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蕓
摘 要:現行語文教學中融入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符合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提出的要求,有利于教學向“以學生為主”的方向轉變,能夠讓教和學相得益彰,要充分發揮它的作用,要認識到它的特點和作用,讓語文教學聯系實際,從而讓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語文學習;學生;全面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出發點是要求學生在教育中的自主地位,提供學生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發展環境,它的設計不是以符號系統為內容,而是以新鮮的生活世界、學生的生活情境、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大自然的事物為對象,通過自主探究讓學生形成自主實踐、發展自我的能力。既然綜合實踐如此重要,那么,我們在語文的日常教學中要怎樣才能有效發揮它的作用呢?
一、認識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和地位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應該遵循的目標和原則,要改變之前以認知為教育最終奮斗目標的做法,語文教學不應該僅局限于課本,不應該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式接受一系列教學大綱上要求的內容,而是要從學生的生活領域掘取新的語文教學內容,超越單一的“書本世界”,回歸學生自我的“生活世界”。同時還要充分認識到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具體又包括以下幾點。
1.全面了解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
要讓學生走出語文書中的“之乎者也”,走出課堂上的被動提問,走出題海戰術的壓迫,讓學生獲得身心解放,同時又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好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必須要了解綜合實踐活動本身的特點,作為一門以經驗為主的教學課程,它主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征。
首先,綜合性是它的基本特征,是由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所面對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決定的。學生的生活世界由個人、集體等不同的要素和群體構成,這些要素也都是彼此交融的有機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有效地處理不同矛盾之間的關系,綜合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整體,與各學科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是對自我能力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挑戰,不僅有利于學生搞好單科知識,也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化成績,也能讓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完整的改變。
語文教學中尤其能夠體現出這樣的特征,特別是在說明文單元以及一些科技小品文,學生對這些新科技的發明可能還不是很了解,這樣給教師的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這時就可以請出“實踐”這位良師益友,讓學生動手做一做,這樣既有助于較為抽象的說明文的教學,同時在實驗中也使得學生對物理、化學等科目更深一層地去理解,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非常有利。
其次,實踐活動自然具有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而非在科學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和實施課程。它以學生的活動和實踐為主要形式,要求學生親身經歷,以“做”“實驗”“考察”等動詞為基本,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就是實踐性學習,或者也被稱為“探究式學習”,與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有著根本的不同和區別,把探究發現、調查研究、合作交流作為重要的發展性活動。
《春》這篇課文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精華篇目,每學到此篇文章時,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去描繪作者筆下的春天很美很美,可是到底有多么美?為何不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自去大自然實踐體驗一番?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學生去考察大自然,看看春天的樣子,嗅嗅春天的味道,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欣賞春天、融入春天。
最后,綜合實踐活動還具有前所未有的開放性特征。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都有開放式的特點。其開放性又重點表現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就形式上講,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采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方式,不強求學生和教師采取哪種活動過程,也不規定活動進行的地點,認為只要是對學生智力發展有益處即可;從內容上講,作為對課內學習的輔助和補充,它依據不同的社區背景和自然資源以及學生的現實生活條件等采取選擇不同的活動內容,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特點,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語文教學更是實踐無定法,課堂上相互討論、自我設計小實驗、參加社會勞動、從自然風景到社會實際、從個人生活到學校生活,這些都是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采取的方式和討論的內容,從生活中的語文開始,從社會中的語文開始。
2.分清主次,明確在語文教學中綜合實踐活動的輔助性地位
在教學活動中,當下還是課堂教學占據主體地位,學生最主要的還是要在課堂上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掌握應該學習的知識,綜合實踐活動只能對課堂知識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并不能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控制兩者之間的關系,完善自己的教學,適當利用綜合實踐活動這一新的教學工具,做到主次分清,保證一定的教學質量,合理處理好課內與課外二者之間的矛盾。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一些冬天的圖片,讓學生形成視覺感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或者課后也可以帶領學生在有雪的季節里親自感受一下雪的魅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課堂40分鐘,三分之二的時間還是應該由教師好好把握住,帶領學生感悟文章的語言美,讓學生掌握本篇課文的寫作手法和技巧,這樣才能不偏于一面,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
二、語文教材要聯系實際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啟發學生自己去學習,掌握有價值的語文。這樣,就對課堂上的語文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能夠展現中國作家們的文采,更主要的是通過教材能夠讓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甚至對人生有一定的理解。而語文教材聯系實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包括多個方面。
1.語文教材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語文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也就是要求學生去接觸“生活語文”。“生活語文”強調了語文要與生活接軌,教材內容要貼近生活,學到的知識也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讓語文充滿生活的氣息,真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教材中有《蒲柳人家》這樣一篇課文,文中的孩子如此調皮,生活的背景是鄉土,重點介紹風景人物,課堂是封閉的空間,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參觀自然,了解鄉土特色,對孩子們理解蒲柳有明顯的幫助作用。
2.與當代社會發展相聯系
現代社會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經濟全球化、信息經濟已經成為主題,而教育是一切經濟、政治等方面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因而教材的選擇也應該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融入新鮮的知識點,讓學生對社會、對國際環境都有一個嶄新的即時的認識。而教材要具有時效性,可以提供一些時政話題,教師不再對著課本講解原理,而是讓學生在可能的條件下享有主動權。例如,在語文課本中可以專門設置一個關注社會的環節,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自我探究討論,學生可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加強與同學的合作,形成合作與分享的意識,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搜集、分析、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另外,通過這些社會現象的揭示,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三、重視實際理論的運用
理論無法脫離實際,正如烏申斯基所言:“空洞的毫無根據的理論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理論不能脫離實際,事實不能離開思想。”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學好理論,以理論為指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力、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好好掌握理論,并且好好指導學生上好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給予學生機會讓他們應用于實踐,避免學生對知識囫圇吞棗的現象發生。
1.課內開展相關的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基本形式,以“培養學生艱苦卓絕的態度”為目標,鍛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資源和空間都非常有限的范圍內,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爭取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全面化、個性化地發展。在不同的學科中,研究性學習有不同的開展和表現方式,而在語文這門課中,研究性學習有特定的實施步驟。
首先,要在相關的語文課本中選定一個有價值的調查研究對象,語文教學中基本上都是以人文知識為主,需要展開的研究很少是數據形式的,因而需要選取有價值的話題,同時也要根據課本內容,讓課內形成有效的結合。
其次,要展開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在語文探究過程中,集體的力量永遠是最有效的,教師應該讓學生樹立合作和分享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最后,發表小組意見,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形成良好的交流風氣。
2.課外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進入社會,參加社區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各種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性、公益性和體驗性的學習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社區實踐可以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生活水平、生產狀況等,讓學生對社會產生一定的情感,逐步學會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對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在開展社區服務的過程中,正確選擇活動內容也是十分重要的,選擇的社會實踐內容要與給定的資源和環境相符合,同時也要對課內的知識起到輔助性作用,并且還要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相通,要綜合運用周圍的環境和人力資源,讓社會實踐活動達到最大的資源優化。
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的不再是僅僅局限于教室的語文課堂,“知識倉庫型”學生也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已經逐漸顯露出不足之處,語文教學應該融入新的血液,走出幾十平米的教室,以學生能夠得到多少為語文優秀課堂的評價標準,讓學生大膽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大膽地挑戰自我,讓課內課外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化、個性化發展,從而使得語文教學重新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俊道,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05.
[2]曹孚.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