部分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依照教材體系由淺入深地完成理論教學組織,有利于學生系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較為有限,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之間的結合不夠深入。學生在處理思想層面的問題時,無法充分將理論指導與實際問題對應,無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失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開展的意義。
2.3課堂教學互動性差
思政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嚴肅性、嚴謹性的特征,老師多采用直接講授的方式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多以課本為主,適當引入當前社會發展形式,與學生互動性較少,沒有很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產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強。并且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受到教師理解能力、實際案例應用的對應水平、教師語言組織、與學生交互習慣、教師時長等方面的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形成良好的互動,甚至對學生學習興趣產生負面影響。在這種情形下,不僅無法達到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更無法真正體現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2.4職業教育的針對性不足
高職院校教學內容以職業教育為主,教學內容必然以理論與實踐深度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對而言具有更強的理論性。如果在教學活動中無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職業發展有機結合,就無法充分發揮出理論教學應有的指導意義。在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組織中,通常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即便有一定的社會實踐和實習機會,都是針對職業課程實施的[3](63-64)。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無法充分將社會需求、企業文化、就業形勢和個人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無法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難以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內容,難以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2.5教學環境較為封閉
高職院校通常的教育模式是前兩年在校內學習專業知識,第三年在企業或者其他平臺進行頂崗實習,這種模式有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較好地提升實踐水平。但是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一般不再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也就是思想政治課程教育僅局限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進行頂崗實習這一最需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反而出現了缺失[4](41-42)。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發展背景下,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所接觸的負面因素更加復雜,對于社會發展和社會現象的認識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果將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校園教學層面,將會使校外教學主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使學生思想素質培養無法有效提升。
3.基于雙主體的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
3.1加強發揮教師的主導性
雙主體教學是把受教育者當作同教育者一樣的、有思想、有能力的平等主體看待,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開展教學工作[5](62)。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生活中的困惑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時,難免因身心不成熟受到負面信息影響而產生消極或偏激情緒。教師無論是在生活閱歷、學習能力、知識積累、分析問題等方面均具備明顯優勢。教師應準確把握思政課教學的目標,對照課程標準,對教學組織、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進行科學設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2加強師生主體互動
在雙主體教學體系下,學生與教師成為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改變教師的“一言堂”,教師不再是思想教育內容體系的灌輸者,思政課不再是空洞的說教,學生不再以被動接受的模式開展學習。教師需要加強引導,將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有機導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體系中。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是由教師提前做好課前預習的指引,由學生提前自主學習,分析和總結在預習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自主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從傳統教學模式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3.3提升學習興趣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是簡單地理解相關概念,課程學習興趣有待提升。以教材為基礎,以事實為根據,選擇典型性、感染力強、富有教育意義的案例,借助多媒體和網絡教學平臺加以展現,創設課堂學習環境、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在進行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中,能夠合理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動手操作、辯論、表演等形式加深思考,引導學生加深對課程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3.4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
對于職業院校教學活動而言,職業教育是各項教學工作開展的核心,以此為基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才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在思想和技能方面都能夠滿足企業運行要求的綜合性人才。這就要求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機結合[6](47-48)。在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中,積極選取職業教育相關的案例,以工匠精神、風險精神、創新精神等作為教學內容組織的主要方面。在職業課程教育中,同樣要做好課程思政建設,將二者有機融合,深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作用。
3.5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行動有機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引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工作中,真正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職業教育體系運行中,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理論課程學習和頂崗實習的各個流程,充分發揮校內教學和校外教學兩個平臺的雙主體作用[7](21-22)。從這方面而言,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同樣要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課堂同社會教育的大課堂有機融合,為教學的有效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學生日常工作中,要引導學生從細節層面做起,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落實在自身行動中,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實效。
4.結語
在時代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學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對于教學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主體”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模式,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雙向交流、重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必須堅持教師與學生雙重主體作用的發揮,堅持校內、校外雙重主體作用的發揮,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實效,對高職院校學生健康成長起到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兆君,劉曉敏,滿廣馨.高職院校雙主體開放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J].國網技術學院學報,2020,23(04).
[2]楊析宗.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和作用[J].魅力中國,2017(13).
[3]李娟.“課程思政”視閾下現代學徒制“雙主體”協同育人的路徑研究[J].黨史博采(下),2019(12).
[4]車美娟.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思考——以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19(12).
[5]蔣紅,陳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導向型”雙主體教學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6]紀茂全,王萍,唐特,陳筱.新時代高職“雙過程、雙主體、融合式”思政工作模式構建及實施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2).
[7]姜曉甜.思政課教學中主導性與主體性結合現狀分析[J].現代交際,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