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
摘 ? 要: 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通過戲劇進行英語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訓練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活躍教學氛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意識。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引入戲劇教學方法是對傳統單一教學模式的較大挑戰,但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研究和應用好這樣的教學方法,總結、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并將其推而廣之、寓教于樂,將使大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其他文化素養在輕松的氛圍內得到提升。
關鍵詞: 大學英語 ? 戲劇教學 ? 閱讀教學 ? 語言應用 ? 教學模式
一、概念和理念
英語戲劇教學指以戲劇為手段和方法,將戲劇和英語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充分的發揮和想象空間,是一種以過程為主的教學方法。盡管課程的基本框架是無法變動的,但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可以做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適度調整,在英語教學中引入戲劇教學手段可以實現英語教學的某些特定目標。美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認為傳統教育體系是以諸如教師和教材等其他變量為中心的,而戲劇教學則是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方式。戲劇教學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這種嫁接式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有助于建立學生對新的語言知識的良好認知。因此,英語學習過程應該是先語言、后文法、再詞匯,因為學生學習語言應該以交流為基本需要。戲劇與教學的有力融合,是教學構建主義應用在實踐中的充分體現。
大學英語教學的整體目標提到: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學生的聽說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社會生活交往中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借助外國優秀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在英語教師的幫助下,不僅可以傳遞給學生們更加豐富的語言知識,還可以在實踐中提高他們的語感和實際運用外國語言的技能。
本文以莎士比亞的作品《威尼斯商人》為例,對其改編,使之更適合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結構特點,并將其搬上舞臺,為學生提供相當豐富、生動、優質又具有比較深切影響力的語言素材。
二、劇本梗概
故事講述了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幫助好友巴薩尼奧結婚,特地向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幣,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之前的一些行為觸及了自己的利益,又侮辱過自己,正好等來了機會:在契約上說如果三個月期滿時無法還錢,就由債權人從債務人身上割下一磅肉來抵債。結果安東尼奧因船失事,自己的生意受到影響,不能如期還清債務,夏洛克就對他提起了公訴,要他履行契約,在法庭上引發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場景。
這部作品的語言戲謔諷刺、妙趣橫生,幾條主線交叉進行,使故事情節和戲劇沖突變得曲折而多樣。莎士比亞借別人之口突出描寫了夏洛克作為高利貸者的咄咄逼人和殘忍,通過不同人物語言的描寫,讓讀者充分感受到劍拔弩張和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
三、把握戲劇的文體特點
戲劇是一種文學體裁,也是一門綜合的舞臺藝術,囊括了多種藝術表達手段,借助這些手段,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生動立體、栩栩如生。同時,極具張力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性格及豐富又夸張的人物臺詞都會給觀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四、籌劃與實施
融合了戲劇教學方法的英語課,課堂氛圍更隨意和自由,需要教師事先確立好相應的規則:劇情的討論和確立,角色的分配和呼應,臺詞的改編和規范,服裝道具的選擇和籌備等,盡量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各司其職。作為英語教法的新鮮嘗試,自然少不了英語教師在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上指導一番,但是切忌喧賓奪主,點到為止,時刻以學生為教學中心。
(一)過語言關。
戲劇的展開需要情節的推進,情節的推進需要人物間的語言交流,先要從規范語言入手。不論英語基礎好壞,所有角色都要從熟悉英文臺詞開始,解決其中的語言難點,才能幫助學生們更準確地捕捉臺詞和人物性格的關系。選擇觀看根據原著翻拍的原聲電影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在觀看過程中,要求學生們跟讀和模仿,仔細揣摩劇中人物的語音語調,例如,原劇中常常出現的古英語現象:
He hath disgraced me, and hindered me half a million; laughed at my losses, mocked at my gains, scorned my nation, thwarted my bargains...
It blesseth him that giveth and him that taketh.
Hath: have的第三人稱單數的古英語形式。在莎士比亞那個時期,英語第三人稱單數多以eth結尾而非現在的s或者es。
建議學生們采用給影視資料配音的方式對臺詞誦讀進行強化訓練,一幕一幕地向前推進,既強化了實用口語交流,解決了語音糾錯的問題,又讓學生的表演更貼合原著的文學韻味,還以強帶弱,讓舞臺表現力和語言功底較強的學生帶動語言能力較弱的同學。
(二)吃透劇本,加深人物理解。
通讀劇本和觀看原版電影相結合。在閱讀劇本的形式上要有所突破,把整個戲劇當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割裂戲劇的整體效果,以免削弱名著的藝術效果。希望學生在精讀劇本的過程中,細致地分析劇中涉及人物的性格(包括角色的神態、語氣、肢體動作等),以期學生加深對劇本內涵的理解。分組閱讀時學生們可以結合教師布置的討論題理解:
Why did Shylock refuse to have mercy on Antonio? (夏洛克為什么不愿寬恕安東尼奧?)
What was Portias opinion of mercy?(鮑西婭如何看待仁慈和寬???)
