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華
職普融通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內涵建設的重要維度,黨和國家一直重視該方面的制度設計和實踐探索。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提出“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機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進一步從法律層面做出規定:“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實施以初中后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001年5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保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合理比例,促進協調發展。鼓勵發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溝通的高級中學?!?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實現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基礎”,“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要適當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內容”,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時指出“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這并不是說職業教育發展類型教育就與普通教育沒有關系。相反,類型特色鮮明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是一個職普融通的體系。
職業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全方位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發揮中等職業學校作用,幫助部分學業困難學生按規定在職業學校完成義務教育,并接受部分職業技能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職業教育具有補充完善義務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學開展職業啟蒙教育為孩子們打開“職業世界”這扇大門,開展職業體驗活動,為孩子們的人生規劃種下一顆種子,在體驗中開闊視野,學會勞動、合作與創新。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直接、緊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一方面,將數字能力作為職業必備的技能融入到普通教育課程中,有意識地在相關課程中滲透與信息技術和智能生產有關知識,使中小學生廣泛了解信息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以綜合高中形式,將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在課程體系上融合和貫通,將學科或科學素養與職業素養有機融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是推動職普融通的重要載體。勞動教育是連通學校與現代社會生活的橋梁,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勞動意識、勞動價值觀,培育勞動精神,并為未來參與社會勞動生活做準備。勞動教育既是一種職業訓練導向的教育,又是一種適合所有類型學生的普通教育;既是一種“職前的普通教育”,也是在普通教育階段滲透職業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職業學校建有大量的實驗實訓設施,能夠為勞動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專業的設備保障;具有一批來自學校和企業的專兼職專業教師,能夠很好地實現中小學的勞動技能教育和職業指導;也可以實施高中教育的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課程。
開展補充教育也是促進職普融通的重要途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2011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第四級中等后非高等教育,是一種補充教育,它為準備進入高等學校的職業教育的學生補充文化知識,為準備進入職業院校的普通高中學生補充職業教育,為不準備升學而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學生開展職業培訓,架起了一座職普融通的橋梁。
推動職普融通深入發展,充分彰顯職普融通的本真功能,還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包括:(1)建構國家資歷框架。目前,有150多個國家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國家資歷框架包含資歷框架、學習成果認證、學分銀行以及相應的標準,對于融通各級各類教育,推進職業教育各類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業成果融通互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2)發揮職業教育資源優勢,在普通教育領域廣泛開展職業內容教育?;A教育階段,重在掌握一般性知識,通常不具有職業定向性,但并不意味著不能有職業教育的內容。職業教育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為普通教育開展職業啟蒙、勞動教育等提供場地、師資、課程及經驗,促進普通院校學生全面發展。(3)發揮普通教育文化優勢,大力提升職業院校文化教育能力。要加大對職業院校學生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格局。通過課程互選、師資交流等形式加強職業院校文化基礎教育,讓職業院校學生真正實現“升學有基礎”“就業有能力”。
職普融通不能僅僅停留在資源整合、課程融合等外在形式層面,而是應該在充分理解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和發展意義的基礎上,著眼于國民教育體系的整體建設,站在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教育強國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需要的高度,促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實現從理念到資源再到制度的相互融通和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張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