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寺溝鎮錄沙小學 方學明
生本課堂,簡單來說,就是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本位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更加主動,轉變以往學生“低頭學習”的課堂教學現象。而如何在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同時,提高學生完成數學練習的準確性、學習任務的高效性,是需要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仔細研究的問題。
學生只有在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時,才會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所以,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多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將重心從如何“教好”轉移到如何讓學生“學好”上,這樣能夠將學生帶動到課堂學習中。
例如,在講述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圖形的變化”一節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剪紙活動,課前要求學生準備好彩紙、剪刀、圖片等學具,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不同的圖形。在上課之初,我為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可以按照圖片上的虛線來剪嗎?裁剪下來的兩部分能夠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圖片如下)?
在我說完之后,學生都積極動手操作了起來,班里的小明說道:“我知道,可以拼成梯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小剛說道:“不對,是拼不成平行四邊形的。”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引導學生作了一些實踐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我又鼓勵學生用三角尺拼不同的圖形,并要求學生對自己拼的圖形進行講解。小華說:“我把兩個相同的三角尺拼在了一起,將兩個三角板最長的邊拼在一起,形成了長方形。”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說完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發言做出及時反饋,多表揚鼓勵學生,使學生可以始終抱有熱情。
在以往教育環境的影響下,教師教學的目的更側重于如何使學生擁有較高的考試分數,因而多選擇“少量理論講解+大量習題練習”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成績雖有一些進步,但多數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并不是出自本心,自然也難以感受到樂趣,對學生后續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一節時,我為學生出示了游樂園的圖片,并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教學情境如下:
教師:大家到游樂場去過嗎?有哪些好玩的項目啊?
學生甲:有摩天輪,我最喜歡摩天輪了!
學生乙:有纜車,纜車很高。
教師:看來大家都很喜歡到游樂場里玩,游樂場里還有很多數學知識,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學習吧。
緊接著,我為學生展示了蝴蝶風箏的圖形,引導學生觀察其形狀的特點。小蘭說道:“我發現蝴蝶的兩個翅膀是一樣的,形狀和圖案都是一樣的。”這時,我又為學生展示了樹葉、天安門的圖片,并向學生說道:“像這樣,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就是對稱圖形。”
有的學生天生就喜歡數學,對數字較為敏感,也有部分學生對數學較為無感,即便付出成倍的努力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制訂出有效的改善對策,提高整體的教學水平。
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混合運算》一節時,我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為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學習內容,并劃分了學習小組。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小熊去超市購物,面包的單價是3元,牛奶的單價是5元,蛋糕的單價是6元,小熊有20元錢,它可以買什么回家?在說完問題之后,我鼓勵各個小組展開討論,要求他們將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羅列出來。學生在這一環節參與討論的熱情極為高漲,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任務。為了加深學生對運算法則的理解,我為學生列出算式,組織學生討論算式代表的含義。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用真心去對待學生,將學生的學習需求放在心上,將學生培養成品質優良、成績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