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梅
【摘要】家庭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的家庭作業缺陷明顯,教師應適應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的要求,及時調整改變,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將針對教師布置家庭作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設計策略,以期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問題;設計策略
提到家庭作業,家長和學生痛苦不堪。家庭作業布置的目的在于鞏固學生課堂所學,學以致用,拓展延伸。那么,家庭作業怎么會處于這種又讓人愛又讓人恨的兩難境地呢?歸根結底在于傳統的作業內容單一、形式單調。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指出: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在這種背景下,教學的方式要不斷創新變革,教師布置的作業也要跟著教育的方式一同進行改變,教師要有效利用作業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一、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存在的問題
第一,作業量大。盡管教育部一再申令:“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考試,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余各年級的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可是,在實際操作中,語數英教師未能協調好各科作業時間,因此很多時候三科的家庭作業總量往往超過1小時,優秀的學生1小時之內可以輕松完成,但是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遠不止1小時。大量的作業使得在需要認真動腦思考的問題上,他們不愿意花費很多時間,長期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
第二,作業形式單一、乏味。一、二年級重在識字寫字,有些教師一味地認為,多抄幾遍就會了,所以學生的作業總是離不開抄寫生字詞、家聽、默寫。而到了中高年級,除了這樣的作業以外,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讓學生們摘抄或者背誦好詞好句,以便“學以致用”。而學生機械地重復,枯燥無聊的作業有時候讓學生興趣全無,懈怠消極地完成,作業書寫也潦草。
第三,作業訓練針對性不強。教師未能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知識、技能、方法等提升點的不同布置相應的作業。類似于布置學生寫一篇周記,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等這樣的作業針對性不強,漫無目的,沒有起到相應的訓練作用,學生天馬行空,應付了事。另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經常是“一刀切”,給全班同學布置同樣的作業,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這就導致了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不會做、跟不上,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卻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提升。
第四,作業評價形式單一。為了了解教師作業評價方式的情況,我對五年級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176份,有效問卷170份。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業時以檢查正誤、劃出等級為主,寫鼓勵性評語、口頭表揚較少,作業分享展示就更少了。教師秉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于學生的作業進行精改精批,而學生在作業中得到的是簡單地評判和生硬的符號,學生很難從作業完成中得到賞識、激勵與指導。教師背后辛苦的付出,結果卻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
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有效性
第一,作業要適量。教師不要一味地以為讓學生多做作業就可以提高他們的成績,實際情況是,學生反饋在作業上的情況往往不理想。有一次,我布置學生當晚要完成一張單元的測驗練習,第二天除了個別同學外,其他同學的答題差強人意,最大的問題出在閱讀題上。當天我又重新發了一張同樣的測驗練習讓他們帶回家做,與前一天不同的是,這次我只布置完成閱讀題并提醒他們時間很充裕,請學生認真思考完成。第三天我收回試卷,發現學生的書寫工整了很多,而且很多同學的閱讀題回答得更詳細、更有深度了。可見,適量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的大腦有更多的時間潛心思考,學生自然就有更多深入的見解。
第二,布置具有創造性的作業。作業的布置應該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生才樂于做、做得好。如《牛郎織女(一)(二)》這兩篇文章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撥動聽眾的心,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情節結構圖。課后為了讓學生把握其中的情節,實現復述故事的目標,我布置學生小組合作創作連環畫,可以在連環畫上配上通俗易懂、準確簡練的文字,再輪流講述這個故事。學生積極參與,完成的作品讓我驚喜不已。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作業方式,既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又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三,布置分層作業。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不同,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布置不同的作業,因人而異,因勢利導,這才是真正地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布置分層次作業可以怎么做呢?例如,學習了《落花生》這篇文章后,我布置了以下難、中、易三個層次的作業,依次是:(1)這篇文章讓我們由落花生想到了那些默默無聞做貢獻的人,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竹子”又讓你想到身邊的誰呢?請試著寫一段話。(2)落花生具有什么品質?文章為什么要寫落花生?(3)摘抄文章寓意深遠的句子。二是可以將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如《慈母情深》這篇文章,我設置了必做題:說說文中那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選做題:如果你是導演,要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電影,你會拍什么,怎么拍?分層次地布置作業,能讓優秀的學生“吃得飽”,讓中等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讓后進生踮起腳尖就“夠得著桃子”。長期堅持,學生學有所得,日有所進。
第四,布置“教別人”的作業。教師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明明就讓學生抄寫過這些詞語、做過類似的題目,而且次數也不少,但是一到考試學生們就是記不住。其實這說明了學生并沒有真正地掌握。學習《冀中的地道戰》這一課時,在講解完地道戰的構造和作用后,當天我布置學生抄寫相關段落,即課文的第3段。第二天課前我請學生對此內容進行回顧復述,舉手回答的學生寥寥無幾,勉強上臺的回答得也并不完整。后來,我讓學生在充分的理解和朗讀后將書本合上,自己復述一遍,再講給同桌聽。這一次,班里竟然有超過一半的學生會說了!由此我得到啟發,多布置“教別人”的作業能扎扎實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五,作業評價要多樣。新課程標準關于評價的建議中指出:“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用展示、交流等多種方式。”小學生對教師充滿了“敬畏”心理,他們很重視教師對自身的看法,教師應該堅持積極肯定和鼓勵的原則,調動多種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針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調查問卷的評價方式了解學生的作業情況。對于學困生,我們還可以通過口頭表揚、展示其作業、頒發表揚信等方式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多樣的作業評價方式還包括具體的星級評價、自評、小組評、數據跟蹤評價、利用作業軟件智能評價等。多樣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對于語文教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之,作業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應把語文作業的設計看作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作業的針對性、實效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化,使學生真正從“題海”里解脫出來,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劉淑英.淺談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與評價[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7):35-36.
[2]吳也顯.教學論新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