觀看原聲電影可以作為劇本閱讀的有益必要補充,因為受語言環境限制,無法復制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圍,所以通過電影這種影音資料能比較直觀地展現出原著中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觀看后學生分組開展頭腦風暴,可以就教師事先布置的問題發表看法和觀點,通過以上種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學生們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劇本人物特點、體會作者描寫人物方法、體味英語這門語言的巨大魅力。
(三)增加文學氣息,提高文學素養。
小說、散文、詩歌和戲劇都是英語文學中熠熠閃光的瑰寶,指導教師是帶領學生采頡這塊瑰寶的引路人。戲劇作為整合諸多人文元素的一項舞臺藝術,最終需要在舞臺上綻放光彩。只有將臺下深厚的臺詞功夫和對劇本人物性格的準確把握充分融入臺上惟妙惟肖、靈活生動的表演中,才能讓觀眾和參演的學生體會到英語戲劇巨大的文學魅力和吸引力。在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改編和排練就顯得很有必要:在不改變基本劇情的前提下,允許學生根據對劇本和人物的理解酌情發揮,增減或改動某些情節甚至臺詞,充分調動學生的表演欲望和學習積極性。通過親自參與,他們真正體悟到英文對白的優美、情節渲染的濃厚、舞臺布景的精致,提高文化素養和對美的欣賞能力。
五、戲劇表演課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一)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英語課堂重視的是整個學習過程,突出學習者的中心地位,讓不同語言水平、愛好、特長的學生百花齊放。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并不能夠通過教師的單一傳授而實現,需要在社會文化互動的背景下完成;教師的作用僅僅類似于登山杖;學習者需要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經過十多年填鴨式的傳統教學的“折磨”,一些學生對英語學習持消極倦怠態度,與死讀書、讀死書相比,更愿意參與具有積極作用的學習和實踐。顯然,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引入戲劇表演,讓學生們極大地放飛了自我展示的欲望,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和求知欲,滿足了他們的這一愿望。為了把劇本中的人物演繹得更加淋漓盡致,學生自主地讀原著、看影片,盡心盡力地模仿和練習發音。印證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指導理念,不但增強了學生在學習中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識,而且提升了整個班級的凝聚力。
因此,引入戲劇教學會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由忍受變享受,由扎心變傾心,對英語學習充滿期待,激發學生們獲取知識的自主性,當這種意愿是積極的、主動的甚至還有一些幸福感時,對參與課堂教學的討論和交流就會變成接納的,甚至是歡迎的。
(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戲劇表演需要良好的團隊協作,羅杰斯教學理論十分重視氛圍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成功的教學有賴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有賴于和諧且有安全感的課堂氛圍”。戲劇課堂對學生分組教學,突破傳統英語課堂排座的固有模式,改變傳統課堂只能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填鴨式教學。“聚會式”的分組方式讓學生們感到隨意、輕松,學生可以根據討論需要在教室里隨意走動、交流、切磋和排練。對比傳統課堂,生生間的互動得到強化,彼此間的信任得以建立,無意中犯的錯誤不會被其他人的“嘲笑”聲無限放大。在這種具備激發性的課堂組織架構的作用下,同學間的關系很自然地走向融洽和諧的狀態。課堂由冷冰冰的教室變成熱火朝天的排練場,學生由畏首畏尾變得信心滿滿,每個學生都愿意主動嘗試、參與和出謀劃策。
引入戲劇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學,無論是課上表演還是課下排練,教師都會適時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學生也會主動向教師提問甚至討論。討論的話題是開誠布公的,交流的態度是坦誠的,探討的形式是開放包容的。傳統意義上學生與教師間的那堵本不該存在的“芥蒂之墻”漸漸消失,相互尊重和信任日漸升溫。
六、深入強化戲劇教學新模式的探索
經歷幾年借鑒、摸索和總結后,積極籌備和申請在各個專業的公共英語課增設“英語戲劇”環節,除了通常課程設置中已經包含的戲劇基礎理論學習及劇本鑒賞與分析外,還應該進一步在課程內部增加表演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的內容。充分激發大多數學生對英語戲劇課程的興趣,在提高學生藝術審美和文學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明確學生對英語學習目的的認知,改變以往教師前面講、學生臺下聽的傳統,刻板且效率低下、了無生趣的課堂學習氛圍。以戲促演,以演助學,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改進和創新,充分體現新時期高校英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和理念,并將其真正落到實處,服務于高校英語教學實踐。
七、結語
戲劇有著獨特的藝術吸引力,把戲劇充分融入英語教學是一件令人歡欣鼓舞且值得努力嘗試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感知戲劇的生命力及其帶給人的精神動力,感悟人生真諦,提高語言文化素養,建構完整的英語文化知識體系,培養更精湛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言不是黑板上、試卷上冰冷的文字和油墨,語言本身是有力量、有溫度的,堅信用自己的所學可以治愈深夜的冰冷,也堅信知識的力量可以讓大家變成更好的自己。教師不是課程知識的搬運工,而應該成為優質資源的開發者和傳播者。相信通過教師在戲劇英語教學方面的不斷努力,對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更精深的開發,學生能以快樂輕松的心態和高漲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文學素養和語言能力,讓素質教育和以人為本的教育呼聲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參考文獻:
[1]Dewey J. The School And Societ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1.
[2]Dodson S. Learning Languages through Drama[J]. Texas Paper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00(01).
[3]許葵花.外語教學中過程法戲劇表演的科學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03).
[4]劉美蘭.英語戲劇表演教學法——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新舉措[J].大學英語,2005:347-349.
[5]廖運剛.莎氏喜劇和瓊生喜?。和崴股倘伺c狐貍比較研究(英文版)[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9.
[6]威廉.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英文版)[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