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彬武
摘? ?要: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我國促進“三農”發展問題的兩大階段性戰略,脫貧攻堅是消除絕對貧困、解決三農問題的第一個階段,鄉村振興是在脫貧攻堅基礎上的延續與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第二個階段,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基礎上走向鄉村振興,需要總結在脫貧攻堅中遇到的短板,著重從強化脫貧意識、抓住產業項目、注重人居環境等方面用心用力,探索在實踐中無縫對接。
關鍵詞: 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 ?融合發展
“三農”問題是關系民生的最根本問題,關系國家的基本治理安全,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穩定性始終在黨的工作中處于重要位置,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我國促進“三農”發展問題的兩大階段性戰略,按照國家脫貧攻堅的戰略目標,確保在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穩定、有效地解決地區絕對貧困問題,以全黨的不懈努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是黨在“三農”問題上第二個階段的戰略部署,是在脫貧攻堅基礎上的發展與延續,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需要根據脫貧攻堅的實踐經驗,找出制約貧困農村發展的瓶頸、短板,針對性地攻堅克難,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效能,推動鄉村振興的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理論融合
脫貧攻堅是消除絕對貧困、解決“三農”問題的第一個階段,是針對貧困地區、貧困群體、貧困人口實施的脫貧攻堅戰略,主要體現在精準幫扶上。精準就是根據困難地區的實際情況,精準幫扶對象和措施,做到一地一策、一村一策,因戶因人施策。幫扶主要包括人員幫扶、資金幫扶、政策幫扶等,其中人員幫扶是利用全社會的一切力量,下派駐村幫扶工作組、產業技術專家指導組、黨務工作者等直接進入貧困地區的貧困村進行點對點的幫扶;資金幫扶就是國家、地方、幫扶由單位共同出資,保障脫貧攻堅資金支持,對于低保及低收入群體給予兜底保障,不讓一戶一人掉隊;政策幫扶是對貧困地區實行惠農政策,從政策層面給予補貼及免于費用,給低收入群體以特惠服務。全面打好脫貧攻堅戰,主要用力在有針對性的精準幫扶、精準脫貧上,不搞大水漫灌,從根源上消除貧困地區、群體的絕對貧困問題,在保障“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全面提高貧困農村地區生活質量。這是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沒有脫貧攻堅取得的階段性實效,沒有貧困農村消除絕對貧困,不可能建成小康社會,兩者在奮斗目標、任務標準上具有一致性。
鄉村振興是在脫貧攻堅基礎上的延續與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第二個階段,是在“三農”問題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長期性、可持續性。從面向的對象看具有全面性、整體性,即面向廣大農民、整體的農村、農業;從惠農政策上看具有普惠性,我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必定導致政策上的傾向性;從鄉村振興的發展時間上看,既要有長期的最終目標,又要有短期的階段性目標,扎實推進,注重階段性的成效。農村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當前主要矛盾,如何消除這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國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戰略總要求,把產業興旺放在了第一位,經濟是基礎,沒有產業項目的發展,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一切就無從談起。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是廣大農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生活富裕是產業振興的最終目的,五位一體形成鄉村振興的總要求。鄉村振興從政治經濟、文化文明等各方面不斷實現脫貧攻堅中有待進一步發展的目標,以產業發展為龍頭,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解決好農村經濟產業發展的動力問題。
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踐對接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同向而行的不同階段,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繼續與發展。按照國家發展戰略的時間表,2020年是在打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消除絕對貧困的基礎上走向鄉村振興的對接過渡期,需要總結在脫貧攻堅中遇到的短板,注重在實踐中無縫對接。
(一)強化脫貧意識,激發內生動力。
在脫貧攻堅中針對低收入群體開展精準幫扶,發現了一些突出問題,本源上還是貧困群體思想上的問題,與貧困地區的整體發展環境及政策宣傳引領作用有很大關系。習近平同志指出,“扶貧扶志,貧困地區缺‘精氣神不行”“要堅持扶貧同扶志相結合”“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貧困群體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又是脫貧攻堅的主體,在基本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上,由被動發展轉化為主動出擊,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內因是根本,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不解決貧困群體思想僵化落后的思想問題,鄉村振興就會受到阻礙。如何激發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是扶貧扶志的關鍵所在。
1.加強政策項目培訓宣傳。要改變貧困群體長期以來封閉保守的思想,國家政府要做前期引導,從惠農政策、項目引導、各種農業技能培訓上積極主動地灌輸發展理念,發揮主體地位的作用,激發創新意識,在思想根源上樹立發展意識,堅定發展致富的信心信念,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惠農政策覆蓋下的美好前景,從“要我致富”轉化為“我要致富”,從思想意識方面實現根本轉化,這是真正發展的本源動力。
