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博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資建設;教育國際化
伴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的推進,高職院校需要培養更多的國際化人才。進入新世紀以來,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示范校、優質校和雙高校等三個重大改革階段。在此期間,全國、全省高職院校取得了實質性的成長和發展,對接國家戰略的能力不斷增強,在培養國際化職業人才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在“一帶一路”和“雙高計劃”背景下,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為世界職業教育提供中國方案,加強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客觀需求和必然選擇。
一、高職院校教師獲得國際化發展的資源有限
相比于本科院校,河南高職院校教師國際化發展獲取的政府層面的資源支持有限。以“國家留學基金委河南省地方合作項目”為例,該項目選派河南省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和科研人員,赴教育、科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實驗室等機構研修學習。從實際公布的錄取結果來看,獲支持人員主要集中在本科“雙一流”高校,職業院校教師幾乎無人接受資助。
一些省市由教育部門主導均已制定師資隊伍國際化發展工程方案,為教師國際化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如上海于2011年制定并啟動了“教師專業發展工程”中的“上海高校教師國外訪學進修計劃”,通過頂層設計提供教師國際化發展機會,極大推動了上海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進程。
不少高職院校在發展規劃中未將師資國際化建設上升到戰略層面,造成歷史欠賬較多。其表現主要有學校主導的國際合作交流培訓機會較少,直接后果是教師的國際視野比較狹隘,對國際高職教育發展趨勢了解有限,教育觀念與時代發展的要求有脫節。
由于高職教育正由規模發展到內涵發展轉型,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與提供的國際化資源較少的現實極大影響院校的國際化成效,需要國家、省市、學校戰略層面整體布局,加大資金投入,給予高職院校教師更多的機會。
二、職業院校“引進來”“走出去”平臺功能有待深度開發
積極引進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在引進先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及先進國際標準的同時需要與中國國情、特色相聯系打造出中國本土品牌,由學習輸人為主走向學習與輸出并重,使師資隊伍在輸入與輸出的良性互動中得以錘煉。河南高職院校引進的“雙元制”“現代學徒制”在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中讓學校獲得更多競爭優勢,教師也從中收益。
與引進相比,河南省高職院校輸出職業教育模式的能力相對較弱。輸出職業教育首先要求為加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中國教育資源,提供培訓應用型技能人才教育服務。在這方面,部分高職院校留學生招生規模較大,實現了學歷教育。還有一些院校成功設立海外學院,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外派教師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但從總體來看,大部分院校國際化服務水平較弱,海外學院的可持續發展有待進一步檢驗。
輸出職業教育還要為技能大賽提供中國標準。每年舉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吸引眾多國外教育官員與院校,成為國家間職業教育交流的重要平臺。通過承辦項目,與行業企業聯合研發競賽設施,編寫科學合理的競賽類教材。河南高職院校在輸出技能競賽標準方面有較大潛力。
三、專業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教學能力亟需提高
職業院校教師的來源以高校應屆碩士研究生為主,少部分來自于企業成長的一線技術管理人員。教師來源及成長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這使得教師在國際化發展中所面臨的語言與文化問題較為嚴峻。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讀寫水平特別是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知識和信息,而不進行自我分析和反思。使問題更加復雜的是,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往往被忽視。文化信息一直被視為傳授給學生的事實知識,阻礙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大學英語教學在學校教育中較為傳統,語言知識點的任務設計取代了與文化差異相關的任務。因此,傳統教育出身的專業教師面對的不僅是把專業知識用外語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目標語中的語用是否符合文化習慣。國際化教學中復合型的雙語教師匱乏,職業院校的國際化進程受到教師外語能力不足的掣肘。
高水平高職院校在國際化發展中需要高水平的“雙師型”隊伍。從年度質量報告來看,河南省各“雙高校”的“雙師”素質教師達到了70%甚至90%以上,在省內具有示范意義。但是,其中一部分院校“雙師”素質教師的認定是以雙證書為依據的。這種方法把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和同時取得行業認可的資格證書的人員均認定為“雙師”。實際上,雙證書往往不能代表教師“雙能力”的具備。“雙能力”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具備理論授課能力,在生產中具備實踐指導能力。“很多年輕教師從學校一畢業就走上講臺,在專業學習階段沒有專業實踐經歷,在上崗前也沒有專業實踐鍛煉”,造成部分教師指導實踐能力有限。由于實踐教學能力較低,在國際化教學或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中容易處于失語狀態,交流效果大打折扣。
四、國際化師資隊伍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完善的制度,是任何機構正常運行的前提和保證。結合國情、省情,建設具有競爭優勢的國際化師資,高職院校需要在人才引進、人才評價、進修培訓及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制定切實有效的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首先,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海外進修培訓制度。“雙高計劃”建設是以學科建設為主導的建設,在實踐中優勢或特色學科由于政策傾斜,獲取的國際化資源較為充足,學科發展迅速、國際化水平較高。資源集聚所帶來的馬太效應使得其他學科的海外培訓、出席國際會議的機會較少,國際化水平較低,教師的積極性受損,最終影響學校整體的國際化水平。因此,政策的制定需要通盤考慮各學科的共同發展。
其次,需要加強人才引進、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由于受地域、政策、資金等原因限制,河南省高職院校引進的外籍教師較少,所引進的教師以從事語言教育為主。除了依托某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擔任專業課程的外籍教師寥寥無幾,更遑論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使用。在河南省本科院校中業已實施的人才計劃項目如千人計劃、省特聘、各類學者計劃起到了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作用。對高職院校來說,各類人才計劃項目也具有借鑒意義。職業院校也必須建立國際接軌的海外人才聘任機制,以合適的薪酬模式吸引各級海外人才。人才評價方面要充分發揮制度的激勵作用、探索與國際接軌的的考核機制與評價指標體系。對海外人才充分考慮其所在文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創設安心的教學環境,給與國際化師資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等支持。
結語
教育國際化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河南省高職院校教積極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在中外教育合作、師資培訓國際化方面取得可喜成績。“雙高計劃”學校師資國際化建設動力更強,教育國際化進入全方位、多領域、提質量、重內涵的新階段。只有校、政、企各方協作,才能應對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面臨的機遇與問題,不斷提升河南高職院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水平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