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丹
【摘 要】小學數學是為學生日后發展打下基礎的重要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將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以此幫助學生更快、更輕松的理解學習內容,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本文先描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隨后提出在數學課堂上展開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包括將教學生活化、教導學生將數學視角引入生活、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生常常因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強邏輯性等特點而在學習時感到困難,甚至會對學習數學這件事感到恐懼、退縮或者厭惡。當前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仍然是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教師根據教材編寫的教學內容和例子按部就班的展示給學生,學生很難深入理解要學習的知識點,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很難得到提高。此外,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思維水平也還處于具象思維的階段,認知事物時偏向感性,而生活化教學能夠將數學知識簡單化和具象化,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
一、教學內容展示生活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而不是僅僅關注其解題技巧的培養。想要達成這一目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將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以現實中常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例子,讓學生將數學問題代入生活的實際情景當中,這不僅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內容,還能讓其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在現實生活中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親切,讓數學知識具有真實感;其次,教師在設計題目和問題時要生活化,充分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認知發展的規律,給出的問題要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結合;最后,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和練習要生活化,即要有生活實際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乘法的估算”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數和1位數相乘的估算方法,以及通過比較和變式,讓學生明白為何要估算、如何進行估算。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聯系生活的情景:大家約定一起在周末參觀動物園,動物園門票的價格是5元/人,一共有29人,大家身上所有的錢一共是160元,請問這些錢足夠所有的學生都進去動物園嗎?學生會使用之前學習的知識得出答案:所有人進入動物園需要的總金額為29*5=145元,小于160元,所以大家都可以進去。教師可以指出如果不用紙筆計算,還有什么更快的解決方法嗎?此時可以引導學生:29人我們可以不可以把它約等于30人呢?等學生學會估算之后,又提出問題:此時加進來5位學生,總人數變成了34人,錢還夠所有人進去嗎?還能將其約等于30人嗎?通過這個提問,除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估算”的概念和應用之外,還能讓學生意識到,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條件進行多方面的考慮,解決問題要學會靈活思考。
二、數學視角引入生活
數學生活化教學能夠通過引導學生將數學視角引入生活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得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測量”的教學中,因為學生在生活當中經常用到米和分米這兩種單位,但幾乎沒有使用過分米這個單位,所以教師在進行這個知識點的教學之前,可以利用學生學過的“米”和“厘米”這兩個概念,講個夸張有趣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老師有一個高度是5米的朋友,昨天我們一起吃了飯。”學生們被這個話逗笑,紛紛說不可能有這么高的人,教師又可以說:“好吧,那如果我還有一個高度是5厘米的朋友呢?”學生們也會說不可能,沒有5厘米高的人。此時教師就可以將“分米”這個概念拋出來:“老師這個粉筆盒的長度是1分米是合理的嗎?”借這個問題,順利進入“分米”的教學內容當中。將“分米”的概念教給學生之后,再讓學生對之前粉筆盒長度是1分米這句話合理與否進行判斷,同時也讓學生尋找身邊其他可能長度或者高度是1分米的物體并分享出來。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估算一條鐵路的長度是多少千米、一棵大樹的高度是多少米、一件衣服的長度是多少分米、一根筷子的長度是多少厘米等,讓學生替身邊的物體選擇一個合適的測量單位,然后讓學生相互對作業的結果進行評價和改正錯誤的搭配。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接觸身邊物體的時候,用自己學過的數學單位對物體長寬高等進行估算,并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身邊可利用的物體來動手測量,以此來驗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如此,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知識在身邊隨時都能使用得到,處處有“數學”,引導學生將數學視角引入生活當中,培養和鍛煉基礎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數學語言描述生活
數學的語言是符號,可以說,數學就是由符號構成的學科,數學語言的工具性和基礎性較強,具有儲存和表達信息的功能。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還處在較低的階段,無法正確理解和使用數學語言。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通過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所學知識相結合,讓學生發現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元素,認識到數學的現實意義和重要地位。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法時,要設計出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且富含童趣的數學語言,引導學生在腦中建立起一套初步的數學語言系統,并學會如何在生活中使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讓其在潛移默化當中將這種語言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當中。
例如,在“認識數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大家最喜歡的數字是哪一個?為什么要喜歡這些數字?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幸運數字?學生們紛紛回答自己最喜歡的數字和喜歡的原因,比如“2”、“16”“28”等等,有的是因為數字是家庭成員數、有的是因為自己在教室坐的位置、有的是因為家所在的樓層或者單元號,通過這一部分的討論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語言在現實生活中代表的意義和重要性。接下來,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數學語言工具性和應用價值的認識,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大家還記不記得自己家的座機號碼或者家人的聯系方式?都是幾位數?想要聯系家人的時候要怎么做?學生對上邊的問題一一回答:想要聯系家人的時候可以打電話。有的學生會說自己家人的電話號碼是7位數,有的學生說是11個。此時,教師可以再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在撥打電話時按錯或者遺漏了其中的有些數字,會造成什么后果?學生就會回答若是在撥打電話時按錯或者遺漏了其中的有些數字,就無法撥通電話和聯系上家人,還可能給別人造成麻煩。由此讓學生意識到正確使用數學語言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從而激發其對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習數學積極性,培養和提升其在生活中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和水平,還能借此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的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基礎素養,讓其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應用,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和促進其綜合發展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小英.試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9(09)
[2]董彥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