2.發揮典型示范的榜樣引領作用。根據貧困地區實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先進帶后進,在發展前景、技術幫助、資金投入上提供實踐指導,逐步形成規模效應,發揮典型榜樣的引導作用,形成思想意識的認同,在實踐中指明發展方向,達到扶助典型帶動全體的目的,不斷使貧困群體的思想融入區域發展之中。扶貧扶志,志是一種志氣信念、精神狀態、主觀意識,只有激起脫貧主體內在的主觀意志,激發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才能使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化過程中保持良性循環的態勢。扶貧工作要講究方法、實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輸血與造血的關系、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的關系、經濟發展與思想能力的關系,推動脫貧攻堅的持續發展,通過思想引領、政策支持、典型示范等外部手段,逐步推動貧困群體內化為自身的認識,由外力的推動轉化為自覺的內力,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二)抓住產業項目,拓展增收渠道。
在脫貧攻堅戰中最大的瓶頸是產業項目,貧困村基本無產業項目,僅靠傳統種植及外出打工維持生活。根據國家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的落腳點是生活富裕,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難點,也是支撐鄉村振興的根本。近年來通過對貧困地區的產業項目持續調研,認為目前貧困村無產業項目原因:第一,缺乏創業理念、創新意識,“等靠要”思想嚴重;第二,獲取產業項目信息渠道不暢,在產業項目的廣度上缺乏理論認識,沒有實踐經驗,不敢輕易下手;第三,在資金融通上缺乏渠道,無法獲取產業發展資金;第四,缺乏技術一條龍跟蹤服務,技術培訓及服務支持往往蜻蜓點水,達不到系統的專項跟蹤要求,產業項目往往需要多方面的技術支持,達不到技術服務的全面性要求。這些都是導致貧困村沒有產業項目的主要原因。
根據原因制訂措施,盤活貧困村的產業發展是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途徑,也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產業發展要根據地域優勢、技術優勢等找準產業項目發展的突破口,政府對有發展前景、能帶動區域發展的產業項目,要給予多方面支持,發揮農民的主導作用。政府的職能在于輔助、服務,要充分發揮產業主體的主導作用和政府的協助作用,同心協力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項目,帶動地方區域產業發展,形成穩定的產業鏈,如公司+農戶、互聯網+基地+農戶等,由公司、互聯網等帶動農戶,發揮農戶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優勢,形成真正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要加強農村物流網絡的現代化運營體系建設,注重開發經濟含量高的種植、養殖等農產品,研發農產品深加工及包裝,使農產品與物聯網兩條體系有機結合、雙向帶動。現在農村掛牌的合作社基本沒有內生動力,形不成產供銷一條龍,沒有主打產業項目帶動的合作社,基本是松散的合作形式,沒有核心競爭力。對此要不斷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發揮地域產業優勢,注重發展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產業項目,不斷增強凝聚力、規模化、影響力。人才資源是發展農村產業項目第一要素,使農村人才、人力資源回歸農村,人才開發產業,產業留住人才,形成良性循環,人才資源是產業興旺的前提,產業興旺能有效地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在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對接的過程中注重政策之間的合理轉化,由輸血式的補短板、兜底保障等政策性幫扶向普惠性的幫扶轉化,由精準的點到普惠的面的過渡,需要解決好農村發展中的平衡動力問題。
(三)注重人居環境,創建精神文明。
習近平同志指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戰略的重點任務,也是農民群眾的深切期盼。”通過脫貧攻堅戰已基本解決人居環境的基本問題,還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1.存在垃圾污水、廁所問題、亂堆亂放等現象。貧困農村地區農民的人居環境意識不強,有的農村沒有垃圾處理點、污水排放管道等基礎設施,有的村里還是未經硬化的土路,垃圾雜物亂堆亂放、池塘臭水嚴重、生活污水直接排在路上,廁所改造還需加大力度。對此一方面要強化環保意識,完善日常化的長效環境督查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從督查制度上要成效。另一方面要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標準,解決污水排放及臭水治理問題。基礎治理設施無法使用、排放問題得不到解決,督查制度就得不到落實,只有兩者并進,才能見到成效,營造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這是鄉村振興的基本起點。
2.農村人居工程建設,除了硬件建設外,還有整套的多功能合理規劃。目前農村特別是貧困村缺少規劃意識,房屋、道路、池塘、河流、林木、廣場、綠化等建設比較雜亂,沒有長遠村容村貌規劃標準,要把符合村莊特點的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納入美麗村莊建設中。
3.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道德法制層面不斷增強農民的思想認同感,弘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通過文藝匯演、村廣播站、文化墻、廣場舞、培訓班等村民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進行黨的政策、核心價值觀、道德文化、先進典型、法治案例等宣傳,不斷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共同營建村莊整體精神文明與和諧,這是鄉村振興的發展動力與源泉。
4.“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貧困地區要保持原有的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避免濫伐林木、亂開山石、污染河流等違法行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基本資源,也是發展最大的優勢。要在農村的自然資源上做文章,強化綠色文化意識,建立嚴格的保護及持續維護機制,把生態環境作為發展財富,讓山清水秀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147-161.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