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磊
關鍵詞:新時代;河南高校;防疫減災教育
防疫減災工作是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要矛盾、社會發展階段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新時代,通過在河南高校中加強相關教育,推廣相應知識,培養防疫減災的自覺意識,對于建立公民健康保障機制、培養國民衛生素質、提升河南的社會治理水平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一、河南高校防疫減災教育現狀及推廣價值
(一)河南高校防疫減災教育現狀
首先,缺少防疫減災課程培養體系。系統的課程教育體系對于構建學生的系統知識和能力架構有著重要作用,但截至2020年,在河南151所高校中,除醫學、歷史等專業進行必須的相應學習外,只有鄭州大學、河南大學以及河南科技大學等部分院校開設有災害相關課程,涉及相應的防疫減災內容。防疫減災課程開設院校少、課程課時開設少、課程內容覆蓋窄,因此,防疫減災課程體系的缺乏是河南防疫減災工作和抗災教育的薄弱點。其次,缺乏防疫減災的教育意識。河南作為傳統的地理中心,有“天下之中”的美譽,歷史悠久、人口眾多,但同時歷史上的疫病災害頻發,在與疫病災害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斗爭經驗,形成了寶貴的防疫減災知識寶庫。但是,在教育管理方面,將防疫減災作為應急措施,并非日常積累的能力培養,導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頗為常見,進而導致主動教育缺乏、管理被動等問題。再次,缺少科學合理的教學資源和手段。防疫減災知識涉及災害、醫學等復雜專業的內容,這就要求相應師資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多樣的教學手段,但相關師資和知識儲備的缺乏導致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限,現有的防疫減災教育多數通過展板、微信群、qq群等告知式手段進行宣傳,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河南高校防疫減災教育推廣價值
首先,高校防疫減災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是高等教育大省,具有在校學生數量多、農村生源比重大、本省生源眾多等特點,在河南高校中推廣防疫減災知識,對于提升城鄉健康防疫意識、增強減災抗災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其次,高校防疫減災教育是建立衛生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衛生保障、防疫減災是全民行動,建國以來的多次抗災防疫工作充分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尤其是新冠疫情的防控成果更是體現了新時代社會治理能力建設的成就,全民行動、高度自覺、高效運轉的衛生安全保障體系是成功防控的關鍵。而高效運轉的防疫減災響應機制離不開專業知識的普及,尤其是基層和關鍵群體的知識基礎對于體系建立和運轉關系極為密切。再次,高校防疫減災教育是新時代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防疫減災能力是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面對危機困難時進行科學應對的必要條件,新時代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在應對災害時具有充足的準備、合理的預案以及有力的執行,從高校著手加強防疫減災教育,對于解決城鄉、群體差距,實現城鄉協同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
二、河南高校防疫減災教育的推廣內容
河南高校面對防疫減災教育存在的不足與重要的作用,需要從相關理念、能力以及體系構建方面著手,達到推廣教育的目的。
(一)推廣預防知識,樹立防疫減災理念
首先,加強傳統文化的防疫救災內容教育。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防疫減災知識,自先秦以來就不斷吸取總結經驗,《逸周書》載周人“具百藥,以備疾災,畜五味,以備百草”,自先秦時建立防疫減災機制在后世不斷完善,促進了政府到民間的防疫自覺觀念,如,《周書》中就有“豫(預)防”之言,及至后世體系更加完備。其次,加強災情教育。中原先民及至近代,中原地區災害頻仍,具有相對完備的歷史記載和遺跡遺存,通過國情省情教育,充分認知疾疫災害的危害,形成更加自覺的備災抗災的意識。再次,加強科學防治知識教育。從現代醫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將相應的防疫減災知識以更加實用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并形成更加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二)構建教學體系,增強防疫減災能力
首先,編寫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讀本。教材讀本是實現長期高效傳播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現實需要,編制教學大綱,并根據地方特點進行教材讀本編寫,對后續的教學推廣有著現實的促進作用。其次,編制具有特色的課程內容。防疫減災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規范的范式,有益于推廣相關知識,形成全民自覺。作為與專業課程不同的實踐課程,防疫減災課程需要更多的實踐操作、實際體驗的環節,因此,在課程內容編制時要注重實踐性、操作性以及普及性的特點。再次,建立覆蓋面更廣的教育架構。防疫減災作為一種社會治理能力,在新時代共享理念指引下,實現全民的自覺意識與行動是推廣防疫減災知識的終極目標,因此要從高等教育階段做起,向下延伸至中小幼教育階段,向上延伸至繼續教育、終身學習,架構起全民覆蓋的全面教育是增強防疫減災能力的關鍵。
