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常興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對策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定期組織選派職業院校專業骨干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下發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品牌,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開發國際通用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推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資源。”“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開展國際職業教育服務,承接‘走出去中資企業海外員工教育培訓,建設一批魯班工坊,推動技術技能人才本土化。”因此,高職院校加強國家化師資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較強的現實迫切性。
一、加強頂層設計,制定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政策
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加強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政策供給,為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辦學、服務“一帶一路”、打造中國職業教育品牌等提供政策保障,同時,更需要高職院校主動作為,以“雙高計劃”建設為契機,在高質量完成建設任務的同時,制定學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長期規劃和具體舉措,以推動學校國際化進程走向深入。
(一)政府層面:加強區域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政策供給
1、制定區域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政策制度是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保障。高職師資國際化不是單靠高職院校一己之力能促成的大局。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涉及人才政策、經費支持、配套服務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需要人力資源部門、外事管理部門、公安部門、教育管理部門等多方配合。因此,在推動區域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中,政府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理清多個部門之間的權力邊界,系統設計支撐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的政策,尤其加強是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供給,為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政策保障。
2、健全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合法權益保障制度建設。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及承擔的業務可分為三類。對高職院校內部國際化師資而言,配合“走出去”企業開展技術指導、職工培訓,對留學生或海外短期培訓人員開展技術技能或文化素養培訓,到海外魯班工坊、中外合作辦學學校開展教學、文化交流等業務;對海外教師對校任教的國際化師資而言,擔任長短期語言類課程、技術培訓、文化交流等業務;對“走出去”校企合作企業國際化師資而言,擔任技術培訓、文化介紹、學生海外就業等業務。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在開展這些業務過程中,存在方方面面的權益,而一些權益一旦受到損失,往往不是高職院校或者教師個人能夠解決的問題,“外交無小事”正體現如此。因此,應在政府部門主導下,結合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建設實際,健全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合法權益保障制度,既要保障學校教師和校企合作企業師傅在學校國際化建設中的國內外相關權益,也要按照國家相關政策,保護好國外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相關權益,推動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良性發展。
(二)學校層面:明晰學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路線
1、制定學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中長期建設規劃。“雙高計劃”建設要通過15年的建設,即到2035年,打造具有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育體系和系列制度、標準,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和教育資源。因此,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也要立足長遠,制定長遠規劃,遞進式推動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
2、制定學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具體措施。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長期扎實推進的過程,具體高效的措施是打造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的重要保證。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要求高職院校站在整體發展的大局,從教學部門實際需求出發,結合人事、教務、外事、地方合作等部門,出臺系列制度文件,從制度上保障學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能夠形成常態工作、保證學校國際化師資的個人權益,從而提升學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的整體質量,為學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播提供師資隊伍支撐。
二、引培結合,打造國際國內雙元師資隊伍
交流合作是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要注重引培結合,以打造高水平校內國際化師資隊伍為主。
(一)加強國外師資引進
就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目前的情況而言,大多數國外師資是語言類課程教師,且數量有限,僅僅能夠滿足外語類專業課程教學需求。而對大多數高職專業而言,尤其是對高水平專業群而言,需要海外高層次人才參與到專業課教學中來,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因此,高職院校要開闊視野,建立國際化人才觀,不但要引進國外語言類課程師資,更要立足于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尤其是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等專業領域學生,引進國外創新性技術技能人才。在形式上,可以是人員固定、周期較長的傳統外教形式,也可以是短期特定技術技能培訓、專題講座、科學研究等形式。
(二)提升校內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1、樹立校內教師國際化教育教學理念。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辦學的時間還較短,經驗還不夠豐富,形式還比較單一。同時,高職教育更多關注教育與產業尤其是教育與當地產業的發展,往往缺乏站在國際舞臺上看問題的視角和能力。但隨著我國參與國際產業合作與分工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職教育不僅要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更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產業鏈、人才鏈與教育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高度,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要樹立國際化教育教學理念,能夠站在國際視野看待和處理好教育與產業的關系、教育資源輸入與輸出的關系以及職業教育本土化人才培養與海外留學生教育的關系。
2、提升校內教師國際化教育教學水平。高職院校教師國際化教育教學水平提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公共課教師,尤其是外語類和對外漢語類教師,要加深對留學生和短期培訓海外學生國家或地區文化的了解,掌握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規律,提升留學生或短期培訓學生的語言能力。第二,專業課教師,在了解海外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要提升雙語授課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在“雙高計劃”建設中,應重點圍繞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提升校內教師國際化教育教學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國際化師資隊伍,以提升學校國際化水平。
三、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共建國際化師資隊伍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產教融合”最早是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但到今天,“產教融合”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理念和范式,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發揮職業教育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院校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和國際化師資隊伍的重要手段。
(一)以服務“走出去”企業提升校內教師國際化水平
服務“走出去”企業,既是高職院校提升服務發展水平的責任擔當,也是高職院校激發內生活力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服務“走出去”過程中,校內教師通過參與企業海外生產實踐、培訓員工、技術服務等,開闊教師國際化視野,實現教師外語語言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雙提升。
(二)聘請具有海外工作經驗的企業工匠(師傅)擔任教師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是推動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無縫對接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具有海外工作經驗的企業工匠(師傅)一般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一定的語言溝通能力,了解國外文化、法律及企業運行機制。因此,高職院校可通過產業學院、混合所有制學院建設等,吸引或聘請一批具有海外工作經驗的企業工匠(師傅)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同時,通過共同備課、技能競賽、指導學生等環節,實現校內教師和企業兼職老師優勢互補、共同提升。
四、營造良好氛圍,助力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
(一)制定青年教師國際化發展激勵措施
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但我們清楚看到,高職院校的國際化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模仿本科國際化辦學模式、尚沒有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國際化發展道路,國際化師資嚴重匱乏、教師雙語教學能力亟需提升,優質高職教育資源還相對匱乏、主導參與國際職業教育標準制訂話語權不強等。這些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將長期存在,這就需要一批富有國際化職業教育思維和能力的中青年教師勇擔重任,持續提升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和語言能力,主動服務“走出去”企業和“一帶一路”建設。因此,高職院校要制訂相應激勵措施,拿出真金白銀,為教師提升個人國際化視野和教育教學水平提供機會,如派送青年教師到國外考察、培訓,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博士學位等,同時,在職稱晉升等方面予以傾斜等。
(二)為國際化師資提供優質工作和生活環境
無論是外籍教師,還是具有海外工作經驗的企業工匠(師傅),都需要高職院校站在國際化長遠發展的大局,為其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和適合個人事業發展的工作環境。就外籍教師而言,其人身居海外,面臨著語言障礙、文化差異、環境變化、思念家人等諸多挑戰;就企業工匠(師傅)而言,其在學校的薪資待遇、住宿條件、教育知識匱乏等問題。因此,高職院校要以人為本,加強人文關懷,讓國際化師資感受到學校的溫暖,感受到學校事業發展的強勁,感受到自身在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