(三)建立常態機制,健全防疫教育體系
首先,要實現師資隊伍的常態化儲備。防疫減災教育的知識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可以通過相關課程的內容遷移融入與專項教學組合,實現教學方式的靈活操作,同時還可以增加專題教學等方式,實現師資隊伍的專兼職組合,確保師資隊伍的相對穩定。其次,知識儲備的動態調整常態化。隨著科技和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進步,以及面對的問題變化,防疫減災的知識內容也需要不斷調整,從而適應新情況和新問題的解決。及時調整更新相關內容,對增強課程內容吸引力也有著促進作用。再次,常規教學的常態化。防疫減災知識的教學效果離不開常規教學的保障,從教學環節到課程考核需要全過程嚴格處置,因此,將防崗成災的常規教學納入日常教務管理,對于提升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有著積極作用。
三、河南高校防疫減災教育的推廣對策
面對復雜繁重的防疫減災的教育需求,要通過協同協作的方式,在資源保障、豐富手段、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強工作,同時切實認識到防疫減災教育需要社會部門的協同及資源的合理調度,不斷擴大影響范圍,增加影響力,吸取經驗,不斷總結,實現防疫減災教育依托高校,覆蓋全社會的目的。
(一)提升防疫減災教育資源建設水平
首先,做好防疫減災教育的展示技術提升。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已經充分證明了直觀展示對于教育傳播的積極作用。因此,通過引進圖片、課件、投影、AI、VR、AR技術等,以最適用的方式展示教育的內容,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增加校園專題板報、文化墻、活動展板等傳統手段,營造教育氛圍,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做好防疫減災教育的資源庫建設。積極搜集案例、數據、影音視頻資料等內容,同時通過高科技手段,建設包括立體投影、3D打印等更加直觀、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學資源庫。為了增加生動性和參與性,還可以通過學生自建影音視頻庫的方式,記錄疫情中的生活體驗,豐富教學素材。再次,做好防疫減災教育的資源平臺建設。根據防疫減災教育的跨學科特點,建設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其中可以包括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信息交流平臺等,實現交流的專業性、信息更新的及時性,為授課教師和學生提供充足的信息交流的機會,進而激發創造活力,從而實現學以致用和廣泛推廣的教育目的。
(二)豐富防疫減災知識的教育推廣手段
首先,豐富防疫減災教育的教學方法。作為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在依托相對成熟的教學方法以外,通過引進科技應用更強的演示等方法,依托歷史和現實問題,開展疫情和防災教育,增強直觀性。通過集體備課、集體科研的方式,提升備課質量、開拓教學思路,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其次,豐富防疫減災教育的科普手段。舉辦科普推廣是實現教學成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知識運用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不僅可以通過校園活動周、活動月等專項活動進行推廣,還可以通過志愿者活動實地體驗感受,以及走進校園等方式提供沉浸式體驗。總之,要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實現防疫減災科學觀念的樹立,形成社會應用的效果。再次,豐富防疫減災教育的傳播手段。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是非常豐富的,同時傳播規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要根據速度快、信息量大、受眾需求廣等特點,把握青年學生的學習社交特點,通過公眾號、微博、新聞推送、qq空間、微信、抖音、快手等常用社交媒體軟件,運用符合傳播規律的表達方式,實現有效傳播、即時傳播和長效教育。
(三)積極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首先,加強課程結構體系建設。防疫減災教育在高校中可以通過通識教育課程、選修課程、社團活動等方式,突出課程結構的選擇性和綜合性。同時還可以延伸相關基礎教育至中小學,通過校本課程、興趣課堂等,全面覆蓋中小學及高等教育階段,達到課程結構建設的完整,實現教育的全面覆蓋。其次,做好課程評價體系建設。通過構建教學質量評估和教學效果反饋機制,及時掌握教學動態,調整教學方法,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其中應該包括知識面覆蓋、課堂教學方式、實踐操作以及常規教學評估內容,同時還可以通過抽樣調查、操作評估等方式進行考核。在充分評估后,通過信息平臺等方式及時反饋問題,盡快全面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再次,完善課程模式體系構建。防疫減災教育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以培養核心素養為抓手,以知識專業化、職業素養高的教師發展目標和全面發展的學生發展目標,設置歷史文化、醫學常識、體育健康、綜合實踐等模塊的課程體系,在基礎教育、專業教育、興趣學習中尋求課程體系的全面融合,構建適應河南高校防疫減災的教育教學模式體系。